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档案征集的若干举措
——以东阳市档案馆为例
2019-12-17骆嘉莉东阳市档案馆
骆嘉莉/东阳市档案馆
程国伟/东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开展档案资源征集工作是档案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档案馆征集工作有待加强,馆藏档案仍以各级政府部门形成的相关文件为主,馆藏结构不甚合理。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就档案馆而言,在工作安排上重视接收、轻视征集;就社会征集主体而言,有些单位或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档案征集工作,不愿意配合档案馆做好征集工作。二是征集方法不到位。档案馆面对新形势下的档案资料征集工作没有及时给出相应的对策,缺乏明确的征集目标和可行性的工作方法。三是征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在这其中,笔者认为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因为给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对策,是做好档案征集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东阳市档案馆围绕新时代档案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再提升的要求,加大档案征集工作力度并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深度发掘地方资源,将反映历史变迁、人文地理、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记忆、美丽乡村的档案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征集进馆,不断提升东阳档案文化的影响力。
1 征集本市名人档案
第一,征集吴梦非档案。吴梦非(1893—1979)系东阳籍音乐教育家、美学家,在音乐界、美术界享誉盛名。吴梦非师从近代艺术大师李叔同,曾与同门师弟丰子恺创办了我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第一所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创立了全国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2011年,吴梦非的女儿、原中国电子琴协会副会长吴嘉平女士有意捐赠吴梦非档案。市档案馆获知消息后马上赶赴上海吴嘉平女士寓所进行联系,征集到了《和声学大纲》《西画概要》等吴梦非的著作。在与吴嘉平女士建立了联系之后,市档案馆领导将这位89岁高龄的老人当成了亲人,每逢节日必致问候,平时也多有往来互动。2017年,吴嘉平女士准备捐赠《谈民族音乐的和声问题》手稿、原版《音乐知识手册》等22件珍贵吴梦非档案。当时丰子恺纪念馆和李叔同纪念馆都上门联系吴嘉平女士,表达了收藏的意向,最终吴嘉平女士决定将档案全部捐赠给东阳市档案馆。
第二,征集朱福星档案。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市档案馆抓住这一时间节点,开展东阳籍国民党抗日名将朱福星档案征集工作。朱福星生于1897年,1915年投笔从戎,1937年8月参加淞沪会战,率第6师33团连续奋战七昼夜,重创日军,会战期间胸部中三弹。回乡养伤时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的抗日救亡活动,还冒死抵制驻东阳日寇十万银圆的派款。市档案馆与朱福星家属建立密切联系,征集到朱福星中央军校高教班毕业证书、半身铜像、戎装铜像及手稿、行军床、青铜浮雕等珍贵实物;还与其他相关单位加强联系,如联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将淞沪会战中有关朱福星的档案电子版征集进馆;再如多次赴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借出朱福星家属之前捐赠给该馆的部分遗物,包括第一次淞沪抗战纪念章、1937年负伤流血纪念章等,计划作为档案展览的展品。2017年6月,市档案馆利用征集到的朱福星档案,与二史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联合举办了“抗日名将朱福星生平展”。《新民晚报》、东方卫视《东方新闻》栏目和《东方大头条》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搜狐网、东方网、上海微网等多家网媒也进行了报道。
第三,征集工艺大师的实物。东阳是“中国木雕之乡”“世界木雕之都”,木雕作品蜚声海内外。全市现有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2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9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1人。为做好征集工作,市档案馆专门联系了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陆光正、冯文土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经彬、何福礼、黄小明等人,向他们征集代表作品和荣誉证书,如陆光正的木雕摆件《取经》、“雕花状元”楼水明的木雕作品《已是悬崖百丈冰》、中国竹工艺大师卢光华的精细单色竹编台屏《兰亭序》等。市档案馆还为主动捐赠实物的工艺大师举办捐赠仪式,向他们颁发捐赠荣誉证书,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档案馆的知名度。为更好地展示这批艺术精品,市档案馆将征集到的实物放置在实物展厅,面向公众长期展出。
第四,征集东阳籍院士档案资料。东阳自古就有“兴学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被誉为“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从2013年开始,市档案馆公开向全社会征集东阳籍院士档案资料。首先是依托社会人士组建征集员队伍。征集员来自各行各业,其中包括院士本人或院士后代,院士本人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麻生明,此外还有东阳地方志专家、历史爱好者等。他们或是捐赠自己收藏的档案资料,或是提供档案征集线索,如不定期关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征购等方式将院士档案征集进馆。其次是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布征集公告,面向全社会征集院士档案。目前征集到12名东阳籍两院院士的档案,包括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外籍院士的档案,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开创人之一严济慈的档案(其书信、手稿、照片等)、“量子之父”潘建伟的档案(其主编的书籍《科学第一课》《科技引领未来》)等。
2 征集特色档案
一是征集“千村档案”。根据省档案局、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千村档案”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当时的市档案局(馆)与市农办、市财政局联合开展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建档工作,工作中坚持对古建筑体量大、非遗文化丰富的村先行建档,把城东街道李宅社区、虎鹿镇蔡宅村、南马镇上安恬村等25个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列入第一批建档范围,并及时开展档案征集。为做好征集工作,2017年原市档案局(馆)牵头召开了全市“千村档案”建设工作培训会,召集村工作人员进行工作部署,会上安排原局(馆)业务指导科工作人员作业务培训,并当场确认了各个村的档案征集员,编制了联络名单,确保征集工作顺利推进。征集前,市档案馆编制征集目录,确定需要征集档案的内容和数量;征集时,在完成常规资料整理、建立纸质档案后,及时进行全文扫描,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征集后,对档案资料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如将征集工作中形成的数字档案资源输入省“千村档案”数据管理系统,提供在线查阅。
二是征集谱牒文化档案。东阳共有500余个姓氏,分布在各乡镇街道,其中人口1万以上的姓氏有27个,全市谱牒文化底蕴深厚。征集本市谱牒文化档案,对于保护和继承本地的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市档案馆专门成立了档案征集小组,建立了“搜集征集线索—征集档案评审—进行档案收管—开展档案研究”的征集流程,借助多个平台对谱牒文化档案征集工作进行宣传。经过长期征集,市档案馆已征集到265本实体家谱,并从东阳谱牒文化研究会处征集到电子版的家族总谱,约520万字。
3 征集本市抗战亲历者口述资料
市档案馆借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契机,开展东阳抗战亲历者口述资料征集工作。在征集工作正式启动之前,召开工作会议商议工作方案,确定口述者人选和工作节点,并要求相关部门及人员密切配合,最终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口述资料。市档案馆将其中日军细菌战受害幸存者的口述资料进行汇集,完成了《毒菌之殇——日军细菌战东阳受害实录》的编撰,该书记录了东阳籍日军细菌战受害幸存者郭岩水、王福华等人的经历,具有较高史料价值,获评“浙江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市档案馆还将口述采访稿进行整理,配上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制作成展板在市档案馆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展”中展出,充分发挥档案“资政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