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春早夏蚕的僵病防治技术

2019-12-16廖袓法

农业与技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蚕室小蚕僵蚕

廖袓法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蚕丝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养蚕产业规模也在不断加大,但这几年来,养蚕区气候不断恶化,春、早夏的低温、多雨潮湿天气,利于蚕僵病的大爆发,很多蚕农一连几批都无收,损失惨重。想要有效防止春、早夏蚕僵病的发生,必须要积极采取先进技术措施。因此探究春、早夏蚕的蚕僵病防治技术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春、早夏;蚕僵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8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130056

近些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撑下,我国养蚕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为我国人民物质改善以及经济发展均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但结合目前我国养蚕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春、早夏蚕的僵病问题十分严重,且其发生频率还在持续,严重阻碍了我国养蚕产业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将先进技术措施引入到养蚕业生产中,加强对养蚕业春、早夏蚕僵病的防控力度,减小春、早夏蚕僵病的发生。

1 什么是桑蚕僵病

桑蚕僵病,也叫僵蚕,在养蚕户中较为常见,多发生在春季和早夏时节,潮湿环境,更容易导致此病的发生。这种病菌的分生孢子会在多种昆虫体上进行寄生,并在昆虫接触过程中进行传染。桑蚕僵病对养蚕业的危害性较大,但是在将其发生规律进行明确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实现防御。

2 春、早夏蚕僵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结合我国近些年来养蚕户发展以及春、早夏蚕僵病防治工作来看,春早夏蚕僵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自然因素

桑园中的昆虫患了僵病,病菌的分生孢子粘附在桑叶上,随桑叶进入蚕座、蚕体,使蚕儿感病;在养蚕期遇上阴雨天,蚕室湿度过大,为僵病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创造了条件。一般降雨天数愈多,发生僵病的可能性越大;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上一季或上一年的病菌孢子潜伏于蚕室墙壁四周和蚕具缝隙里面,对下一季(年)的蚕儿造成危害。据试验,在15~20℃的温度下,僵病的分生孢子在室外可存活100d以上,在室内可存活1d以上。在我国养蚕户发展中,春、早夏蚕僵病多发于阴雨天气,但是由于生态系统不完善,容易发生春、早夏蚕僵病问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就是春、早夏蚕僵病的多发区域,因连雨天气为病虫害的生成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且蚕免疫功能十分低下,根本无法有效地抵御春、早夏的蚕僵病的侵袭。春、早夏的蚕僵病分生孢子将在空气中即使能够顺利控制,也容易复发[2]。

2.2 人为因素

近些年来,部分茧贩大量收购僵蚕,并在养蚕村庄周边露晒,导致大量僵病孢子传播,很容易出现春、早夏蚕僵病泛滥的情况。同时,蚕农对春、早夏蚕僵病防治工作上的不足也会导致春,早夏蚕僵病的泛滥。一些地区利用僵病粉控制松毛虫,大量机播僵粉,造成养蚕区的僵病感染。

2.3 其它因素

除了自然和人为因素之外,导致养蚕户春、早夏天的蚕僵病发生的因素还有养蚕户基础设施不健全、蚕房条件不达标,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因素,这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春、早夏蚕僵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3 养蚕户管理中春、早夏天的蚕僵病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养蚕过程中,防治春、早夏蚕僵病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为了提高防治工作的成效,蚕农除了要勤快之外,还应全面掌握各类春、早夏蚕僵病的特点以及发生规律,如此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展开防治工作。在春、早夏蚕僵病的高发期,养蚕户要落实消毒、除沙工作,减少病菌发生率。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春、早夏蚕僵病的扩散,控制影响范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虫口密度进行控制,定期进行杀虫处理,在桑园中,很容易发生桑粉虱等病虫害问题,其中桑园虫口和桑园白粉病都是引起僵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养蚕的过程中,需要在给叶前7~8d左右的时间内将短效药物进行喷洒,实现桑叶灭菌。

提高对药物添食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将防僵402添加到蚕食中,并兑水3~4kg,同时需要将药物在桑叶上进行均匀的喷洒,每天给予连续添食2次,连续2d,一旦发现存在僵病问题,需要将多菌灭粉进行应用,每4g药物兑1kg的水,均匀地喷洒在桑叶上晾干,并每隔8h给予1次添水工作,实现防治。

加强灭菌工作。针对共育室中共育的小蚕,要想防止病虫害传播,则需要加强防僵措施,一旦发生相关病情,需要将其进行淘汰处理,将小蚕放到车辆或发蚕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在购蚁蚕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在重病区或僵蚕收购点等进行交易,并注意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工作。需要加强养蚕室的消毒工作,严格按照消毒标准进行实施操作,可以应用有效氯为1%~1.5%的漂白粉液进行消毒。

针对僵病发生率较高的时节,需要将病蚕和死蚕及时进行清理,将新鲜石灰粉撒在死蚕和病蚕上,以实现消毒效果,再将其深埋。在对蚕沙进行清除时,要注意将其放置在统一集中的袋子中,并采用薄膜进行覆盖高温發酵,避免病菌的发酵和传播。

清除传染源。从行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僵病传染问题的主要源头为僵蚕的尸体、蚕粪、死笼茧和蚕食垃圾等,这些传染源,会导致大量白僵菌分生孢子的出现,并促进其不断繁衍,通过空气和风进行传播,会对桑叶和蚕室造成污染。因此需要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将传染源进行消除。

在养蚕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将病蚕和死蚕进行拾除,将其集中在水缸中进行处理,或用浓度较高的漂白粉水溶液进行浸泡。要做到勤除蚕沙,对蚕室进行清扫,将结茧室中的垃圾和灰尘进行处理,沙坑和蚕沙位置尽量远离桑园和桑室, 并进行盖薄膜密闭覆盖处理,加强其高温发酵速度,实现无害化处理,避免分生孢子对环境和桑叶造成污染。养蚕户需要采用有效措施,避免蚕粪乱丢、随处乱丢死蚕问题的出现,从而避免对养蚕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避免将带有蚕病或是带有病蚕的共育小蚕进行销售,避免严重僵病的爆发,针对这样的小蚕,要将其进行淘汰处理,不能将带有疾病的小蚕进行配送,或是发放给蚕户,一旦发生此类事情,则需要给予相关责任人员严重的经济处罚。养蚕户在对蚕进行购买和采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其是否存在僵病,或是染病死蚕,一旦发现带病死蚕,则表明小蚕的质量不合格,存在群体被感染或是僵蚕病得以大面积爆发的可能性,需要拒绝饲养这些带病的小蚕。在对小蚕进行运输和分配,分发共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消毒预防工作,将小蚕的运输车辆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对用具和发蚕场地进行消毒。要避免在重病区、僵蚕收购点等地点进行小蚕的分发。每匾小蚕,需要给予其一定加盖薄膜处理,避免在运输、发蚕、领蚕等过程中被空气中的白僵菌孢子感染,引发蚕僵病问题。

注意对蚕室和蚕体、蚕座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要尽量进行清扫、清理和清洗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使用1%的有效氯漂白粉液,或0.5%的有效氯强氯化精液对蚕室和用具等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消毒次数在1~2次。在养蚕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三氯异氰尿酸熏剂,对蚕室烟熏消毒处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药剂使用量控制在1.5g/m3,在发烟后,密闭处理,时间在30min左右。一旦发现存在僵蚕,则可以应用甘草、树叶和松毛等做发烟材料,进行不完全燃烧护理,烟熏时间在1h左右,每天持续1h,可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白僵菌分生孢子,避免僵病感染问题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养蚕户管理工作中,应加强春、早夏天的蚕僵病防治工作的重视力度,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养殖设施、培养专业人才,综合应用先进春、早夏天的蚕僵病防治技术,提高养蚕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金健康. 蚕病诊断与防治普及系统[D].苏州:苏州大学,2007.

[2]宋松,马静. 秋蚕期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J]. 蚕桑茶叶通讯,2015(03):20,23.

[3]饶晓宝. 浅谈白僵病防治技术[J]. 江苏蚕业,2015,37(02):24-25.

[4]刘选银. 浅谈白僵病防治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0):142.

[5]闵巍巍. 盐酸特比萘芬防治家蚕真菌病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6]唐亮,石美宁,潘志新,朱方容,胡文娟,黄旭华,黄深惠. 控温控湿技术在规模化小蠶共育中防治白僵病的应用效果[J]. 广东蚕业,2013,47(02):31-33,36.

[7]覃锦玲,商本庆. 桑蚕僵病在共育室的防治技术措施[J]. 广西蚕业,2009,46(04):18-19,22.

作者简介:

廖祖法(1970-),男,大专,农艺师八级。研究方向:桑蚕养殖技术。

猜你喜欢

蚕室小蚕僵蚕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沼气养蚕的技术
僵蚕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可爱的小蚕
养蚕消毒防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