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改革初探

2019-12-17关齐越

黄河之声 2019年10期
关键词:曲式音乐作品应用型

关齐越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曲式分析①课程目前在我国各大音乐院校、高校音乐专业均有开设,同时也是音乐类各方向硕、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高佳佳在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曲式分析是对作品一切技术的综合分析”[1]。通俗地讲,音乐材料是由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基本要素有机地组合构成的,而曲式是对这些音乐材料与陈述形式进行综合分析的一门技术。

下文将以山西工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开设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为例,通过对课程定位、学生学情进行分析,提出该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与方案。

一、课程定位与学情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在山西工商学院音乐学院开设,是音乐表演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掌握音乐表演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具备演奏、演唱表演实践的基本能力,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的就业目标是在文艺团体、社区文化馆站、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创作与编辑等工作,这些工作中都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剖析和理解。

从课程名称上看,该课程实际为两个内容,是集音乐理论与分析于一体的实践性课程,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基本曲式结构、分析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具备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感悟力,为音乐演奏、演唱的二度创作打下基础。

曲式分析一般以乐理、和声、音乐史课程为基础,而本校声乐、民乐专业的学生五线谱识谱能力较弱;多数学生和声分析与写作能力较差;部分学生音乐史论学习积极度不高,不利于课程间的衔接与正常开设。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知识结构断层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之间存在知识结构断层的问题,为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课堂上分析一首新的音乐作品时,往往要在调式调性判断、和声连接分析等内容耗费大量时间,降低课堂效率,教师需要不断补充乐理、和声等基础知识。又如,在对音乐风格进行介绍时,常结合其产生的历史、文化等因素,但学生对于西方音乐史等内容的学习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无法深入理解。

(二)教材选择不够合理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应用型高校的曲式分析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材选择受到教师个人喜好、专长的影响,未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教材选择的不合理,教师常常需要在教学中使用2-3种不同的资料:一些教材理论概念繁杂,学生学习兴趣度不高;一些教材中分析谱例较少、作品选择不够典型,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分析的需要,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进度自行筛选、制作分析谱例。

(三)学习积极度欠佳

曲式分析课程在普通高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先讲相关理论、再分析谱例,完成曲式结构图示、文字说明等内容。就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于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且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正确理解、分析古典音乐作品。学生整体听课积极性不高,课堂缺乏活力。

(四)考核方式单一

本校音乐学院多数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卷面成绩(二者比例一般为3:7)的方式进行考核。以往曲式分析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与标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1-2首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作曲技法等内容进行分析,曲目多侧重于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以钢琴作品为主)。在应用型高校,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有效检验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

三、课程改革设想

(一)教学内容改革

1、必要的知识补充。为了解决学生知识结构断层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抓重点、讲方法”,在基本教学内容之外不断进行必要的知识补充。例如:利用寻找旋律骨干音、观察旋律外观轮廓、分辨伴奏织体等方法帮助不熟悉五线谱的学生判断曲式结构;每节课前有针对性地做1-2条常见的和声连接分析练习,提高学生的和声分析能力;课堂上涉及相关作曲家与音乐风格特征的内容时,穿插讲解西方音乐史论、历史背景、音乐作品故事情节等内容。

2、音乐分析写作能力训练。在正确分析曲式结构之后,学生还需要以文字的形式总结作曲家的音乐表现手法、美学体验,教师应关注其音乐分析写作能力的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先概括出文字分析的写作框架,再让学生以精炼的语言描述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内涵套入框架内;尝试以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入手,以散文的形式分析其作曲技法、音乐情感、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内容。

3、建立个性化学生曲库。目前,国内一些经典的曲式分析教材多选用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但学生演奏/演唱的曲目却不局限于这些作品。教师应在教材之外精选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不断加入具有典型曲式结构的新作品,兼顾声乐、器乐的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生分析曲库,及时更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教学模式改革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课前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教学视频等途径了解课程内容;课上采取多媒体设备播放曲谱及相关音频、手机查询学习资料、现场分析展示等手段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课后利用微信、超星学习通等技术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和学习过程督导。

2、互动体验教学模式。课堂采取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按照班级容量,以5-6人为编组单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感受本课程的实践意义,提高听课积极性,突出分析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组互动的环节,如:共同唱/奏分析曲谱,合作完成曲式结构图等,激发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细微体验,唤醒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三)考核方式改革

1、曲式分析卷面考核。按照传统曲式分析考试要求,正确分析曲目并完成曲式结构图示与文字分析,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选择、判断、简答等多种题型,考察学生对于特定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概括、整合知识点的能力。

2、分析实践能力考核。在卷面考试之外,要求学生用所学曲式分析的结构原则、分析方法,分析个人演奏/演唱的音乐作品,包括作曲家、曲目风格、历史、文化等因素,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演讲展示。一方面考核学生在实践中的音乐分析能力,理解分析是为表演和创作而服务的,进入社会后能够发挥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能锻炼他们优雅大方的体态、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为从事音乐表演、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工作做准备。

四、结语

山西工商学院以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为发展目标,多年来努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前文就《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在本校的开展情况、课程定位、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不难发现,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传统的教学与考核模式不能够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笔者对该课程的改革提出一些设想,以期为曲式分析课程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与发展提供参考。

注释:

① 该课程名称在院校间存在差异,如:曲式分析、作品分析、音乐分析、音乐作品分析、曲式与作品分析等,一般指同一门学科。

猜你喜欢

曲式音乐作品应用型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