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2019-12-17陈靓
陈 靓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一、全球化推进下的音乐教育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全球化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从全球化市场到全球化生产,随着经济领域大的改头换面,对思想领域也产生了很大的启示。因此,音乐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无可替代的一项思想活动、教育实践,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学本体,更要考虑教育思想所处的大环境,以及它对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后现代音乐教育
随着生产线网络式的出现,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参与到全球产业大熔炉中来,人类制造业的生产水平大幅度增涨,随着经济贸易的往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便附在经济的这张网上传播开来,所谓“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从那个时候就已形成。全球化现象的出现,显示出了一种全球范围内资本与商业的运转,并使所有国家都进入了一个跨越国际的市场运作机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全球化的这一组织形式,背后的上层建筑就是后现代化理念的提出。①
全球化是以西方为起点,以资源配置的形式将各个国家联系起来,在贸易往来的同时,文化作为商品进行输出是后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到电影、音响、唱片,小到行为习惯和审美倾向,都被作为一种商业或是潮流来往于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于是在这种全球化快速发展且不断密集的网络系统中,我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外来文化,甚至可以说西方主流媒体的文化思想伴随着文化产业的传播不断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每个民族与国家界限逐渐模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上的趋同化和西方文化的主流发言权,而当人们因为国家经济利益而积极的参与、开放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当冷静的旁观者回顾思索我们自己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问题时,我们会发现随着经济上的追逐和倚靠,我们在文化上也不知不觉的接受了外来的文化商品,并为此买单,由此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变得更加愿意或者不知不觉中的融入全球化中,而且是以西方欧洲为代表的文化形式,所以一些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纷纷提出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念。
后现代主义是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对于现代主义进行的批判,它还不能概括成一个固定概念,它并非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不是什么的问题。随着经济往来的频繁,文化霸权主义开始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因此如果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究其根本应该从教育入手,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基本会形成这样两种现象:第一,潜意识地摒弃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全盘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第二,由于全球化所带来的先天优势条件,我们可以将眼光通过经济这个跳板放眼全球,深入了解各个民族背后的文化内涵。因此,在1967年7月23日的唐哥伍德会议上就第一次以文化传播方式为中心寻求其他音乐思想和世界范围内信息为主旨展开了讨论,音乐人类学的“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作为文化”的观念逐渐被音乐教育领域所接受认可。
(二)将“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
将“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这一观点是由音乐人类学家提出来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也公认音乐是人类的普遍文化,将这一界定引入音乐教育实际上也导致了对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定位问题。
为什么可以将音乐作为文化或者文化中的音乐来这样定义音乐教育学的基础方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一种艺术,最为原始也最为直接,因为音响的独特传播方式,不需要过多的描述就能直达内心;第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艺术是人类最原始的艺术,音乐的表达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生活习惯、人文环境甚至地理面貌;第三,音乐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广告、唱片、音响、电影等,这种随处可见的传播方式是最好的社会音乐教育之一,而且作为一种商品,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扶摇直上;第四,音乐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想要培养创新性人才,音乐艺术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第五,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流于表面的传统音乐教育,更深层次的是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音乐作为文化融入生活习俗进行传承的方式在我们国家民族历史悠久,例如“礼乐”思想将“乐”与“礼”相结合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几百年来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它的传播和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不仅是单纯的艺术培养更加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当今的多元文化时代,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也应该重新建构,在音乐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文化的这一理念合理的运用到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失为当今时代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和正视全球化视角下的多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合理构建。
二、科学对音乐教育影响的具体思考
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从长期的历史发展来看,科学对于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还是深远的。
(一)从方法论的角度谈科学发展对课程的影响
音乐教育哲学对音乐教育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而我国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哲学观点、方法论作指导,批判吸收古今中外合理处,以建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总结中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研究新时期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任务。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方法论对于音乐教育指导的重要性,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科学和功利的结合,使技术与科学如影随形,导致了音乐教育中的“技术至上”、“方法至上”;科学的可证伪性,又给人类带来了实验的研究方法,认为实验可以得到真理,实验是最先进的科学方法,“实验小学”由此而来。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结果以及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伴随现代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被广泛运用和实践,使得认识对象的群体日益扩大,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认识论又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
现代范式中笛卡儿的现代主义思想不是如何面对世界演变的方法,而是一种预先发现世界存在方式的方法。由此可以反观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发现法”——帮助学生发现已知,却不能帮助他们发展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的效率不断追求快速,经济条件离不开生产工作,生活方式又仰赖于经济条件。赖斯(Joseph Mayer Rice)在19世纪90年代对公立学校系统的无能和腐败感到绝望,这一系统导致了无聊、机械和重复的教学,20年后他认为科学的管理是一种弊端的矫正方法。科技工厂中的科学管理也被引进到学校制度的管理。尤其是生产线上的效率,提高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生产率,随着学校采用这种装配线模式,具有多重功能和多重水平的课堂让位给各自独立但彼此相邻的不同年级。一学时的时间被分解为35到45分钟的时间,通过教学时间的标准化确保了教学场所的有效利用。而由此,被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具有千篇一律的标准,犹如生产线上的轴承一般。因此科技发展下所带来的现代主义教育不是按照学生自己组织的过程,而是以学生追随他人设定的、逻辑设计的、简单排列的、序列化的步骤所得到的结果来界定的。
(二)科学对于音乐理论的影响
人类的发展从来离不开科学,包括艺术的发展,其中对音乐本质的探索,源于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的观点:音乐为一个微观宇宙,一个由运行在有形或无形创造之中的数学法则所支配的音响与节奏的体系。用“数”来解释宇宙的变化规律“一切皆数”,研究音律与数字的比例关系,使得音乐脱离上帝的支配,科学的胜利带来了音乐的自由,和音乐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数理”对于音乐的影响在这方面就体现得立竿见影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等节奏经文歌《最近玫瑰开放》使用的固定节奏,音符的时值就体现了对数理的模仿,其中6:4:2:3就是佛罗伦萨天主教堂建筑的中心长度:建筑宽度:建筑高度。音乐从来不否认受科学的影响,也只是有学者提出的观点,但却未找到这方面的详细著作。
而最能表现“数”这一关系的就是音乐律制,从最初毕达哥拉斯、五度相生律的应用到纯律的出现,再到十二平均律的广泛应用,最后人们为了追求挑战音响效果的各种可能,出现了人工律制,整个发展过程都是与科学进步影响下的人类文明脱离不开。中国的乐律发展从最初的《管子·地员》篇中“三分损益率”到《吕氏春秋》的十二律,从魏晋时期的荀勖笛律再到苏衹婆的五旦七调,直到宋代的蔡元定的十八律,最后到明代朱载堉的密律终于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这都是科学技术在音乐实践中的应用。
(三)科学对于音乐功能的影响
从音乐体裁的角度出发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出场所从最开始的露天角斗场到室内的音乐厅,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小的音乐厅被更大更辉煌的音乐厅所取代,演出场所决定了演出形式,观众追求更大的视听效果,由此现代的交响乐队产生了。由于制造和科技迅速发展,音乐剧从歌剧中蜕变而出,这种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西方综合艺术开始吸收各方面的艺术呈现,包括舞台布景的要求,服装道具的华丽逼真,灯光效果的配合,都让音乐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各个方面、各种渠道传播到人们的心里。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音乐的传播起了毫无疑问的作用,电影技术的发展不仅将戏剧与科技结合,带给人们最好的视听享受,而且通过文化产业的商业运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不仅将音乐融入剧情,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在各大电影奖项中音乐的配乐也占据了一方宝座。而作为独立的音乐电影,更是音乐艺术作为文化产品输出的最好手段和传播方式。
随着医疗科技、人体剖析的不断拓展,音乐在心理学领域的功能也发挥强大,通过对生理解剖和听觉、心理的实验角度研究发现,利用音乐的音响效果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可以在心理治疗领域起到关键作用。虽是缘起国外,但是近几年的国内高校也开始重视这一学术领域,音乐治疗的专业也纷纷树立。
三、结语
从科学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就从上帝转向了人,我们从信仰上帝到相信科学,我们发现了事物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证和演算是可以推导和证明出事物的对错。我们带着“科学”的魔术棒去探究客观事物,试图寻找一切存在的规律,并在科学的指引下,我们发现了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丰硕成果。从衣食住行到生产方式,我们享受着科学带给我们的一切便利,而科学方法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在艺术领域,卢伊吉·鲁索罗为了致力于发明未来主义的音乐,在1913年放弃绘画,将传统乐器替换成“声音土罐”,只为发出适合表达马达隆隆的响声和气门的敲击声,这就是代表着现代社会的声音,他将这些机械产生声响的器具称为吼叫、蜂蜜、沙沙。随着科学进步的发展,大量科学成果被运用到战争中当作武器,人们也开始思考科学的利弊,60年代的美国越战让人们反思,当时的摇滚乐队鲍勃·迪伦、滚石乐队、披头士都公开反对战争,并创作了大量歌曲,音乐以这种特殊的表达做出了反战运动。以上种种的现象都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的影响是由内而外、方方面面的,艺术是以人作为主体,因此音乐艺术也最能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从科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的角度出发,思考音乐教育的走向和对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值得被关注的。
注释:
① 雷德里克·杰姆逊 著,马丁 译.全球化的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