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链条治理:APP行业乱象及其治理模式创新

2019-12-17贾忱扬

传媒 2019年24期
关键词:续费乱象个人信息

文/贾忱扬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在架的APP数量已达449万款。这些APP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研究表明,多数APP在隐私保护问题上仅达及格水平甚至更低,随着各种问题的暴露,APP行业的种种乱象受到舆论界、学界、业界的关注,对APP乱象的整治也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

一、APP乱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APP是移动互联网的产物,打破了传统网站模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然而,由于APP行业缺乏及时有效的法律和政策规范,APP行业产业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强制用户接受授权,默认用户自动续费,滥采用户个人信息以及不良信息泛滥等方面。

1.强制接受授权。在各类应用商店中,多数APP在下载时,都是强制用户必须同意授权,如果用户不同意授权,那么APP的许多功能就无法正常使用。对APP企业来说,为了获得所谓的数据,肆意采集用户信息和资料。尽管有些强调授权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但多数还是为了通过强制授权获得用户信息。如通过“获取设备安装软件列表”权限了解到用户手机中安装了哪些软件,通过这些数据进而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或通过数据将用户标签化,进而开展所谓的大数据营销、精准营销。除此之外,还有企业甚至利用“格式条款”,把索取信息的要求隐藏起来,放在长篇的用户协议中,这样就实现表面合法而实质却是通过蒙蔽用户的手段来获取用户信息。

2.默认自动续费。APP系统中的默认功能,经常让一些不知情的用户不小心掉入陷阱。在用户购买APP服务时,多数APP默认用户选择自动续费,且在是否自动续费上并不会给出相对明确的提示。一旦用户没有发现“默认”就会在使用一次后继续付费;而如果用户发现了想要取消,则APP会设置种种难题。后来逐渐有一些APP“良心发现”,开始规范收费,并明确提示自动续费选项,但是总体上APP“自动续费”的问题没有根本好转,一些APP将取消续费的按钮“深藏不露”,让人无所适从。

3.滥采个人资料。在大数据时代,APP企业为了获得用户个人信息,过度收集用户资料的情况可谓“层出不穷”。一些APP甚至还会在用户没有使用且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启动终端里的各种设备,采集用户通话、短信等相关数据信息;有的APP通过视频拍摄可以做到人脸收集。一些APP在采集用户数据方面甚至根本没有正当理由,比如输入法APP、电子阅读APP要求获取用户地理位置。对企业来说,这些行为是为了保留用户数据,并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但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给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4.不良信息泛滥。APP中的不良信息,对社会风气和青少年身心健康都有危害性。特别是教育类的APP,更是要求清朗的环境。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大批定位为中小学生学习教育类的APP大规模进入市场,在利益驱使下,这些缺乏严格管理和自律的企业,提供了各种低质量、导向错误的教育内容。更有甚者,如“互动作业”“口袋老师”等号称学习教育类的APP,丝毫不顾青少年身心健康,试图通过色情图像、暴力游戏等不良内容吸引用户注意力。在各种游戏类的APP中,色情、暴力等各种不良广告信息也是随处可见。

二、APP乱象潜在的法律问题

APP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不仅仅是职业道德与行业伦理的问题,更是触犯了法律的底线。结合有关法律剖析上述APP行业乱象可以看到,目前存在着侵犯用户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诸多潜在的法律问题。

1.侵犯用户自主选择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目前用户意见比较大的是 APP的隐私协议,其中,最令消费者不满的是,多数APP都会规定“自动默认勾选视为同意”,不仅如此,如果消费者选择不同意就不能下载使用,有的甚至设置霸王条款,恶意规避法律责任。对企业来说,这么做的目的是要获取用户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其所谓的广告精准营销、精准投放。显然,这种硬性要求是对用户自主选择权的侵犯,属于霸王条款。

2.侵犯用户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商法》等都明确赋予了消费者知情权。然而,一些APP将自动续费、连续包月等选项放在不起眼的位置,用较小的字号、较淡的颜色标记,即便用户发觉后,想取消自动续费,其程序也十分麻烦,有时甚至找不到取消页面,最终只能被迫接受。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擅自采取自动续费模式明显是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违法行为。事实上,这些行为不仅侵犯用户知情权,长期来看更是事关用户体验和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侵犯用户隐私权。我国《合同法》《商业银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都对用户隐私权保护作出了相关规定。APP行业乱象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肆意采集用户个人信息,进而导致对用户隐私权的侵犯。一方面,APP对用户个人资料的滥采及肆意利用行为,严重影响到用户的线下生活。如一些贷款APP,必须要读取用户通讯录上所有信息,一旦逾期还款,商家就会不停地骚扰用户通讯录上的联系人。另一方面,APP获得用户信息后,在保存和利用信息方面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些滥用个人信息的行为都是现行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这些行为钻了已有法律的漏洞而大行其道。

4.违反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据《青少年蓝皮书》数据显示,在未成年犯罪中,超过七成的人承认他们在犯罪以前接触过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络信息,甚至超过四成的人认为之所以会犯罪是受到了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未成年人来说,APP中存在的各种不良信息、色情信息会引起未成年人的猎奇心理,甚至还会引发模仿,轻则导致价值观混乱,重则迫使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这些行为不仅触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触犯了《网络安全法》中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但由于没有相关的细则及专门性法律法规,导致这些行为难以得到遏制。

三、APP行业乱象的治理路径与模式创新

国家网信办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对网民举报存在个人信息收集使用问题的APP评估发现,有40款APP存在违规搜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涉及互联网信贷平台“宜人贷”“拉卡拉”、电商类“云集”、电子阅读类“掌阅”“起点读书”、生活服务类“墨迹天气”等。而在整个APP的生态链中,用户、APP开发者和APP商店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这些乱象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主体都脱不了关系。面对APP乱象,需要探索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治理模式。

1.有针对性集中整治现有问题。目前,APP行业乱象集中体现强制用户接受授权,默认用户自动续费,滥采用户个人信息以及不良信息泛滥等方面。这些乱象的存在对APP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不同程度地侵犯了用户权利。当务之急,首先要针对这些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一方面,要对APP行业进行一次摸底,全面掌握相关问题,并开展专题整治行动。例如,本文提出的强制用户接受授权,默认用户自动续费,滥采用户个人信息以及不良信息泛滥等问题,如果没有集中整治,单凭消费者力量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针对突出问题要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例如,针对侵犯消费者选择权、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现象,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在互联网管理办法中作出相关规定;而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尽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网络安全法》中做了相关的原则性规定,但不能满足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需要,还需要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2.完善治理的整体布局。APP治理不是单一某方面能够决定的,需要各界的参与。首先,要加强治理力度。自《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施行以来,网信、市场监管、公安、版权等部门都从各自的权限入手,依法开展APP行业治理。但从效果来看,还有待进一步的系统性治理。APP行业乱象及其治理过程表明,要根治各种问题,必须加大力度,重拳出击。

其次,要细化相关法规。如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但是,由于相关法律在“显著”的概念上没有细化,给各类商家留下了违法空间。APP“自动续费”的这种行为,正是商家们打的“擦边球”。因此,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更要重视明细条款。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治理力度,必要时开展集中清理整顿,强化事前监管,以常态化抽查、抽检,让热衷挖坑的APP根本走不到消费者面前。

再次,要提高用户维权意识。用户的监督与维权是确保APP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APP用户应善于使用依法举报的基本权利。从消费者角度来看,用户要提高维权意识。一方面,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懂得如何维权,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下载APP时要仔细阅读各种协议和细则,其所提出的获取信息等要求不要轻易同意,发现“霸王”条款等侵权行为,积极主动通过合理渠道投诉举报,必要时要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

最后,要提高APP行业自律。在庞大的付费会员用户群体面前,打造优质体验功能才是王道,行业自律是APP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北京市APP行业推出了自律公约,并将APP的开发、推广等设置了系列前置内容。如要求强化安全、突出文化、明确底线、承担责任等。与此同时,学习类APP也发布了行业自律倡议,倡导建设有价值的“互联网+教育”,做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内容审核方面,该倡议明确提出,要杜绝色情暴力、网络游戏等违背教学规律的内容。这些是行业自律的有效探索,但仍局限于个别地区和行业,对于庞大的APP行业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自律的指导,APP行业更要加快行业自律进度。

3.创新APP治理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和探索,监管部门已经实践出了一种“全链条治理”的模式。这个治理模式涵盖APP传播的整个链条,明确规定入口环节要自查自纠,屏蔽恶意链接;APP应用商店在内容分发环节要完善APP上架的审核流程,提升安全检测技术能力;各类社交平台要在传播环节上承担责任,强化站外链接、二维码的审核力度。不仅如此,工作组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举报专用邮箱,方便广大用户积极举报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行为。

这种全链条式的治理模式从主体责任入手,较为全面地抓住了乱象中的根源所在。一方面,要明确监管主体责任。这方面,教育部门的做法值得借鉴。针对教育类APP乱象,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重点加强学习类APP的规范管理,建立起了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同时建立“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另一方面,是涉事主体的责任追求制。尽管网信办等主管部门已经建立起了相关企业、平台的主体责任制,从传播链条上进行了覆盖,但是这些主体责任如何落实、如果违法了有何处罚措施等,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很难抑制其盈利的冲动。这就需要在法律法规上对主体责任进行细化。

总之,APP行业生态的治理与维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社会参与实现综合治理。在探索和创新APP治理模式时,必须加强对APP各个环节的监管;为用户举报提供更多窗口;细化和落实主体责任;查处违法APP的同时,还要查处其背后的运营者并进行相应处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APP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还APP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续费乱象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销售皆套路
你被APP“自动续费”了吗
自动续费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内容
危化品运输岂能有乱象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你被自动续费坑过吗?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