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歌助力临沂柳琴戏创新传承研究*
2019-12-17周宏
周 宏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柳琴戏是清末形成在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交界地区的、以民间小调为基础来源的地方戏曲,因用柳琴伴奏而从“拉魂腔”等带有明显地方口语特点的名称演变而来,承载人文精粹的唱腔、唱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是开在劳动人民生活土壤中的艺术之花,继承并传承柳琴戏是我当代一辈的重要责任。
建国以来,根据众多柳琴戏老艺人的回忆和专家学者的研究,临沂是柳琴戏起源地的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民间范围的流传和文化部门的保护是柳琴戏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临沂地区的柳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金兰先生自1934年6岁随父学艺辗转各地演出、1953年参加全国戏剧汇演、1959年任临沂市柳琴剧团团长至今从事柳琴戏传承事业。 临沂市政府自1976年专门成立文艺班进行保护性的传承。及至今日,临沂市成立了以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为主的多种保护传承组织,进行了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剧目的开发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绩。这是以柳琴戏专门组织为单位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传承。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临沂柳琴戏团体与教育部门、各中小学携手开展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使柳琴戏这一临沂地区的特色戏曲进入到临沂地区的中小学课堂,一些戏曲名家、青年演员承担了柳琴戏戏曲教学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以教授柳琴戏的唱腔、身段为主,其中也有以讲座形式开展的有关柳琴戏历史为主的活动。“戏曲进校园”的形式培养了一批喜爱柳琴戏、表演柳琴戏的小戏迷,也在各校开展了汇报表演活动,引起了家校范围内的热烈反响。
同时高校科研项目与柳琴戏传承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也是临沂人民传承柳琴戏的重要途径。2018年以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戏曲艺术重点研究基地”为主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柳琴戏创作人才培养”等项目,集结了以临沂地区为主的国内众多柳琴戏创作人才,戏曲有关方面的学者、专家、民间艺人,深挖了柳琴戏的创作内涵,在临沂大学艺术中心大剧院呈现出了一台精彩的视听盛宴,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激发了临沂人民的文化自信感,扩大了临沂柳琴戏的影响。
以上两种方式是借助“平台”进驻进行的传承,虽发挥了传承柳琴戏的巨大作用,但“平台”一无,热度消散就凸显了一个传承“持久性”的问题。这就引发了有关柳琴戏传承的、两个根本问题——什么样是最好的传承?什么样的方式是最好的传承?
首先,想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其他姊妹艺术中寻求答案。如果问国人一个问题——“你知道哪些戏曲形式?”,最多的答案毋庸置疑会是京剧。如果再问——“你会唱京剧吗”,答案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举国人民都会唱一首叫做“说唱脸谱”的歌曲,这首歌曲促使京剧成为全国人民都了解的戏曲。有关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还有很多,如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女驸马》的选段《为救李郎离家园》。深思其中原因不难发现,举国人民都是因为会唱各个剧种其中的选段甚至是只有那一个选段才对某个剧种有所了解进而喜爱。由一个选段引发了个人对整个剧种的各个方面的了解,从而引发全民的尊重与追捧,这种深入人民群众的传播方式是自然浸润的。由此笔者认为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样才是最好的传承。
其次,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方式是最好的传承?笔者认为戏歌是传承戏曲最好的方式。《说唱脸谱》是戏歌最成功的代表,是京剧加歌曲形成的京歌形式。自问世以来传唱热度不减,始终隐藏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一旦需要自会出现。近两年出现的由翁思再作词、杨乃林作曲的《梨花颂》也成为京歌的典型代表,成为新一代年轻人了解京剧的窗口,此外还有很多著名的戏歌发挥了发扬、传承戏曲的重要作用。分析《说唱脸谱》、《梨花颂》等戏歌会给创新传承柳琴戏带来重要的启示。
这是在京剧范围内出现的戏歌代表,若论地方戏曲的戏歌代表则不得不提到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胡大姐和刘海歌的选段,同样人人易唱之。戏歌中的恩爱小夫妻形象在临沂柳琴戏《回娘家》也同样有表现一对小夫妻恩爱有加的对唱,是创造临沂柳琴戏戏歌的选择。目前在临沂地区中老年群体传唱度较高的是柳琴戏剧目《喝面叶》的选段《大路上来了我陈士铎》,其中同样表现了一对年轻夫妻的诙谐活泼的形象,尤其表现男女主角生活场景的唱段十分的生动有趣,其中夹杂的临沂地区方言的衬词也惹人喜爱。这些都是创作柳琴戏戏歌的基础。我们都知道临沂地区有一首在全国文明的山歌小调《沂蒙山小调》,其中的音乐元素就是临沂地区音乐的典型特征,小调加戏曲加歌曲的结合是可以创造出一首能够突破临沂地区范围,使得临沂柳琴戏成为走向全国人民心中的优秀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