APP下载

丝毫必辨 入幽探微
——浅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称谓的情感含义

2019-12-17刘海燕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秦师爵位被称作

◎刘海燕

一、自称这一称谓中的情感含义

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中,自称总共有三个地方:其一是烛之武面对郑文公时,他用了“臣”;其二和其三是郑文公向烛之武表达自己的歉意时,用了“吾”和“寡人”。其中,“臣”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古代臣子在面对君主时所用的自称,在该篇文章中,属于很正常的称谓,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但是,郑文公所用的自称却有些耐人寻味。在面对烛之武的自谦式(实则有怨言的意味)的推辞时,郑文公使用了“吾不能早用子”“寡人之过也”这样的表述,其实,按照《左传》一向语言简洁的特点,这句话完全可以直接用“不能早用子”的 养的表述去写,而且这样做,也根本不影响这一句子的意思传达。但是,作者却没有这样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笔者结合自身经以及相关文献认为,“吾”这个字如果作为第一人称来讲,是没有任何褒贬意味的,不过,结合文章语境,却能起到强调的作用。郑文公在向烛之武表达自己的歉意时,在句首用了“吾”,这可以看出其自责、后悔之意,也体现出了郑文公敢于承担自己所犯错误的精深。而之后的“寡人”,可解读为寡德之人,换言之,就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好的人。诚然,在春秋时期,这不过是君主个人的谦称,但结合文中的语境,却可以使人进一步地感受到郑文公的自责。此外,该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处理得非常之好,也更能突出烛之武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在面见秦穆公的时候,烛之武自始至终都没有用“臣”这个称谓,因为他是代表国家与秦穆公谈判的,如果他用了“臣”,则必然有臣服秦国的嫌疑,如此一来,国家尊严必然会受损。从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出,诚然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烛之武依然不卑不亢,面对强秦也毫无惧色,其不辱使命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二、对称这一称谓中的情感含义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对称所蕴含的情感也非常丰富,下面仅以郑文公对烛之武的称呼进行说明。在面对烛之武时,郑文公称其为“子”,且频率非常之高。在春秋战国时期,“子”是由“公子”这一身份演化而出的称谓,它是各诸侯之子的专称,比如,郑世子华被称作子华、楚公子元被称作子元、齐公子纠被称作子纠等等。这一称呼在古代是非常尊贵的,它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和美称。在《左传》这部典籍中,“子”的运用十分频繁,且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子”是身份以及地位低下的人对比自己身份以及地位高的人所使用的。另外的三分之二是地位、身份相当的人的对称。而烛之武在面见郑文公之前,已经年过七十,且身份也比较低微,但是郑文公在与之交谈时,却自始至终都在以“子”相称,这其中的情感含义,相信是不言而喻的,即:表达了郑文公对烛之武的充分尊重,以及其诚恳认错、礼贤下士的态度。也正因为此,烛之武才在短时间内放下了自己的牢骚和委屈,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

三、他称这一称谓中的情感含义

我国史书一般在对事件进行叙述的时候,都会用他称去代指相应的人物,也就是第三人称。当然,《左传》这部典籍也不例外。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在文中,作者始终都在以第三人称叙述郑文公、秦穆公和晋文公的。不过,从人物称谓的视角去看,作者多少还是借鉴了《春秋》中寓褒贬于称谓的做法,只不过不如《春秋》明显而已。《春秋》如果要想褒贬人物,那么其会表现的很直接,如,当君王有不合礼法的行为时,作者在称呼其时,往往不用尊称或者用其爵位代指,而是会直呼其名,或者直接用“人”来称呼。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作者首次提到郑、晋、秦三位诸侯王的时候,都是以爵位称呼他们的,这样,不仅可以凸显他们的身份,同时还能突出作者对这三位诸侯王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法可以使该篇文章的叙事的变得更为客观。不过,在之后的称谓中,郑文公与晋文公被分别冠以了“公”这一称呼,但是针对秦穆公,作者仍然用了其爵位,这里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即:作者对前两者是持礼敬之情的,而对于后者则抱有一定批判性。

结语

总而言之,古文中的称谓寓意深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因时制宜地引导学生对所学文章中的称谓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加强对古文中称谓的研究。

猜你喜欢

秦师爵位被称作
为什么蚯蚓被称作“耕田能手”?
居延汉简所见戍卒问题琐议
大峡谷国家公园百年华诞:一个曾被称作“毫无价值”的地方是如何变得伟大的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行走的植物
从国君称呼看春秋战国时的“礼崩乐坏”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
世袭制的起源和确立
整合主板时代,入门显卡还值得购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