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公路景观设计探析

2019-12-17杨千卉

大观 2019年12期
关键词:道路公路景观

◇杨千卉

乡村公路的景观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项目之一,能够充分实现对于乡村地域独特景观的展示作用。中国乡村公路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公路数量与日俱增。就目前状况而言,乡村公路的核心性能在于提升民众的交通便捷度,便于民众乘车出行。但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民众对乡村公路的需求也在日益提升,不但要能通行,还要兼具很多其他功能,如美观、环保、安全等。

一、乡村公路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就现阶段美丽乡村创建的大背景而言,公路景观建设已然变成时下设计界的热门关注点,但绝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和探究点还是集中在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方面,与乡村公路景观建设相关的理论探究仍然不是很多,这就导致乡村公路景观建设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出现很多难以避免的问题。

(一)可观性不足

鉴于缺乏一致的设计规范和充分的理论根基,长时间以来,乡村公路的绿化模式并不多元化,绿化面积不是很大,植物品种单一、布局杂乱,植物配置方面的层次性和艺术性都较为欠缺,和周边环境并不和谐,给民众带来一种十分混乱的感官体验。

(二)特色性不足

据相关调查可知,现阶段很多乡村公路景观都有一定的趋同性,同质化严重。很多村庄入口位置的景观类型十分相像,往往都是采用景观置石的方式;乡村公路的路面材料往往选取水泥混凝土;河流往往建造硬质驳岸;公路两端绿化树木类型同质化严重。

(三)乡土性不足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很多旱地、林地、果园还有农田渐渐被混凝土取代。很多乡村公路景观建设往往只是对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生搬硬套,城市化特效太过显著。就绿化设计而言,道路两端选取的装饰布景多是草坪;就农民住宅外貌设计而言,生搬硬套城市建筑样式;道路铺装都市化气息浓厚,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乡村原有的亲切淳朴的乡土气息。

(四)协调性不足

乡村公路的交通性能相较城市公路而言更为多元化。在对其进行规划的时候,不但要考虑最为基础的交通性能,还要将景观和服务性能列入考量范围。要做一个系统的整体规划,涵盖的领域有环卫设施、休息设施、标识、照明、绿化等。但是现阶段很多乡村公路景观的设计规划并不完善,缺乏整体的联结性和一致性,道路规划“轻人重车”,片面关注车却忽视人,未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落到实处。

(五)科学管控不足

公路景观的品质和管控水平密不可分。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乡村公路景观建设乱象丛生,如垃圾乱丢乱放、电线电缆层层叠叠、车辆乱停、住宅建造严重违规等,不光对道路通畅有一定的干扰,还对景观建设造成不小的阻碍,上述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管控力度不足。

二、乡村公路在景观设计时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

(一)安全性准则

在对乡村公路景观进行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对于安全性准则要十分严格地遵守和执行。提升安全性,确保施工工程顺利推进,进而提升整体施工品质。在对乡村公路景观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设计师要将道路施工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切实推进并落实,将乡村公路景观资源进行适度的合理搭配,借助科学的景观设计,辅助驾驶人员有效缓解旅途劳顿,进一步提升道路安全性。在对乡村公路景观进行设计的同时,一定要充分挖掘道路两侧树木的安全防护性能,设计相关防护手段,尽可能提升安全性能。

(二)文化性准则

作为乡村建设推进的关键抓手和核心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对于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能大幅度提升乡村整体的环境品质,还能从根本上改善乡村民众的生活品质。美丽乡村的创建对中国生态文明品质的提升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同时提出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基于美丽乡村的大背景进行乡村公路景观设计,便于从整体层面提升乡村建设的品质,多层次推动乡村振兴。在对乡村公路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一定要遵照相关的文化性设计准则。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中国大多数乡村公路在进行景观规划的时候,都把文化性当作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和高层次标准,在规划的同时要对乡村文化特征做出相关凸显,将所在地域的特殊文明充分展现出来。

(三)美观性准则

在对乡村公路景观进行规划的时候,不但要遵守相关的文化性准则,还要遵守美观性准则。作为中国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乡村公路建设对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在对乡村公路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和本地的文化特征彼此融合,科学运用既有乡村资源,逐步提升乡村公路景观的美观度。

(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性准则

设计师在对乡村公路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平衡性准则,提升经济品质,切实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对乡村公路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降低生态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率,改善乡村公路景观品质。为更好更快地推进乡村公路绿色通道建设,要切实贯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准则。

三、乡村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建造模式

依托乡村公路涵盖地域的核心道路景观的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五大类。

(一)路-田景观模式

路-田景观模式的魅力体现在其具有独特的景观资源,也就是农田景观。农田景观是农村最为普遍的景观种类,长时间以来大众对农田景观的认知偏颇,使得农田景观普遍存在两大缺陷:一是间断性,二是碎片化。基于乡村公路景观空间的创建,路-田景观模式焕发了生命力。依托现阶段地域用地状况,对道路林沿线予以科学布局,将其打造成与农田景观和谐一致的模式,开闭自由,营造出一种疏密有序的景观布局。适度借助光照,为农作物的成长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空间,也为通行车辆营造一个最优行车视角,打造和谐度极高的乡村公路景观。

(二)路-水景观模式

就乡村景观建设而言,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构成部分。路-水景观模式的生命力在于三大部分的融合:一是自然美化,二是环境保护,三是河道治理,在维持既定自然状态的基础上,要将水系景观组合不断更新。就形态处置而言,依托所在地域的水域状态,有防洪需要的时候,可部分扩宽河面,但在没有防洪需求的河段,要维持自然状态,将其和周边地域的环境完美融合。就植物选取而言,建议选取乡土气息十足的水生植物与作物。就空间分布而言,鉴于水系样式曲折蜿蜒,一定会和公路之间构成一种多元化的空间关系。

(三)路-居景观模式

我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乡村聚落依托多元化的区域自然状况、社会文化状况,历经较长时间的历史发展,逐渐衍生出个性十足的乡村建筑样式和风格,如西南地区的吊脚楼、云南的傣族竹楼、内蒙古的蒙古包等。路-居景观模式的魅力集中展现在村落文明和景观文明二者之间的不一致性。乡村公路的职能具有双重性,不但要迎合交通方面的便捷性,还要尽可能将所在地域的乡村文明展现出来。因此,将路-居景观模式的生命力长久维持下去的手段显得十分关键。要对道路沿途的住宅进行更为科学的设计,不但要寻觅新的景观要素,创建新的景观规范,还要注重所属地域历史文化的留存。

(四)路-林景观模式

路-林景观模式是最为经典的乡村公路景观,不应生搬硬套城市公路中十分规整的行道树排列种植方法。路-林景观模式不应在道路两端占用大面积的绿化土地进行大规模景观设计,也不应把道路两侧的植物进行等距平均化的设计,要切实考量公路两端的土地使用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道路绿化,打造森林公路模式,尽可能将路-林景观模式的特殊魅力充分展现。若想将路-林景观模式的生命力展现到最大化,就要借助多元化的植物组合,打造优良的林下空间,这样一来,不但能为道路行车打造丰富多变的流动景观,还能起到一系列生态作用,如改良小气候、降低噪音和净化空气等,最关键的作用在于,能够大幅度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绿化成果和美化品质。

(五)路-山景观模式

山地地形十分崎岖,道路起伏较大,多弯路,乡村公路需要跨越的地貌单元常常比较多元化,相较于平原地域,道路的线性特征也更为多元化,这些特征也是路-山景观模式的魅力所在。同样的,鉴于自然地形的限制,路基在挖掘和填埋的过程中,施工比较剧烈,因此对于周边地域的景观资源而言,损毁度比较严重。此外,鉴于山区道路的空间范围比较狭窄,视距局限性比较大,就行车安全而言并不是十分有利。但路-山景观模式的生命力就在于确保行车安全的同时,将周边地域景观资源的运用效率发挥到最大化,提升乡村道路的景观品质。打造景观时要尽可能避免对行车视线的遮挡。

四、结语

公路景观作为一种可移动的景观类型,伴随着行车路线的变化,沿途的景观也会随之更替,有葱郁丛林,有乡野风情,有奇峰异石,有小桥流水,还有田园美景,时空变换极其多样化。所以,各个乡村公路的景观模式都比较多元化,其间涵盖了很多要素,但不管何种要素,都要和“乡村”大模式紧密融合,不能趋同于城市景观。另外,还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尽可能打造生态优良的乡村公路景观,也为日后美丽乡村整体景观的创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道路公路景观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景观别墅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火山塑造景观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公路断想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