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生态变革与创新的思考
2019-12-17文/杭敏
文/杭 敏
在产业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背景下,重要的组织管理层面探索在于如何对既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创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传媒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传媒产业中的创新风起云涌、创业层出不穷,然而如何有效实现新媒体创新业务的货币化营收,仍然是我们在不断探索与思考的议题。
在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媒消费行为与产业生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受众的多任务行为、跨平台消费,以及在社交媒体中的经验分享行为特点愈发明显。消失的边界、迁徙的受众,以及变化的传媒经济属性等都在重塑传媒产业生态。技术驱动下,万物皆媒、形态共生,传媒生产流程正经历重构,全球传媒市场包括中国传媒产业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在发展之外,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创新的商业模式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内容生产的专业性问题,谣言、虚假新闻问题,以及数据隐私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也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思考。
传媒消费与生态变化
从Media Portfolio到Media Repertoire:传媒消费行为的新趋向。在我们探讨传媒管理议题时,常常会涉及传媒组织提供多样化产品的策略,“Media Portfolio(传媒产品组合)”是其中的核心。而在近期的学界业界关注焦点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媒介消费行为的变化,“Media Repertoire(传媒节目指令)”一词正在逐渐替代“Media Portfolio”,成为研究探索中的新热点。
Media Portfolio是传媒消费中不同产品的组合,在受众消费的时间维度上一般是单向的,指代用户在T-1、T以及T+1的时间段中所使用的不同媒介产品。而Media Repertoire则在使用行为的时间横向维度中加入了某个时间点的纵向维度,强调受众不但可以横向使用不同的媒介产品,也可以在同一个时间点打开不同的媒介应用程序,进行多个数字媒介产品的叠加使用。从Media Portfolio到Media Repertoire的关注点变化显示出了数字时代受众媒介消费行为的新特点:多任务行为、跨平台消费,以及在社交媒体中大量的体验分享。
一是多任务行为。传媒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越来越趋向复杂与多元,可以拥有不同的媒介产品组合,也可以在同一个时间点打开不同的媒介程序,比如,在用电脑处理文件的同时,可以打开Pad获取资料,同时用手机检索最新资讯等,受众的多任务行为特征体现明显。
二是跨平台消费。同时,受众的信息和内容消费也跨越了不同的平台,新闻资讯和媒介内容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多屏呈现,受众得以在手机端、视频端,以及更多新的人工智能客户端来进行跨平台消费。
三是多体验分享。除此之外,体验分享在带动传媒消费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选择媒介产品时,受众更倾向于和他人分享体验;交流产品的使用体验与分享的行为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受众对于新媒体产品的接受与使用。我们将年轻一代受众称为 “C一代”,C代表connection,即“连接起来的一代受众”。而在“连接起来的一代”受众中,多任务行为、跨平台消费和体验分享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
变化的传媒生态。一是消失的边界。在消费行为变化的另一端是传媒生态的变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边界、传媒公司和科技公司的之间边界,以及媒介与消费者之间的边界都在不断消失。万物皆媒,人工智能和生物智能科技的发展使传媒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边界不断消融。而数字浪潮之下的媒介融合也日渐从主流媒体深入到区县级等底部媒体,融合不断深入。
二是迁徙的受众。随着内容在融合平台的多屏呈现,受众进一步向网络端和移动端迁徙。主流媒体所生产的优质新闻内容仍然拥有对受众的吸引力,然而受众即使在观看或阅读主流媒体新闻内容时,也更倾向于使用数字端和移动屏。西方传统媒体曾经信奉的:“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在今天改为了“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click”,以表达受众变化的平台偏好。
三是资源丰富性超越稀缺性。在这样的趋势之下,传媒产业适用的很多经济学原理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经济学的核心是资源的稀缺性与有效配置,而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数字平台能够以足够低的成本去进行内容存储与传播,媒体产品与内容的丰富性特征大大超越了原本信息资源的稀缺性特征,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学基本假设,成为新媒体时代传媒经济学的一大特点。
四是社群经济的力量。同时需要我们关注的还有社群经济的力量。社群经济是在数字平台上有共同兴趣与认知的受众群体集聚而产生的规模经济系统,是对粉丝经济和体验经济的深化与延伸,正成为改变传媒产生态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未来传媒产业图景的新经济模式。
技术驱动与产业发展
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变化。在技术的加速驱动下,传媒产业持续发展,其中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包括:物联网、虚拟现实、现实增强、区块链、人工智能、3D打印、无人机、机器人和其他人工智能处理等。
万物皆媒、形态共生。在这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动下,媒体已不再拘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一般化固态的形式;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后,智能家居和人工感应操作等应用使得万物皆媒,且媒体形态共生,既有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也有很多不同形态的新型智能媒体。
传媒生产重构。传媒的生产流程也经历了重构,从专业内容生产的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模式,变迁到受众内容生产的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模式,再进一步变迁到算法生成的AGC(Algorithm-generated Conten)模式,体现出传媒内容生产中技术的重要性。
虚拟与现实场景交融。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得以在更加生动的场景中以互动的形式重塑媒体现场,沉浸式地接受资讯信息,有更多的场景代入感,增强现场体验,实现虚拟与现实场景的交融。在技术支撑下,虚拟现实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前景,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全球虚拟现实传媒产业在未来五年中的年复合增长率能够达到22.2%左右的速率。
传媒营收的持续增加。全球传媒产业发展。技术驱动产业发展,在未来五年中全球传媒产业的营收将持续增长;年增长复合率预估会达到4.3%左右;以全球GDP年复合增长率2%~2.3%来计算,传媒业的年复合增长率大概是全球GDP增长率的两倍左右。这说明传媒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这一潜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数字营收的助推。从2017年开始数字营收已经占到全媒产业总营收的一半以上,到2023年数字营收能够占到六成以上。在数字营收当中还有一个重要部分是数字媒体的消费与需求的提升,这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印度等国家表现得尤其明显。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在我国,传媒产业总体仍然着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根据清华大学2019年发布的传媒产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传媒产业营收增速大概为10.5%,与GDP增长速率相比,也高出40%左右。传媒产业发展很大程度是来自于网络收入和移动内容的增值收入,数字媒体整体收入已远超传统的传媒产业收入。
创新探索与思考
资源创新整合的模式。在产业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背景下,重要的组织管理层面探索在于如何对既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创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传媒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传媒产业中的创新风起云涌、创业层出不穷,然而如何有效实现新媒体创新业务的货币化营收,仍然是我们在不断探索与思考的议题。
传媒生产的专业性挑战。同时,数字技术的助推极大地提高了内容产品的丰富性程度,内容生产在PGC模式之外的UGC和AGC模式的兴起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传媒生态重构之后如何更好地保证内容生产的专业性问题。一系列对于谣言、虚假新闻和数据隐私权保护问题的担忧也是这一时代需要我们深入和广泛探讨的议题。
人工智能发掘深度信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组织传媒生产,发掘更加深入的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进行思考的话,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是否能使我们的生活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2019年7月18日,有一则新闻让不少人关注。新闻报道了Elon Musk的Neuralink公司成功研发了脑部芯片,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脑机的接口,在智能化的时代使人脑能够跟上AI的脚步。对这样的进步,我们不免有喝彩,也有反思。我们究竟向哪里去?
著名传媒评议人Jeff Jarvis的一段话让笔者印象深刻:Newton robs us of purpose in the universe,Darwin in biology,Neuroscience in our lives. (牛顿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看法,达尔文改变了我们对生态的认知,而神经科学将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是好,是坏?我们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准备好了吗?虽然还没有答案,虽然我们还在思考之中,但是我们知道变化是我们所面临的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不管未来会怎样变化,让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