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9-12-17王温温
◇王温温
一、高校美术基础课程概述
美术基础作为艺术类专业基础性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美学实践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作为第一门专业课存在于高校课程设置中,其作用是转换学生美术应试绘画思维,培养学生多样风格与表现方法,提升绘画美学价值。不同于理论基础,美术基础注重学生的技能和技术的训练,通过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培养学生造型能力、思维能力和色彩感知创造力。传统素描是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训练,它用单一颜色来描绘对象,它是通过形体、结构、比例、线条和明暗等造型因素的综合运用,将内容形式和手段揉和在一起来表现对象的方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果素描属于客观,色彩则属于主观。我们通过素描培养对客观事物的形态认知,通过色彩丰富情感的表达。素描与色彩是绘画的重要因素,它们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而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更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产品设计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美术基础作为传统素描色彩与产品设计的衔接课程,既具备传统素描色彩的艺术性也需要具备设计的主观能动性。美术基础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也是所有的设计师创作的开始。
二、产品设计专业对美术基础课程的要求
产品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包括了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设计素描是设计与素描的结合,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设计素描在产品设计中,是设计师收集形象材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产品设计专业更强调结构的训练,包括形体的穿插和透视。产品设计对设计素描的基础要求更加严谨,线条的练习更加简练,区别于其他设计专业的画面感,产品专业设计素描更强调造型创意和思维逻辑。设计色彩在传统教学中是理性的、主观的、平面的,通过教学实践与理论讲述并配以精美的图片资料和大量有启发性的学生作品,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并掌握设计色彩的内涵、特点以及表现方法。但在产品设计专业的色彩设计教学中应加入质感、肌理、材质色彩的教学,使学生对于材质色彩有基础的认识。在色彩的训练中更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情感,和以产品为中心的质感。课堂教学中可进行产品色彩搭配的平面训练,进行色谱练习,为后期产品设计的色彩应用打下基础。
三、产品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
以广东科技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为例,以前课程内容以锻炼学生造型能力为主,改革后要在保证以上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产品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理性的结构素描
通过对结构素描系统、科学、严谨的讲授与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与表现物象的造型能力,产品设计中的结构设计与美术基础中的结构素描有着密切相关的作用。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既要构想一系列关联零件来实现各项功能,又要考虑产品结构紧凑、外形美观;既要安全耐用、性能优良,又要易于制造、降低成本。这就需要对产品全方位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艺术类的产品设计对于结构没有理工科要求得那么严谨,更偏向于对功能和形体的表现。而结构素描恰恰是通过线条绘画强调突出物象的结构特征,以理解和表达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为目的。结构素描的观察常和测量与推理结合起来,通过透视原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与表现物象的造型能力。这种表现方法相对比较理性,可以忽视对象的光影、质感、体量和明暗等外在因素。
不同于传统素描结构静物的练习训练,产品设计专业的结构素描在简单的几何形体石膏练习后,首先进行线的练习,再进行块面、透视的重点讲解,并以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和交通工具为例进行结构素描的练习,绘画过程中通过增加学生对生活用品的观察理解,对产品形体和结构进行初步认识,为产品设计积累了初步的认知。在产品专业的结构素描练习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转角和倒角的重要性,关于产品细节的刻画要更加准确。
(二)思维逻辑为主的创意练习
产品设计的创意主要体现在外观和功能上,这两方面都离不开设计者对生活的观察,对适用人群的分析,当然更离不开巧妙的创意。刚进入大学的美术生思维固化,应试绘画套路死板,一些学生基本功非常扎实但缺乏想法。为了打开学生思维,在课程改革中采取了两方面的设置,第一,进行专门的发散性思维联想训练,例如词语接龙式逻辑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联想力,再通过图片和影像的收集来完成初步的设计素描创意。联想创意素描是以客观对象为出发点进行创意性的写生和构成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增加自主情感做到有感而发、有意而表。画面的展现是凭借对素材景物的联想,再加入主观创作想象,充分利用和发挥所掌握的技能与方法表达创意的目的。空间可以是矛盾的、超现实的、虚拟的、梦幻的等等,元素可以是变形的、拼接的、扭曲的、破碎的等等创意性表达。第二,通过小组头脑风暴,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组织头脑风暴中,教师作为主持角色,提供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并且保证每个人都有参与机会。教师介绍一些相关信息,但不提供任何意见,如果需要的话,只在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针对头脑风暴后的课堂练习,学生先通过画1~3幅草图来仔细构思作品,通过集体讨论丰富构思作品,挑选最优方案,然后进行简化并提炼元素,不断修改、加工、删除或扭曲变形,达到提高创作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式创作
小组合作的创作方式是课改的创新,在小组头脑风暴后,小组合作创作一幅作品,既锻炼小组协作能力又为后期团队合作创作奠定了基础。以五人左右为一个小组进行头脑风暴,组长负责记录总结,教师进行主持,控制节奏并进行层层递进的思维引导,例如,以十八岁为主题进行创作,从十八岁代表性物品、故事、游戏、人物等方面进行思维发散,记录方式可以用图案也可以用文字。头脑风暴时间为45分钟左右。然后小组进行元素整理、班级总结、交流汇报。将小组整理的元素进行挑选并创作,创作需小组合作完成。小组合作形式的创作在美术基础课程改革中占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可以增加团体协作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各显所长,在相互帮助与相互竞争中增强自信心,发挥最大潜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四)色彩情感与质感表现
色彩情感是指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学生首先要学会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世界,通过素描来表现美的形体,再通过色彩来丰富形体的感知与形态。设计色彩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理解和认识物象的本领,培养学生准确概括并描绘对象的能力,用色彩塑造形体、结构、空间、光感、质感等,锻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生动的表达能力。基本的色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色调处理、画面构成、情感表达的形式美规律等,以提高色彩修养和审美水平为宗旨。但在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色彩不仅仅是形态美的体现,更是视觉、质感、材质的表现,在美术基础的色彩训练中除了基础的设计色彩练习,还应进行材质、肌理搭配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产品的丰富的想象力及大胆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设计意识。
(五)鼓励性讲评机制
在传统的美术基础课堂末尾通常老师会进行作品点评,学生根据老师的点评建议进行修改并进一步提高。但是艺术专业特色属性决定了点评者会有主观的的喜好与偏爱,虽然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宽阔的眼界,但是点评依然存在局限性。因此,在该课程的改革探索中应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点评制度,学生作业以互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阐述表达。在学生互评中采取鼓励性互评,以发现对方作品优点为主,赞扬式点评。学生直接听到的表扬远不比间接得到的表扬能对其更有促进性,最有实效的表扬其实不是锦上添花,而应该是雪中送炭。画面再差的作品也存在其优点,这种赞扬式互评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美,提高同学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预防太过悲观的绘画体验。清晰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学生的进步,同学的赞扬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绘画优点,赞扬式的互评和自省式的自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绘画功力与审美能力。
四、结语
上述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是在多年的传统绘画基础教学模式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为艺术类产品设计美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改革探索。这种更具实践性的、更有深度的、更有衔接性的课程改革,能为产品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进行提升,并为下一阶段的产品设计课程打下良好基础,让学生对产品设计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实现传统美术基础到设计的观念和实践的转变,以完成预期教学任务和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在课程中进行了专业的提升、思维的开拓,也增加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增强了集体凝聚力。但是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头脑风暴的讨论不积极,对作业的绘画不能深入,还有些学生感知色彩的能力比较弱,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进一步思考、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