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设计专业文创教育研究
——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
2019-12-17阿丽莎
◇曾 艳 王 力 阿丽莎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的内容为我国高校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方向和路径[1]。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中山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改革顺应时代需求而改变,迎来了挑战与机遇。
一、中山市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与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给大湾区城市带来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广东省中山市是伟人孙中山的故乡,这里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发展快速,作为大湾区的前沿阵地,将迎来区域融合、创新驱动和产业高端的良好发展前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作为中山市本土唯一的本科院校,近些年来立足于本土文化,为增强办学特色和生命力,更好地满足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定位培养服务于本土化应用型人才,形成良性循环,拓展地域特色的内容和内涵,赋予新的时代特征[2]。当前中山市每个镇区都有自己主题特色的地域优势,加大创新创业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才能的大学生在未来既有优势又有挑战。
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本质上体现着时代的需求,体现着当前的社会大众需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非物质文化自从出现之后,其活动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关联,并随之发生变化。中山本土非物质文化丰富,咸水歌、小榄菊花会、南朗崖口飘色、长洲的醉龙舞、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技艺等是具有珍贵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本土文化瑰宝在历史不断更新的潮流中不被冲刷殆尽也是文化创新教育的历史使命。
二、中山市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中对文化传承上的教育体系不完善
中山市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与本土文化结合的紧密度近些年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有待提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2018年广东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的好成绩,但是,从整个教育模式而言,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较单一,缺乏系统性,课程设置缺少各专业学科间的有机结合,培养形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训练不足,传承岭南文化重在文化复制和传统师徒制教学,缺乏创新性顶层设计和传承研究,系统性解决方案较少,学生对本土文化特点的了解不够深入,设计学院的创业应用中存在随意性、浅显性强和持续性差的问题,目前开设的跟文化创意结合的课程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民间美术,环境设计专业的中国建筑史、建筑文化与风水课程等,但课程与课程间缺少系统性,也反映出了传承岭南文化的碎片化和形式化特点。
(二)教师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战经验有待提高
教授创业课程的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本土特色的创业教育方面的知识,甚至教师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探索的状态,在没有课本和前人经验的情况下,教师容易脱离实践教学。中山市各镇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特色经济,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更多地与当地市场结合,对市场有更多的了解。
(三)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具有特殊的专业背景,对新事物、有创意的想法比较敏感,本专业的实践性也很强,但是有很多学生在对实践的应用性缺乏经验,更侧重的是纸上谈兵,实践环节上缺乏针对性的锻炼,认知度停留在很多理论知识中,进入社会中发现实用性不强,同时对本土文化了解太少,导致创业的内容中没有文化特色,缺乏竞争力。因此,只有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中去,才能激发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和热爱。
三、学习借鉴台湾地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经验
台湾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其特殊的历史时期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了良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产业结构由密集型企业逐渐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转变,传统就业机会逐步减少,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危机,同时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势必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台湾地区创新创业教育顺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广大大学生和民众的需求而产生并得以发展。资料统计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0%以上,中小企业毫无疑问是整个企业结构的主体,台湾的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参考学习[3]。
四、针对目前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结合本土文化构建设计专业实践教育培养体系
2016—2019年期间以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一直在完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如环境设计专业的的课程体系中,专业教育类课程(116学分)占比总学分(161学分)的72%,高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的“不低于60%”,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在内的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学分占比48.8%,远超20%的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在多元化教育课程中提供了充足的多元化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践环节能全面支撑学生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以后的课程改革中,环境设计专业课中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创新”等基本能力。专业教学中体现的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传承、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分析、设计、创新的理念贯穿专业教学之中,教学中重点对中山市本土岭南文化元素进行研究,分析特色,例如中山小榄菊花会、南朗崖口飘色都是国家级文化遗产,区域经济形成的产业特色也可以融入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中山市大涌镇的红木家具产业、古镇镇的灯饰产业、小榄镇的小家电产业等都可融入课程体系中形成本土特色化的教育体系。
(二)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创建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教育研究的最终是服务社会,通过平台搭建将产学研合为一体,将创新创业教育做到落地,让岭南文化传承突破“口口相传”的局限[4]。平台的组成可以是多元化,一方面学校建立创业基金建构平台,通过与企业或经验丰富的导师制结合,将教学与企业实践技术指导结合,学校在课程上做好规划与统筹,教学质量与品质上做好把关,形成强化学生实践创业教育为途径的教学计划为目标,让学生从创新创意创业的创新点出发扩展为市场服务的产品从而获得市场的接纳与认可,平台的搭建可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创建,校企合办,同时借助互联网资源,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设置多元化的课程,增设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新课程,加入创业思维的拓展训练。另外,学校可以组建由高校教师、岭南文化传承人、政府文化部门宣传人员等组成的教学队伍,并将文化结合课程进行整体策划、系统化传承,通过各种公益推广,承担岭南文化项目[5]。
(三)采用多种路径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
首先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项目式教学的模式,积极带学生参与到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中,为创新创业大赛做好准备。老师作为比赛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加强“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机制的构建,引导学生参与工作室类型的创新创业的比赛申报[6],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实战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奠定基础,国家也大力支持学校的学习与社会的实践相辅相成。学校课题与商业项目相结合,让学生的项目更有实用价值,进一步接触社会环境,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为社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中融入地域文化
教学过程中,以岭南文化项目为载体,融入专业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承岭南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直接作为专业课程项目教学载体[7],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让项目更有文化性和特色。通过整合专业资源,发挥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协同创新[8]。积极探索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结合中山市本土的一镇一特色的地域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融入本土文化中,加强学生的实际调研、考察、企业锻炼等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五、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学习借鉴,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体现地域特色和中山市的城市魅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