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建档保护研究

2019-12-17于雯青张舒彤

云南档案 2019年2期
关键词:建档傣族剪纸

■ 于雯青 李 燕 张舒彤

1 傣族剪纸建档保护的意义

2006年5月,傣族剪纸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8月,随着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傣族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也随之入选。傣族剪纸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广泛用于祭祀、喜庆及家居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不像汉族剪纸那样秀丽精细,它的线条连续穿插变化,匀称流畅,粗犷有力。傣族剪纸构图丰满,内容多取材于自然界,有奇兽异鸟、亭台楼阁和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傣族剪纸的主题突出,整体效果既不琐碎也不呆板,给人生动的感觉。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傣族剪纸面临困境。一方面,由于傣族剪纸还处于艺术品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市场化和产业化,经济效益低,也未能激发人们对傣族剪纸的热情参与。[1]另一方面,由于剪纸艺人收入不稳定,大多数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现在傣族剪纸传承人寥寥无几,而且年事已高。因此这一民族特色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

1.1 保护傣族剪纸

在傣族剪纸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有许多优秀的剪纸作品没有被保存下来,如今只能通过文字、录音、视频等方式来寻找前辈留在剪刀中的独特韵味,这对于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剪纸来说是一大遗憾。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云南省芒市的思华章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剪纸这一技艺是需要传承人口传心授才得以延续下来的,但由于技艺难度大,消耗时间长,收入微薄,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因此在思华章老人去世后,傣族剪纸这一非遗项目可能面临“人走技绝”的困境。

为了保护傣族剪纸,应该对傣族剪纸和传承人进行建档保护。国家在政策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七条中规定:“(申报项目)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2]2006年12月,文化部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全面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的职责。”[3]

1.2 发掘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傣家风情,小巧精美,便于携带,应将其应用到文化创意和日常生活中,发掘其经济价值。比如同样作为非遗之一的潍坊风筝,就将风筝制作成小型的工艺品,应用于家居装饰中。傣族剪纸同样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推入市场,与市场接轨,促进商品化,推动产业化,打造民族品牌。

芒市文体局局长杨黎蓉说:“以傣族剪纸为例,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地保护与抢救,除了挖掘和整理现有的资料和民间传承人外,还每年在各傣族村寨中开展傣族剪纸培训班,目的就是让傣族剪纸更好地传承下去。”2017年8月3日,傣族剪纸传承培训班在邵梅罕傣族剪纸艺术馆开班,培训班的开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剪纸艺术中去发掘剪纸的魅力与意义。

傣族剪纸的发掘,既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又有利于促进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

2 傣族剪纸建档保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档案保护意识

由于非遗相关保护法颁布的比较晚,民众普遍缺乏对非遗保护的意识。有些单位或个人,只重视非遗项目的申报,轻视对非遗档案和传承人档案的保护。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372项,但80%以上的非遗没有档案。云南省档案局自2015年1月启动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其中关于反映傣族生产、生活、习俗、文化等的文书、图书、照片、音像、实物档案与傣族名人档案共计2379件,其中关于傣族剪纸的档案却寥寥无几。2011年6月,全国人大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4]

2.2 档案分布广泛,档案材料散落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少数民族不重视对自身文化资源的收集建档,导致缺乏档案资料,无据可依。然而存留下来的档案资料,由于传承年代久远,来源广泛,导致档案数量少,缺乏系统性,无法达到非遗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作为我国非遗的傣族剪纸,在云南省却没有成立专业的团队来进行保护,这与非遗工作的繁重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很不协调。同时,由于经费有限,造成普查手段落后、普查资料不完整、档案材料收集零散化和档案保护工作质量低下等问题。

2.3 傣族剪纸传承人档案缺失

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非遗传承人老龄化日益严重,六七十岁的传承人占大多数。非遗一般由传承人言传身教得以世代流传,传承人是承载者和传递者,经过长期实践掌握着制作技艺,传承人以口身相传的方式将傣族剪纸传给下一代。很多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迈体弱,有的身怀绝技但未能传承给后人就已离开人世。如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川剧六大传承人之一的陈安业和苏剧两大传承人之一的蒋玉芳在评定期间就已于当年元月谢世。[5]

传承人档案管理存在档案内容不全等问题。比如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关于傣族剪纸传承人思华章的介绍只有文字和图片两个部分。文字部分介绍了思华章的基本信息、成长经历和剪纸成就成果,图片部分有四张照片,分别是思华章的人像照、两张剪纸创作时的照片和一张作品成果图。介绍内容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全面的了解傣族剪纸。

非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它得以延续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一代代人传承下去,如果拥有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渐减少,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面临断绝的境地。[5]没有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的生态延续,非遗就失去其文化魅力与存在价值。[6]

2.4 傣族剪纸建档缺乏数字化技术支持

随着大数据、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兴起,芒市傣族剪纸资源的全面整合紧靠传统技术已难以实现,其影像资料和实物展示等应用欠缺新媒体技术的支持。[7]数字化保护技术正在替代传统的技术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新途径。

3 傣族剪纸建档保护研究对策

3.1 树立傣族剪纸建档保护意识

傣族剪纸是民族民间艺术,来源于傣族民众,傣族文化的瑰宝需要民众的合理保护和传承。首先让民众了解建档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意识。建档可以充分发挥档案的原始记录凭证作用,将濒临消失的非遗资源拯救回来,从而实现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遗的传播和展示。[8]开展非遗建档保护工作,需要包括公共文化机构、专家学者、社会民众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

3.2 收集建档,进行有序化整理

非遗的建档保护是将非遗的项目情况介绍,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展演的图片音像,名录项目申报资料等,收集制作成档案,并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保护。

侯采坪、王晓燕按照非遗档案所有权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收集办法,比如建档、接收、捐赠、寄存、购买等等。[9]档案征集人员可以向非遗中心、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收集相关材料。

陈竹君认为收集范围包括非遗活动档案、传承艺人资料和非遗保护档案。[10]对于傣族剪纸档案的收集,除了傣族剪纸本身的材料之外,还应包括云南省各地剪纸申报各级非遗名录时产生的文件材料和传承人相关档案材料。

张艳欣、辛近朱认为,非遗档案的收集范围首先是非遗相关的文字档案,包括每项非遗的“申遗”档案,其次是非遗相关的数字、影像档案,最后是非遗相关的实物档案。[11]对非遗进行建档,将无形的非遗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方式转化为非遗档案,并按特定的管理方式存档,从而实现非遗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

张艳欣、辛近朱认为,非遗档案收集必须遵循动态收集原则,“发现一项,记录一项,登记一项,建档一项”。[11]相关部门应明确各自收集材料的方向和途径,合理有序地完成初期的收集工作以及后续材料补充工作,对档案材料进行广泛而深入地普查、编目,明确各自分管范围内还有哪些材料没有被发现,已发现的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有哪些受损,哪些濒临消亡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哪些即将失传或者已失传需进行发掘、整理、加工、修复和复制,进而进行有的放矢地科学管理。

3.3 建立全面系统的传承人专项档案

我国的非遗建档工作,也始终坚持依“项”建档,依“人”建档,“一项一档”和“一人一档”。非遗项目档案和非遗传承人档案成为非遗档案的两大组成部分。[12]

文化部于2008年制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有计划地征集并保管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建立有关档案”。

非遗传承人档案是针对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建立起来的,记录和反应起社会文化活动,标识其民族文化特征的档案集合。

建立全面系统的传承人专项档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非遗传承人建档工作的职责,加强不同参与者的交流与合作,做好传承人档案征集工作。

第二,要求传承人专项档案具体完整,档案应包括传承人的个人资料,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特点、成就以及与传承人相关的非遗活动等。确保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第三,对传承人的现状进行跟踪,及时反馈、掌握新情况。

第四,实现传承人档案数字化管理。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视频,录音等记录方式建立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并且对重要档案异地备份。

3.4 数字化建设与开发

非遗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与开发是将影像、数字、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非遗档案的管理活动中,进而实现非遗档案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的自动化和网络化。

傣族剪纸数字化建设与开发的路径为:

第一,建立傣族剪纸特色数据库。在傣族剪纸原有及现存情况的基础上,从其相关历史资料、现存状况资料、未来发展趋势资料等方面进行整理,做好充分详实的数据记录,并进行数字媒介载体的收藏。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数据库对傣族剪纸档案进行保存、管理。档案数字化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十分方便,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防止了部分档案被篡改的行为。

第二,实现数据库的共享。数字人文在于重视“各类社会组织协同参与”。[13]金文杰认为,要依托网络平台,实现与各级保护中心及档案馆的数字化共享。[14]傣族剪纸特色数据库实现共享后可以更广泛的传播傣族剪纸这一民族特色手工艺。

猜你喜欢

建档傣族剪纸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数字化测绘建档技术助力历史建筑保护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红心向党·创新报国”建档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剪纸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剪纸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剪纸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