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分析
2019-12-17陈悦
陈悦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赖村莲子小学,江西 赣州 342800)
引言: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都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内容,学生的符号意识,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和运算能力是促进数学课程不断开展和数学思维形成的重要推力。核心素养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身的价值,可以很好带领学生们认识数学的科学世界,运用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学习好每一份数学知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也离不开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如果老师自身具备较高层次的数学专业素养,便可以融洽的将基本技能与核心素养紧密联系,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更加的出彩。
一、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良好的数感有利于学生们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感受,一方面反映了同学对于数学学习的认真态度,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作为当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老师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要轻易的用数学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应该转变教学方向,注重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有意识的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的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来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例如,老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们与老师一起走进农产品的市场,通过提出问题:这里有24个香蕉,平均每个人分四个,可以分成多少个人?这时,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问题来进行思考和回答,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然后,老师让学生们转换角色,成为农夫市场的商贩,老师通过买菜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老师的数学问题。接着,当学生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24个学生在进行跳绳,而教师只准备了四根跳绳,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自觉的联想到除法的知识,运用数学问题来解决跳绳的分配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以此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实,在生活当中,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对物体进行测量,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来进行思考,所以老师不必在课堂上太过强调数学意识,可以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感受,以此来提高数学的核心素养。
二、加强数学思维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的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核心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基本特征。通过数学的视角来发现数学知识所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对某一个知识点提出质疑,便可以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在问题当中分析出知识点的本质,运用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来锻炼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认知能力。
例如,老师在讲解四则运算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容易跟着老师的步骤来进行被动式的学习,以此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灵活应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进行讲解之后,让学生们根据课堂内容对不同运算方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运算定律提出质疑,帮助学生们解决在学习中的困难。然后,老师再深入讲解倍数和因数,让学生们能够从概念层次理解到,因数和倍数是相对而存在的一个自然数,是不存在是否是倍数或因数的,就像是3是因数,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只能说3是12的因数,或者是12的因数有4。通过这种探究性的学习,老师让学生们对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两种概念进行深刻的探析,通过数字的形式来表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形式。老师给予学生们自由讨论和自由组合的空间,让学生们带有问题的进行探究,寻找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实现提高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大胆推测,形成科学的创新意识
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也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如果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注重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进行大胆的推测,学生的估算能力将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有更加直观的理解。在不断推测的过程当中,学生会逐渐的形成更加严谨的科学思路,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环节,用创新的思维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
例如,老师在讲解统计图的时候,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形式,通过作图工具向学生们展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然后,老师让学生们自主的创作一个样本,通过设计总体、变量和样本,根据一定的信息,来自动的绘制相关的统计图形,这时,学生们在一切未知的状态下,会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推测能力,运用更多的热情来总结出样本的一般性规律。最后,老师在让学生们根据所得出来的数据,从中找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进一步锻炼他们创新思维的拓展。
四、结束语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们对问题提出大胆的质疑,对事物进行大胆的创新,对生活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