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研究对策:聚焦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19-12-17吕建昌
吕建昌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内容提要:三线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段不可或缺的历史。作为当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工业遗产主要是三线建设停止后,三线军工企业逐步从深山大沟搬迁后留下的厂址、厂房、设备等。这些工业遗产被长期闲置,仅有少数得到有效保护利用。近年随着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前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状况总体并不令人乐观,呈现明显的城乡区位差异,被遗弃在乡村山野的工业遗产损毁尤其严重。因此,全面深入地开展三线工业遗产普查、拓宽资金渠道、整合资源发展旅游业、推进三线博物馆建设等,都是当前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亟待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呼声日益高涨,引起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国务院相关部门相继公布了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有关的文件,为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指南。2017年和2018年,国家工信部先后公布两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53处,四川绵阳梓潼县“两弹城”、甘肃刘家峡水电站、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也被列入名单中。2017年国家文物局在回复全国政协委员姜刚杰提交的《关于加强三线建设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的提案》中表示,将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协调相关“三线”城市人民政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三线建设遗产保护水平[1]。2018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印发的《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通知》特别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两弹一星”元勋和西安交大“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各级政府的组织、宣传机构要“保护利用‘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项目遗迹,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作为研修培训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重要载体”。
国家近年连续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政府、企业与社会力量投入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热情。
一、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形成
(一)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预防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最高领导层作出决策,在国内实施一项重大的国防—经济战略——三线建设[2],从1964年到1983年间,在我国西部地区建设了近2000家企业和科研院所。这些按照“靠山、分散、隐蔽(或进洞)”原则选址建设的三线企业,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重庆、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湘西、鄂西、豫西等地区。这些企业,除了属于直接与兵器生产相关的军工行业之外,还有矿产、交通运输、钢铁、水泥、电力等与之配套的资源、能源供应相关行业。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转变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三线建设终止。1983年11月起,国务院确定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针,并成立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三线办”)。经过对三线企业的建设状况进行的半年多的调研,国务院三线办决定对三线企业实施调整搬迁政策,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在调整中分别实施关、停、并、转、迁。这项调迁工程历时二十多年,直至2006年初才宣告完成。
(二)三线建设工业遗产
三线企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的大山深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许多企业经过关、停、并、转后又搬迁,留下大量厂址、厂房、设备与设施以及生活区建筑等。由于产权不属于地方,企业搬走后又无力管理旧址,所留之物大多数长期闲置或废弃,任其自然灭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人们淡忘。
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广大三线建设者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国家,舍小家,从遥远的东部城市来到西部大山深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创业建厂,生产和研发军工产品,取得两弹一星、核潜艇、航空航天等国防尖端技术的重要突破,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谱写了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共和国建设史篇章。这些留存在三线企业遗址上的大量被闲置(或废弃)的厂房、设备、设施及生活区建筑等,都是三线建设最直接的历史见证,是三线精神文化的载体。如果我们现在不进行保护,任其毁坏,那么,将来想到的时候再对其进行保护,则为时已晚。
二、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三线工业遗产不同的区位分布、不同的实施主体、不同的功能用途,导致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不同状况。下文从城乡区域分布和功能用途角度,分析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情况。
(一)从城乡区位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就城乡区域比较来看,分布在城市和乡村中的三线工业遗产,两者的保护利用情况很不相同。由于经过搬迁和城市化发展,现在的三线工业遗产分布不再是原来清一色的位于大山的穷乡僻壤。有一部分原先位于城市附近的城郊,在城市化发展的浪潮中,这部分城郊随着城市的扩张而被并入城市;也有一些企业的最初落脚之地随着企业的建设发展成为城市,三线工业遗产就分布在该城市之中了。
1.大城市中的三线遗产保护利用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践首先出现在一些发达的东南沿海大城市,当时的主要方法是把旧工厂建筑改造成为文化创意园区等。以后随着工业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保护范围也逐渐扩展到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如成都的“东郊记忆”不仅有三线企业的工业遗产,也有非三线企业的。成都东郊有些企业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援建的“156”项目之一,三线建设时期转为军工生产,如784厂、420厂、773厂等。在三线建设期间建立的企业有776厂(国光电子管厂)、745厂(原北京电子管厂四分厂,1965年迁到成都东郊建立)、亚光电工厂(原776厂和南京772厂合并组建的970厂)、512厂(冶金部钢铁研究院西南分院,以成都冶金实验厂为院址)等。今天,成都东郊的工业遗产属于混合型,三线和非三线工业遗产一起保护利用,这在大城市中并不多见。
2.山城中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
位于山城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因三线建设而诞生在“三线城市”中;二是三线企业遗产随着城市化发展“进入”城区。
(1)因三线建设而诞生在“三线城市”中的工业遗产
这里的“三线城市”是三线建设的产物,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这个城市。该区域早年是荒坡野岭或偏僻山野,因为三线建设才发展起来,三线精神就是其城市精神,三线文化就是其城市文化。这种城市多是依托当地的资源开采、运输行业发展起来的。如中国西部的最大钢铁生产基地四川攀枝花市,就是在攀钢的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地丰富的钒钛磁铁矿是重要钢铁资源,一个只有七户人家居住的“弄弄坪”(山野荒坡)因此发展成为拥有近百万人口的钢铁城市。其城区设东区、西区、仁和区,攀枝花市文物局在城区做过普查,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点分布共有12处,其中3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
又如贵州六盘水(由六枝县、盘县和水城县合并而成)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六枝和盘县具有丰富的煤矿,是供应攀枝花钢铁冶炼的能源资源,三线建设大军的开进和建设物资的运进,极大地刺激与带动了当地消费需求的增长,推动了六盘水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水城主要有钢铁工业、煤矿业、电力行业(发电厂)等,工业遗产也是以这些行业为主。目前六盘水市著名的工业遗产,如水钢1号高炉、2号高炉,以及300号电厂建筑等,都已被列入保护范围,具体的保护利用规划正在编制中。而六枝特区城中六枝矿务局下属的地宗矿选煤厂及设施的保护利用,已经完成了首期建设,第二期工程也已启动。
(2)“进入”城区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
西南地区的一些城市原本就建在山脚的坡地小平原之间,城内道路高低起伏,故被称之为“山城”(如重庆、贵阳、贵州遵义等)。这些地方的三线企业原址在城市周边的山脚下,随着城市化发展,成为城市的近郊,后随着主城区的扩大而归入城市。这些已经属于城市地域范围的三线工业遗产,因交通条件便利,其保护与利用一般参照发达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模式进行。如贵州遵义的原长征电器集团公司一带,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还是一片缓坡梯田,周围散落着几处村落,低矮的木屋间杂着土墙茅屋。1965年2月,第一家迁入遵义的三线厂——上海华通开关厂在此拉开了创建永佳低压电器厂的序幕。今天这里已是城市中心区。以长征电器集团公司长征十二厂原址为主体的整个厂区被保护后开发利用为1964文化创意园,融商业、文化、艺术、休闲于一体,符合遵义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被誉为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成功案例。
又如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的新添光学仪器厂(85信箱),在1966年刚建厂时,新添寨还是一片山野,未通水电,也没有房子。第一批从上海光学仪器厂内迁的三线建设者开山铺路、挖土造房,自力更生,建起了工厂,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工生产。三十年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新添寨区域并入贵阳主城区,现在其周围的河流湖泊也被建设为城市水域景观,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保留下来的原厂区部分建筑,正在被改造为新光文创园区,工业生产资源已转型为文化产业,为发展文化旅游作贡献。
3.乡村山野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
在所有三线企业中,属于城市地域范围的三线企业遗址毕竟只占少数一部分,大多数三线企业都在山野,其搬迁后的遗址也就留在那里,大部分工业遗产依然处在被闲置、荒废中。与城市中的相比,位于乡村山野的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状况总体上都不理想。尽管有的被当地乡镇改造利用,以发展当地经济,服务民生;有的为民营企业或个人租赁,用作饲养家禽、牲畜或菌菇培植场地,或作为堆放各种什物的仓库等。这些最初级的利用虽然可使工业遗产暂时不至于自然灭失,但有的往往对环境造成污染(如家禽或牲畜养殖),引起周边村民的极力反对。无论从保护还是利用角度看,初级利用并非良策。乡村山野中的三线工业遗产因其不利的交通位置和较差的基础设施等条件,至今未受到有效开发资金的青睐,对其保护利用需要我们特别的关注和重点研究。但也有个别成功的案例,对我们应有所启发。
(1)山东蒙阴小三线军工遗址旅游基地
山东原小三线军工厂(民丰机械厂,代号9381)位于沂蒙山区的山东蒙阴县岱崮镇青岗岭,环厂区峰峦叠翠,景色秀美。20世纪90年代,军转民后搬迁出岱崮,原厂区遭废弃。2012年起,由山东蒙阴企业集团开发,在保留三线建设时期面貌的前提下,将该厂的各功能区组成了旅游度假村的核心服务区,整体建成了“全国小三线军工工业遗址旅游基地”。原有建筑空间被赋予新的用途:原大礼堂改造为会议和各种演出、团体活动的场所;原行政办公楼改造为集贵宾室、会议室、客房为一体的客房楼;原招待所、文化楼改造为知青旅社;原职工食堂改造为游客大餐厅;原职工生活区改造为度假养生区;原军工生产用的山洞改造为岱崮地貌博物馆;旧厂房改造为小三线军工博物馆。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有大量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物、旧址,而小三线军工厂旧址是三线精神的历史见证。该旅游基地的建设结合岱崮地貌的自然景观特色,将红色传统教育、三线军工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机融为一体。
(2)成都大邑县雾山乡“三线记忆”休闲度假区田园综合体
成都大邑县雾山乡两河口村的原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6569厂)建立于1970年,1988年整体搬迁到成都双流。该处现为雾山农场,由心苑休闲地产公司开发,将光电所部分建筑也适当地保护利用起来。厂区开发为“三线记忆”休闲度假区(田园综合体),部分旧厂房、食堂建筑等被改造为休闲旅馆、三线记忆陈列馆、体育活动中心和文化旅游康养之所等。6569厂区的建筑较为坚固,生活服务区的职工住宅、学校楼等至今都保存完好,进一步的保护开发利用正在规划中。雾山乡最近与浙江蓝城万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约,对方将投资65亿人民币,对整个雾山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包括部分尚未开发利用的三线建筑遗产)进行全面开发,打造农、商与文旅产业融合的特色乡镇。
(3)安徽霍山县西溪乡“月亮湾作家村”
“月亮湾作家村”位于大别山深处,原为安徽霍山县西溪乡一个小三线军工企业的旧址。1966年3月在该处建厂(安徽淮海机械厂,代号9356厂),生产常规武器(高射机枪)。三线建设停止后,该厂转型生产民用“飞虎”牌微型汽车,1985年搬迁到合肥,原址上留下了工厂建筑与职工生活区建筑以及少量生产机器设备等,产权移交给了地方政府。该厂长期空置,部分建筑已出售给当地村民。近年乡政府开始实施“月亮湾作家村”项目,将原厂里的大仓库改造为作家村“三线大食堂”,生产总装车间改造为图书馆和作家工作室,职工宿舍改造为民宿,办公楼改造为作家的“文学社”和作家工作室,大会堂改造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和三线建设展示馆。当年的工厂建筑经历了几十年,建筑结构都依然完好,外立面青砖灰瓦还保持着当年朴素严谨的面貌。经过内部装修与设计改造后的建筑既保留了三线建设的元素,又符合现在时尚的理念,满足了新的功能需求。西溪乡自然景色优美,有山有水,植被茂密,空气清新,还有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遗址以及三线建设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9356厂工业遗产通过这一番改造,蝶变为集“吃、住、游、乐、购”于一体的大别山“印象·三线”文旅产业园,成为当地“文化扶贫、绿色减贫”,推进乡村振兴的创举。
(二)从功能用途角度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根据相关文字与实地调查的资料,目前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主要存在着三种状况:废弃、自发利用和有计划保护利用。
1.废弃
废弃有整体废弃和自然荒芜两种。
被整体废弃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多因当年企业匆忙上马,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交通、用水等基础条件不理想,无法完成生产任务。20世纪90年代调整时期首批被关闭、合并或整体搬迁,工厂遗址处于整体废弃状态,至今未被保护利用。这是保护利用难度最大的三线工业遗产。
自然荒芜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情况如下:有的企业在搬迁后,厂区内的工厂建筑物等因长期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日晒雨淋,门窗、砖瓦或设备等被偷,车间厂房都已破烂不堪,不可再利用。这种废弃状态的三线工业遗产毁损太严重,无法修复,完全失去保护利用的价值。
2.自发利用
三线企业遗址上被遗弃的旧建筑常年无人管理,附近村民便利用遗址上的旧厂房等建筑空间,在里面饲养家禽或牲畜,或培植菌菇之类,或当作仓库堆放各种杂物。对于一些空置的建筑结构尚好的旧职工住宅,除了地方乡镇政府人员自用之外,也有部分分配(或出售)给当地村民居住。自发利用处于无序管理状况,随意饲养家禽与牲畜给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乡镇政府分配给当地人居住的住宅,有部分被倒手转租。这些都是不讲保护的最初级的利用,仅仅利用工业建筑遗产的空间功能来获取一些经济利益,没有文化意义,更无关三线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3.有计划的保护与利用
这种状况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整体被保护利用;一种被局部保护利用;还有一种是与非三线军工企业混合一体保护利用。
整体被保护利用往往是企业搬迁以后,留下的遗址和工业建筑等被整体转让、整体改造,而接收单位多为国有系统有足够资金来源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经过整体规划,把遗址区或打造成工业园区,或把工厂建筑改造为旅游酒店、学校校舍,有的甚至改造为监狱。如1966年建设的重庆南川水江镇的国营宁江机械厂(代号564厂),1999年搬迁至成都龙泉驿新厂区,2000年南川区政府将原工厂的房屋改造成南川区监狱的食堂、生产车间、职工宿舍、警示基地等配套建筑[4]。
总体而言,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整体被保护利用的情况并不多,而大多数的保护利用都属于局部的保护利用一类,即三线企业搬迁后留下的生产区建筑和生活区建筑等,被物主分成小块分别利用。不同的产权所有者根据不同的需求,将工业遗产改造成不同用途的新建筑空间,如生产用房、培训基地、旅馆酒店等。有的三线企业虽然已被整体出售,但仅仅是部分的工业遗产被保护利用。如位于重庆江津区夏坝的5057厂整体搬迁后,老厂旧址总面积800多亩土地连同所有建筑物全部变卖给重庆市江津正州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但该公司仅有效使用了厂里不足三分之一的建筑,原办公大楼、厂房车间、职工住房等大量建筑物仍然闲置;用于职工文化、教育的设施(如职工子弟学校)以及可容纳3000人的俱乐部都留存现场,也未保护与开发利用。
将三线工业遗产与非三线军工企业混合一体保护利用的类型并不多,如上述成都东郊将军工与非军工企业的工业遗产一起规划保护开发利用,形成“东郊记忆”品牌。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局部保护利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重视。当然,被整体保护利用的项目对社会具有更大的宣传作用和影响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可能做得更好,应该成为典范。
就目前收集的有限资料而言,我们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向,主要为文创产业与旅游业,这也是国际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普遍方式。近年来,国内城市化发展中的“有机更新”策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全域旅游”与“特色小镇”建设,都重视文创产业与旅游业,表明我们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既符合国家大力推动和支持的产业方向,也顺应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发展潮流。
三、研究对策
当前,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以及城市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都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但是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也面临着很多实际困难,能否拿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与措施,解决诸多问题,对我们是一个挑战,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我们要深入实地做调研,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社会与学界多方力量,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跨学科的研究,探索中国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
(一)建设数据库,开展全国性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调查、整理
摸清家底是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的基础。当年全国建设了两千家左右三线企业,目前有多少三线工业遗产?国家尚未设立专门机构对三线建设留下的三线企业遗址和三线工业遗产数量及保存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5]。有一些三线建设研究者进行过区域性三线企业遗产调查,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调查的系统性、全面性都欠缺。我们应全面收集与记录三线工业遗产的基本信息,除了档案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与实物资料外,还要对三线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口述史采访,并对三线工业建筑遗产进行实测与拍照,建立图文并茂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数据库。建设数据库不仅可为三线工业遗产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料,而且也方便后人的研究之用。
(二)调整政策,解决资金筹措困难的瓶颈问题
许多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这么多年来为何一直没有得到保护与开发利用?除了认识不足之外,资金缺乏是一个实际问题。三线企业都是国有资产,1992年国务院三线办规定搬迁单位原址国有资产处置原则,只能转让给国有单位,款项尽可能要一次性付清。当时这样的规定未能普遍激发起当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三线遗产的积极性,有其历史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差,大多是贫困地区,当地民众多数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县、乡镇和集体经济无力出巨资购买国企遗留资产,无法充分利用三线工业遗产为经济发展服务。2004年以后虽部分产权下移到省和直辖市国资委,但产权与使用权问题一直是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瓶颈。现在各地对开发三线工业遗产的热情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许多三线企业的遗产使用权已经下放到乡镇基层,也有的将产权完全出售给民企。一些规模大、实力雄厚的民营地产企业、园林环境建设企业等都在介入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但民营企业对参与开发利用的项目挑肥拣瘦,主要集中在遗产规模大、交通方便、基础条件较好的三线遗址,如重庆涪陵白涛镇的816核工程、贵州开阳的原铀矿区等,而位于深山沟里的工业遗产,问津者则寥寥无几。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资金缺乏依然是瓶颈问题。如果政府调整政策,合理、灵活处理好产权与使用权问题,可以激发当地国企、民企和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拓宽开发利用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资金来源的渠道。我们要尝试政府与民间的合作联营(PPP)模式,探讨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发—增值”价值链的系统设计等问题。
(三)整合旅游资源,创新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就旅游规划的角度而言,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相比较,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优势在于三线工业遗产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与青山绿水相伴,自然环境保护较好,美丽景观与清新空气是城里人所稀缺和向往的;加之当地浓厚的民俗风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适合打造成集农业文明、工业遗产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复合景观。劣势在于西部是中国经济的欠发达地区,脱贫、扶贫任务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发资金少,且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不少三线企业遗址都在深山沟里。怎样将三线工业遗产融合到当地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之中,形成融文化创意、历史遗产、休闲娱乐、工业旅游等为一体的全新“产业链”,使之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这是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开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机,这同样也是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的极好机遇。许多地方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积极编制本地区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业融合的发展规划,努力打造美丽乡村。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是西部旅游业重要的资源,我们要探讨三线工业遗产与旅游资源整合的目标、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差异化的三线工业遗产旅游景观。建设三线“军工小镇”是许多乡村地区旅游规划中的亮点,但同样是军工小镇,也应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军工小镇,只能使旅游者产生“视觉疲劳”。
(四)立足城乡社区,探索多元化三线建设博物馆
1.不同模式的三线建设博物馆
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模式之一,这是国内外的共识。博物馆发展到今天,除了传统的室内博物馆之外,还有多种类型;与工业遗产保护直接有关的工业博物馆,细分也有多种子类型。目前在西部地区建立的几座三线建设博物馆(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贵州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四川广安三线建设陈列馆等),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博物馆的模式建设和运作。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建在六盘水水城古镇的原西南三线建设指挥部旧址,有室内、室外的展示。遵义1964文创园遵义三线建设陈列馆、重庆工业博览园中的重庆工业博物馆,与整个园区结合,是整个园区的一部分,并且建立在工业遗产旧址上,这些博物馆与周边环境整合一体,与国际上工业博物馆的发展潮流同步。
2.工业生态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
建立三线工业生态博物馆或社区博物馆也是值得探索的类型。三线建设社区博物馆已经出现,如攀枝花东区兰尖矿社区三线建设博物馆,展馆虽小,但具备社区博物馆的基本要素,由社区居民自己建立,自己管理与运作,退休三线老人担任志愿者进行讲解。一般社区博物馆的规模都很小,社区的实力有限,但馆不在大,有特色就灵,以特色取胜是社区博物馆的法宝。社区博物馆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不断增强居民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培育文化自信,是推动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国际生态博物馆发展中,工业生态博物馆是第一代。曾经被誉为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典范的法国克勒索-蒙特索社区生态博物馆(Ecomuseum of the Urban Community Le Creusot-Montceau),就是一座典型的工业生态博物馆,它最初的名称就是“人与工业博物馆”(The Museum of Man and Industry,Le Creusot-Montceau-les-Mines)[6],突出强调该博物馆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特色,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进行整体保护。目前国内的生态博物馆已有几十座,甚至还有“生态博物馆群”(浙江安吉),但没有工业生态博物馆。作为工业文明见证物的三线工业遗产分布在大山沟里,那里有丰富的农业文明遗存和良好的自然生态,具备建设工业生态博物馆的基础。但如何建设三线工业生态博物馆,目前学界对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还是空白。三线工业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不仅需要借鉴发达城市中工业遗产博物馆的经验,结合三线工业遗产分布在山区乡村这一特点,还要面对当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我们要探讨生态博物馆与三线工业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关系,以及三线工业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等。通过对已有工业博物馆以及生态博物馆特点的分析研究,为建设三线工业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保护利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
1.理论研究——遗产概念等基本理论问题
关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有: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属性(《世界遗产公约》框架下的“三线”遗产概念,《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都柏林准则》框架下的三线工业遗产概念);三线工业建筑遗产的特点;三线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三线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体系构建等。年代上,三线工业遗产属于当代工业遗产;形态上,三线工业遗产有活态与静态之分,也有活态与静态相并存,但主要是静态。文物级别的三线工业建筑遗产占比并不高,大多数属于可被改造再利用的旧建筑空间。
2.实证研究——评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对典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案例开展实证研究,目的是探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对保护利用项目实施后的实际效益评估,验证其设计的预期目标是否达到,或达标率有多少。如以保护利用与开发工业遗产为目的而建立的“东郊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近两年的运营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达到宣传与开发的预期效果。据实地对商家的调研反映,园区店面招商入住率不高,经营惨淡。“东郊记忆”尽管使相关工业遗产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但开发与利用却效果不彰,其原因值得探究。我们有必要通过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案例的剖析、研究,探讨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原则,将保护与利用实践的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补充和丰富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基础,并为国家主管部门出台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国家文物局致函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就全国政协委员姜刚杰《关于加强三线建设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的提案》提出的会办意见,转引自刘伯英主编《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七)》(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页。
[2]“三线”概念:根据当时中央军委文件,从地理环境上划分的三线地区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也有学者认为是从国防角度对我国从沿海、边疆到内陆地区的一种划分,即一线指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以及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广西、广东等部分地区;二线指介于一线与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区。其中西南的云、贵、川,西北的陕、甘、宁、青地区俗称“大三线”,位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腹地俗称“小三线”。三线建设囊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地区的军工建设。两种说法的三线地区范围大致相同。见陈东林:《三线建设始末》,陈东林主编《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第3、8页。
[3]攀枝花市文物局编著:《我们都是发现者——攀枝花市不可移动文物集萃》,天地出版社2017年。
[4]重庆三线建设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课题组:《重庆三线建设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编印(内部资料),2016年12月。
[5]国家文物局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虽将工业遗产也纳入普查范围,但记录的三线工业遗产仅156处,普查并不彻底。有学者根据国务院三线办的档案,结合八省一市计划数据和对重庆、山西两地的抽样调查,估算出全国三线企业遗产应当在600处左右,现在半数以上处于荒废和闲置状况。见陈东林:《积极研究三线遗产的保护利用,为新时代文化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史研究所等主编《“三线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内部交流),2018年,第18页。
[6]Francois Hubert.Ecomuseum in France:Contradictions and Distortions.UNESCO Museum,1985,14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