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沼泽(澤)”来源考*
——兼论词语引进的本土化

2019-12-17万晓丽宋增文

汉字汉语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英华沼泽日语

万晓丽 宋增文

(1.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 要 通过对中外辞典及相关文献的考证,本文认为“沼”“泽(澤)”是经由中国传入日本,在对译西方概念时组合产生新词“沼泽(澤)”,而后该词又被中国引进。“沼”“泽(澤)”及与之相关的“沼气”义词语在中日两国有不同表现,这说明不同国家对待新词新概念都经本土化的方式进行改造吸收,新词语会以符合本国语言特点的方式进入该国的语言系统。①

1.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沼泽”释为“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并将其列入“沼”的“天然的水池子”和“泽”的“聚水的地方”义项下,“沼”“泽”都是与水相关的名词,所构成并列结构的“沼泽”本义与“水草”“泥泞地”并无直接关系,可见“沼泽”并不是水域名词“沼”与“泽”的并列加合。而收词止于1840年的《辞源》在“沼”字之下并没有收录任何词项,那么“沼泽”一词是如何产生的,产生之后又对相关词语造成了哪些影响?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2.沼

“沼”,《说文解字·水部》:“池也。从水,召声。”此字最早见于《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沼”为“水池”,“沚”是水中小陆地。《楚辞》中“沼”出现了2次。《楚辞·招魂》:“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楚辞·九叹》:“倘佯垆阪,沼水深兮。容与汉渚,涕淫淫兮。”“沼”均为“池”义。汉应劭《风俗通义》曰:“沼,圆曰池,曲曰沼。”《说文》系著作中收录的“沼”均作“池”讲。《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沼”与“池”在实际使用上并没有差异,只是“沼”没有“护城河”一义。可见“沼”在指水域时与“池”属同义词,范围比“池”小。

“沼”常与水义词语连用,形成“池沼”“沼沚”“沼池”“江沼”等,这些词语组合中“沼”均作“池”讲,与其他语素构成并列关系,其中“池沼”“沼池”“沼沚”出现较早且次数较多。如:

(1)大夫立沼池,令以矩游为乐。(《管子·轻重甲》)

(2)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3)黄河虽混浑,不可以方沼沚之清澄。(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这里的“沼沚”与“池沼”“沼池”同义,指“池塘”,也可以借指水坑。偏正关系的“灵沼”作为“池沼”的美称也使用得较多。如:

(4)神池灵沼,往往而在。(南北朝萧统《文选·班固〈西都赋〉》)

“沼池”“池沼”“沼沚”“灵沼”均被《汉语大词典》收录,“池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仍成词保留,其他具有“池”本义的“沼池”“沼沚”“灵沼”并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可见现代汉语中沿用“池水”义的“沼”只有“池沼”一词。

根据汉籍语料库的整理,“沼”在使用中呈现的语义特点可归纳如下:

首先,池水是非流动的水。

(5)游于江海,淹乎大沼。(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6)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泰薨,以与民。(北宋宋祁等《新唐书》)

上例中“淹”“潴”都可以说明“沼”中之水的非流动性。

其次,水可清可浊。

(7)宗祧污而为沼,岂斯宇之独隳?(南北朝萧统《文选·潘岳〈西征赋〉》)

(8)荫修檐,临清沼,驰朱轮,佩长剑,恣非马之雄辞,奋谈天之逸辩,指麾则红紫成章,俛仰则丘陵生韵。(唐房玄龄《晋书》卷一百二十七)

《汉语大字典》(1988:1597)依据《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沼,清也”释“沼”为“清”,说明“沼”中之水透明度高。

最后,“沼”中常见的植物为“莲”。

(9)如云蔽月,犹莲出沼。(《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假黄钺太傅大司马广阳文献王妃(王令媛)墓志铭》)

(10)沼中荷花正艳发,群仙姝游采其傍。(《中华野史·野记》)

通过对“沼”字用法及语义的分析可知,“沼”与“泥泞地”“水草”“浑浊”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泽(澤)

“泽(澤)”,《说文解字·水部》:“光润也。从水,睪声。”徐灏笺曰:“许(慎)以光润为泽之本义,引申为凡光泽、润泽、滑泽之称,润物莫如水,故雨谓之雨泽,又水所聚曰泽,又凡润下皆曰泽,故有惠泽世泽之义。”《书·禹贡》:“九泽既陂。”江声集注音疏:“水钟曰泽。”《书·武成》:“萃渊薮。”孔颖达疏:“水钟谓之泽。”《周礼·地官·草人》:“渴泽用鹿。”郑玄注:“以水钟曰泽。”贾公彦疏:“渴泽,故水处也。”《左传·昭公二十年》:“泽之萑蒲。”孔颖达疏:“水所钟也。”指水域义的“泽”核心语义为“水钟”,即“水所聚集的地方”。

“泽”也指非流动的水,与“沼”不同的是,虽然“泽”常与水类词语并列连用,如“川泽”“池泽”“湖泽”,但“泽”前可以加入较多的修饰语构成偏正组合,如“浊泽”“大泽”“芳泽”“灵泽”,还常常与其他事物名词连用,如“山泽”“林泽”。《辞源》收录了“泽芝”一词(1890页)。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999《古今注》:“芙蓉,一名荷花,生池泽中,一名泽芝,一名水花。”其中“泽”与“水草”联系最为密切,汉应劭《风俗通义》:“水草交厝,名之为泽。”“泽”与草类名词连用最多,有“薮泽”“草泽”“沛泽”“沮泽”。

(11)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明焦竑《庄子翼》卷四)

(12)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四》)

(13)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管子·揆度》)

(14)司空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礼记·王制》)

“薮”从艸,数声,本义为“湖泽”。《孔子家语·致思》曰:“放牛马于原薮。”王肃注:“泽无水曰薮也。”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14“林薮”:“泽无水曰薮;又亦大泽水希者是也。”“薮”又可指草。《诗·小雅·伐木》:“酾酒有藇。”毛传:“以筐曰酾,以薮曰湑。”孔颖达疏:“薮,草也。漉酒者,或用筐,或用草。”《集韵·夳韵》曰:“艸生水曰沛。”《故训汇纂》曰:“沮泽,下湿地也。草所生为莱,水所生为沛。言沮地是有水草之处也。”(1241页)《礼记·王制》:“居民山川沮泽。”孔颖达疏引何胤云:“草所生曰莱,水所生曰沛。”可见,“泽”与“水草”关系密切。李增学等(2005:11)指出:“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泥炭沼泽既不属于水域,又不是真正的陆地,而是地表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形态。”与此概念接近的有“薮泽”“沮泽”“泽”。

4.沼泽(澤)

汉籍语料库中,“沼泽”一词仅见于唐李延寿撰《北史·魏本纪》:“冬十月丙寅,帝进军新市,贺麟退阻泒水,依渐沼泽以自固。”而“依渐沼泽以自固”在北齐魏收撰《魏书》中作“依渐洳泽以自固”,同样的记载还见于唐杜佑著《通典·兵典》(季羡林、张岱年等主编《四库家藏》卷9,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宋李昉编《太平御览》(卷110,王晓天、钟隆林校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清陈梦雷编《明伦汇编·皇极典》(《古今图书集成》第22册,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版)、清张佩纶著《张佩纶日记》(张剑、徐雁平、彭国忠主编《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2辑,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岳麓书社编《二十五史精华·〈北史〉精华》(1989)、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编《北魏平城分类纪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等。“沮”“洳”叠韵连绵,义为“低湿的地带”。《文选·左思〈魏都赋〉》曰“隰壤谶漏而沮洳”,张铣注“沮洳”为“泉泥相和貌”,与现代汉语的“沼泽”义相近。上文已说明“沮泽”用法较为常见,一直沿用至清,如《南朝秘史》:“那知桓玄虽死,诸桓各窜,桓谦匿沮泽中,桓振匿华容浦,各集余党,伺隙而动。”“洳泽”虽然用例较少,但民国仍能找到1例,即蔡东藩《两晋演义》:“麟不免心怯,退屯派水,依渐洳泽立营,意图自固。”“沼泽”的用法有且仅有1例,且该例在其他版本中存在异文现象。

在国学宝典数据库中又搜到2例含有“沼泽”的文献。

(15)其弟希崇乘其衅而作乱,擒希萼而囚于衡阳。既而悔焉,遽命舟楫追之,约于长沙南五十里沼泽沉之。路经衡山县,豪族廖光图子仁勇,闻其来,与叔凝议曰:“希萼长而被废,今又见追……”(宋周羽翀《三楚新录》,选自明《古今说海》,清道光元年苕溪邵氏酉山堂本)

(16)鱷亦作鳄,爬虫中之体大而猛恶者。长者至丈余,背有鳞甲,甚坚硬,四肢短,后肢有蹼,口大,齿为圆锥状,有齿槽,尾长,性凶暴贪食,居热带地方之河口或沼泽间。吾国亦有之……(清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传世藏书》整理本)

酉山堂本的《三楚新录》记载为“约于长沙南五十里沼泽沉之”,而在明嘉靖甲辰云间陆氏俨山书院本中作“约于长沙南五十里昭泽沉之”,在《钦定四库全书》卷9中作“约于长沙南五十里地号昭泽沈之”。经考察,据长沙南约五十里的地方是湘潭昭山,《三楚新录》中作为一个指称的地名“沼(昭)泽”极可能是“昭山旁的一个大湖”,从后文“沉”字可知这里的“沼(昭)泽”并不表示“泥泞地”之义,也就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沼泽”。20世纪初期的《清稗类钞》中“沼泽”与“河口”作为“鳄”的居住地,这里的“沼泽”与现代汉语中的“沼泽”同义,是本文所考察的对象。

综上,本文认为《北史·魏本纪》中“沼泽(澤)”实为“沮泽”“洳泽”,清代以前并没有出现“沼泽(澤)”一词。

以上结论通过19世纪来华传教士编写的汉英词典也可以得到印证。卫三畏《英华韵府历阶》(1844)、麦都思《英华字典》(1848)、罗存德《英华字典》(1869)、司登得《汉英合璧相连字汇》(1871)、卢公明的《英华萃林韵府》(1872)、井上哲次郎《订增英华字典》(1884)主要用“澤”“隰”对译marsh、swamp、bog等词,未出现“沼泽(澤)”。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沼泽(澤)”还未出现,“沼泽”义主要由“泽(澤)”表示。与“沼泽”义接近的“沮洳”在麦都思《英华字典》(1848)、罗存德《英华字典》(1869)、井上哲次郎《订增英华字典》(1884)中仍有所保留,均列于marsh的汉语解释之下。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考证可知,在19世纪之前汉语中并没有“沼泽(澤)”一词。据所掌握资料,“沼泽”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1902)卷50《兵政六边防下》:“……迤西诸川,或集注,或分派,到处多沼泽。昔黄河之水,纵横汇注于九河。方今秋季,淫雨不已,河水泛滥,溢入沼泽,不堪其量。”

颜惠庆《英华大辞典》(1908)中也出现了“沼泽”,且不止一次。名词swamp的汉语释义为“水淀,沼泽,隰田,低湿之地”,quagmire的汉语释义词语为“沼泽”“沼地”“沮泽”,bog的汉语释义词语也为“沼泽”“泽地”,bog-land、fen-land 用“泽地”“沼地”并列解释。marsh释为“沼,泽,卑隰之地”。该部词典中出现了“沼泽”,并且“沼地”“泽地”与“沼泽”并列释义。《商务书馆英华新字典》(1913)也沿用了“沼地”“沼泽”并列解释soil,通过释义的词项可以看出“沼”义趋向于“泽”义,两词趋同,语义特征中突出“低湿”特征,该词的概念义开始指向“泥泞地”,但“泽(澤)”仍作为“沼泽”义的强势词语,通过赫美玲《官话》(1916)中收录的新词“泽气”来解释marsh gas也可以看出。

20世纪中叶“沼泽”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如:

(17)波兰游击队在德军后方颇活跃,德军在波兰走廊不易通车,波军伤亡仅百分之二,主力集结于鲁布尔布勒斯特间,正坚守布格河维斯杜拉河之线,相机出击,不久即届雨雪期,波兰东境又为沼泽地,德军机械化部队失其作用。(徐永昌《徐永昌日记》)

(18)日军突袭沼泽地带 昨完全占领瑞安城(《江苏日报》)

文献出处说明“沼泽”一词被清末的文人或外交家、军事家使用,用于描述地形。其实,用“沼泽(澤)”描述地形最早见于日语文献:

(19)柳モ往古我邦産出ノ黄金ハ全ソ河川又ハ沼澤等ニ激在セル所ノ砂金或ハ鑛脈ノ地表ニ露出セル自然金ノミヌ收拾採取セリ然ルニ輓近ニ至テハ漸次之カ減少チ來シ砂中含有ノ砂金ハ漸ク砂子立方尺中ノ量羅均七八鏡ノ……( 伊藤彌次郎《日本鑛山沿革考》第1卷)

(20)南北十里東西十二里地勢は西百呎以下の山丘起伏ー波状をなすを以て殆を平坦の觀を呈す地質は石糖積層の如き岩より成り地面に於て渓流の如き水溝ふく又沼澤あるを見ず島面ハ大概原野又ハ耕地にして樹木少ー原野アタネは青草若くは阿咀味樹繁茂ー尤も青色を呈せり……(加藤重成《琉球宫古岛》第1卷12号)

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是受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影响而编写的。面对当时日本的进攻,早期觉醒的爱国人士希冀通过“洋务运动”图强,亟须学习先进的技术,正如序言所言:“我中国贫弱已久,附庸之国既尽,台澎又见割矣。今日者,因循苟活,甘为釜中之鱼,不欲奋鬣飞腾,安于[汤](安)渐沸,而身渐糜则已。假使欲图富强,非师泰西治法不能挽回中人士,见事凡有交涉乎,各国必指洋务。洋务意分畛域蒙不谓然,故所编奏疏策论诸文……”正是这种开放的学习心态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快速吸收学习国外的先进成果经验,也为“沼泽”一词的产生提供了契机。《英华大辞典》(1908)的序言也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开放的学习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该时期由于频繁接触产生了众多新词:“1905年夏天,商务印书馆的经营者们非常渴望出版一本新的英汉辞典,因而劝说出版负责人承担这项工作。当时的市场上已经有《商务书馆华英音韵字典集成》了。但是随着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的进步,出版社也感觉到有必要出版一本更大、更好的辞典。而且,《华英音韵字典集成》出版以来,在短时间内又出现了许多新词。至今为止,关于术语的解释很少有令人满意的,尽管如此,众多的科学教科书的出现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尽可能多地收录新术语的辞典就会受到读者由衷的欢迎。”

颜惠庆的《英华大辞典》(1908)序言提到了辞典编纂过程中所参考的工具书:“在辞典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过的辞典和书籍不胜枚举,在此我们愿意特别提到中国教育会、博医会的出版物,江南制造局印行的《术语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严复和伍光建的译著,以及若干种优秀的英日辞典。”

当时已有的《商务书馆华英音韵字典集成》于1902年3月出版,并没有出现“沼泽(澤)”一词。依据最早出现于汉语文献《兵政六边防下》中的“方今秋季”可知,该文写于1902年秋后,那“沼泽(澤)”应该是在1902左右出现。词典中的“沼泽(澤)”最早见于《英华大辞典》,该辞典的编纂吸收了“中国教育会”等所出版资料及“若干优秀的英日辞典”。日语中的汉字新造词大多都是江户时期以后的产物,主要为西洋近代科学方面的译词。日本曾出版了多本英和对译词典,以图建构日本新造汉语词汇体系(谢薇,2016:330)。其中最早的一本英和辞典是在日本德川幕府末期和明治初期崛达之助(1823-1894年)1862年编的《英和对译袖珍辞书》。该书是日本首部真正意义上的英和词典(参李睿等,2017),是词语编纂中绕不开的一本,其中已经使用“沼沢”一词翻译marsh,其中bog、swamp译为“沼”。中国知网所收录的对地质地形分析涉及“沼泽(澤)”一词的文章最早的是陈国达《中国油页岩概论》(1951:99):“油页岩可成于淡水之沼泽中,亦可成于特殊环境下的近海区域。”

该文章早期的参考文献作者有大量的日本学者:上床国夫、阪本俊雄、松田龟三、尾崎博、西田彰一等,其中上床国夫在1936年和1937年的两篇文章中都已使用“沼泽”:

(21)伊皿川より國道筋を南方約2kmの泊岸川流域の沼澤地の沼底を棒にて突くと著しき「ギラ」を認む。(昭和11年《樺太の油田に就いて》,《日本鑛業會誌》)

(22)地形は一般に低地帯を呈し北部はステップ地帯,中部は鹽水の沼澤地を呈し冬春兩季は濕地を呈するも夏は乾燥してサレンサック(Salenschack)を生じ鹽類固型物の堆積物を地表面に表はす。(昭和12年11月10日石油技術協會講演,《ソ聯邦の油田》)

(23)エムバ油田の地表面は沼澤地多く然かも夫等は鹹水性のもの多し,而して是等の鹹水 は地質的に観察して次の3つに類別せらる。(昭和12年11月10日石油技術協會講演,《ソ聯邦の油田》)

从相关的参考文献及资料可以看出,在20世纪初期中国积极借鉴吸收日本关于“沼泽”等相关地形研究的成果。综上,根据对文献、词典的梳理,可以推断由汉语传入日语的“沼”“泽(澤)”在19世纪中期产生了“沼泽(澤)”对译marsh的用法,而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中日两国接触频繁,该词又从日本传入中国。

5.词语的本土化

传入日语的“沼”“泽(澤)”并没有完全保留汉语中的“沼”“泽(澤)”的意义和用法。日语中“沼”最早出现在《万叶集》卷二中:“埴安(はにやす)の池の堤(つつみ)の隠沼(こもりぬ)の行方を知らに舎人(とねり)はまとふ。”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当时日本还未创制出假名文字,是借助汉字写成的。“沼”在传入日本之后意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三省堂《大辞林》的释义如下:“一般に,水深5メートル 以内の水域。水草が茂り,透明度が低い。湖との区别は明确でない。”(译:一般来说,在水深5米以内的水域。水草茂密,透明度低。和湖的区别不明确。)

“沼”在古代汉语中虽和“池”是同义词,但与“水草”等没有关系,而且透明度较高。借用到日语之后,“沼”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与“水草”相关,透明度较低。维基百科中就用“沼”译marsh,可见,日语中“沼泽”义主要由“沼”表示。

日语中“沢”是“泽”的简体写法。“泽”保留了汉语“恩泽”“光泽”等多个义项,三省堂《大辞林》注释为:“(1)さわ。「沼沢·薮沢そうたく」(2)ありあまるほど豊富である。(丰富)「润沢·赘沢ぜいたく」(3)うるおす。めぐみ。「恩沢·恵沢·利沢」(4)つや。「光沢·色沢·手沢」”

传入日语中的“沼”承担了汉语中的“泽”义,这种变化与词语引进的本土化有关,具体原因有二:一是作为借用的词语没有像汉语一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束缚,因此日语中的“沼”“泽”作为借用符号表意的自由度更高;二是“泽”的义项多,负担重,当一个词义项过多时就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也会影响听者的负担,因此,语义的明确化、单一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是汉语能接受日语表“泽”义的“沼”的原因。

中国在引进“沼泽”之后对“沼”也产生了影响。《辞海》(1999:2698)释“沼气”为:“由植物残体在与空气隔绝的条件下经自然分解而成的一种可燃性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以从沼泽底部发生者为多,故名。”可见命名为“沼气”时,“沼”语义指向“沼泽”,“沼”在此承担了古代汉语中的“泽”义,替代了赫美玲《官话》中保留“泽”字本义的“泽气”,改变了语义之后的“沼”作为一个能产语素可以构造新词;而日本善于学习和借鉴,新概念大多借用、引进,“沼气”一词在日语中仍采用引进方式用片假名“メタン”表示。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引进不是一味的照搬和模仿,不同的国家都会对新概念以适合本国语言的特点进行吸收,最后以带有本国特色的方式呈现。

6.结语

通过对“沼”“泽(澤)”及汉日文献“沼泽(澤)”一词的梳理,本文认为古代汉语中并无“沼澤”,该词源于19世纪中期对译西方概念的日语,随着汉字规范简化而成“沼泽”。中日两国在面对与“沼泽(澤)”概念相关的“沼气”时选用适合本国特色的方式呈现,体现了词语引进的本土化。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沼泽”“沼气”均收录在“沼”的“天然的水池子”义项下,保留“沼”字本义的仅见于“池沼”一词;“沼气”是指“沼泽中植物体腐烂发酵而成的气体”,这里的“沼”是“沼泽”,并非“池”的同义词。日源词“沼泽(澤)”中的“沼”其实是古代汉语中的“泽”,也就是说受日语“沼”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的“沼”具有“沼泽”的指称义。目前,在所能见到的外来词词典及相关文献中,都未收录“沼泽”一词。

猜你喜欢

英华沼泽日语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我可爱的小门牙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沼泽时代
How to Teach English Reading Effectively
Passage Seven
红树林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