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江苏省城乡居民获得感提升问题研究

2019-12-16李桂付张闯祝宝江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获得感乡村振兴

李桂付 张闯 祝宝江

摘  要: 新时代江苏省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是实现全省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探究这一问题,应根据习近平关于获得感的系列讲话文本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分析获得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江苏省城乡居民获得感的提升既依托于江苏省的发展实力,也受到江苏省发展状况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政府财政投入分配不均、农村资本处于劣势、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体系不健全都影响着城乡居民的获得感提升。分析江苏省时势,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战略选择,为江苏省制定民生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获得感; 乡村振兴; 社保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 F127;D63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5-0104-05

一、习近平关于“获得感”系列讲话精神

(一)聚焦改革,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为目标

习近平在2015年2月27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改革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在会议中,习近平首次提出“获得感”一词,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方面推出了1600多项改革方案,使改革向纵深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2]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新时代中国的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时刻为了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積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改革实践中生发出巨大的变革力量。

(二)关注民生,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旨归

2017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介绍新时代中国的新征程时提出:“这是以人民为中心、迈向美好生活的新征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们将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3]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是中国人民的追求,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期盼。美好生活的创造需要亚太人民共同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会议中习近平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一定要让13多亿中国人全部脱贫。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习近平说民生的改善是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的红利应当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已经成为衡量民生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振兴乡村,以亿万农民的获得感为依据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统筹推进农村的各方面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6]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角,只有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增强农村市场活力,繁荣农村经济。

中国有近6亿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4成,增强农民的获得感既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习近平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科学评估财政收支状况、集体经济实力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投资规模、筹资渠道、负债水平,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乡村振兴问题重重,困难重重,亿万农民的获得感的提升既是必要,也需量力,过犹不及,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合乎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扎实开展工作,将提升农民的获得感落到实处。江苏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切实提升江苏省城乡居民获得感,制定了《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出台了2019年省委1号文件《关于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作出了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参与乡村振兴、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实施等工作部署。

二、江苏省城乡居民获得感提升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制约整体协调发展

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发展问题一直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按行政区域划分,苏南地区共辖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等5个地级市(辖30个市辖区)和10个县级市,均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个地级市及9个县级市,属“长三角经济区”的次中心区域,苏北地区则位于“长三角经济区”的边缘和辐射区域,辖5个地级市(辖17个市辖区),分别是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和宿迁,以及3个县级市。地理区位的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基本一致。苏南所辖均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第三产业较发达的地级市,第一产业业总产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苏中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与苏南地区近似,均为40%,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2%,苏北地区耕地面积大,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4%。苏南地区产业链成熟,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而苏北地区虽然农产品丰富,但是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产业化程度较低。尽管近年来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仍然是江苏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绿色发展、南北协调,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政府对城市和农村财政投入比例失调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城市经济的发展成绩显著,财政投入向城市倾斜,城乡之间的鸿沟由此拉开。近年来虽然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增加,但仍满足不了农村振兴的需要。到了2009年,农林水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10.04%,2018年,农林水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19.8%,年均增长率为9.76%。2018年,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农业农村的专项投入,比2017年度的农林水财政支出增加了9.9个百分点,达到了历史新高。自江苏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区、县、镇均加大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各地区共同发力,振兴乡村,争取打好脱贫攻坚战,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徐州市茅村镇2019年基础设施投入3500万元,连云港市灌南县加大农业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的投入,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整合扶贫资金和社保资金。淮安市淮阴区财政局计划对全区21个乡镇下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专项资金2665万元,昆山市锦溪投入15500万元助力乡村振兴。政府的政策虽不断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长期不足的投入、滞后发展,建设所需资金仍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三)农村发展的资本劣势日益突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资本为推动力,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较为单一,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城镇居民积累了更多的财富,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居民的资本劣势地位明显。2017年,江苏省城镇高收入户和农村低收入户的收入比例是14.63:1,城镇高收入户和农村高收入户收入比例为2.18:1,城镇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比例为2.76:1,财产净收入比值为6.80:1,农村的资本劣势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业发展。一方面,农村吸纳资本的能力不足,农村虽然有丰富的农业产品和自然资源,但是受到基础设施、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能够吸纳的社会资本有限,苏南地区因工业化水平较高,農村依托经济较发达的市县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而苏北地区“三农”问题突出。以盐城为例,2018年,盐城市农业发展稳中趋缓,农业机械化范围有所扩大,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未增反降,2016-2017年连续两年实际使用外资数居全省倒数第三位。另一方面,农村人力资本竞争力不足。农村教育在投入水平、规模、质量、重视程度各方面都落后于城市,而从农村走出的人力资源大量流向城市,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回归农村就业发展比例极低,加之农村人口融入城市困难的问题,不管是留在农村的人力资本,还是流向城市的人力资本,都难以创造较高的价值,因而也制约农村整体的发展。

(四)社会保障制度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不是一个空调的口号,而是一种具体制度安排,一个需要完善的系统工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层层推进,逐级落实,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由于制度的漏洞和监管的错位,社会保障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地区财政能力参差不齐,因此社会保障的标准各异,不能统一,难以建立起系统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立法层次较低,没有专门法律对农村社会保障进行保护,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仅依靠国务院相关部委下发的“通知”、“意见”、“决定”等,难以保障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地位与立法层次不相符合,使得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出现临时性、随意性的特点,甚至出现挥霍、贪污、挪用、违规使用等现象,这对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权威性、综合性社会保障法的缺位,尤其是农村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抚恤等立法工作的遥遥无期,使城乡社保均等化工作难免出现无法可依的窘境,社会保障制度也难以依法确立和完善起来,居民获得感也没有切实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托。

三、江苏省城乡居民获得感提升的战略选择

(一)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四亿农民的共同期盼,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苏发〔2018〕1号)、《江苏省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年)》(苏办发〔2018〕17号),编制了《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十一篇三十六章,从总体布局、农业现代化、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繁荣乡村文化、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以及规划实施等十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如何实施作出了较详细的总体规划。各地级市、去、县、镇根据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制定了各自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举措,并初步取得良好成绩。以苏北的盐城市为例,盐城市统计局1-7月统计数据显示,盐城市在2019年上半年农业投入为46.73亿,同比增长12.1个百分点,2017年盐城市城镇化率为62.9%,比2017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58.5%高出4.4个百分点,在江苏省排名第十,在苏北五市排名第二,到了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了64.03%,比全国城镇化率59.58%高出4.45个百分点,相比2009年提高了17.7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加快,2019年上半年,盐城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5元,同比增长9.3%,增速列全省第1位。

(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着重保护农耕文明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振兴乡村的必由之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农村基层组织发挥带头和组织作用、推广农业产业经营知识、开发网络化平台等多方协同发力。苏南农业产业链条比较成熟,苏北农业产业化之路还很漫长。促进农业产业化需要注意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保护农业用地的规模和质量。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基本农业用地难以得到保全,大量良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或工业用地,农业生产规模不断缩小,带来的是粮食安全问题。而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影响了土地的质量。二是保护农村习俗和文化。城镇化带来了规模发展,也使得进入城镇的居民被同化,习俗和文化往往是刻在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之中,城镇化了的农村人习惯不断改变,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习俗和文化,城镇林立之时,我们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城市,不断进行人工打造的城镇特色反而失去了特色,空有其表,不再有原有农村的神韵。

(三)落实民生共享战略,推进社会保障均等化

落实民生共享战略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基本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精准扶贫的战略保证。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7]坚持共享发展,让人民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导致了江苏省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均存在差距。对初次分析进行系统性纠偏和调整,再次分配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及弱势群体的保障水平,确保党政干部廉洁奉公,在落实民生共享战略时持心为公,使政策福利真正惠及农民群众。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城乡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以城乡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为中心的“三位一体” 的城乡社会保障机制,为城乡社保均等化提供制度保障。具体举措如:鼓励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降低乡村医疗成本,提高农村疾病预防能力;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取消城乡医疗保险差异,让农村居民不再有大病致贫的忧患;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统一城乡救助标准等。苏州市2009年开启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14年,全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8]脱胎于“新农合”制度的“三大并轨”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便民的原则,在苏州城乡社保均等化的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弊端。“三大并轨”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制度设计,并未将没有苏州户籍的流动人口纳入其中,作为一个制度搭建的平台,具体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农民的缴费能力和农村集体经济的缴费能力,同时增加了城市支出负担,长期下去难免出现积重难返、入不敷出的局面。苏州的“三大并轨”的试点给江苏省的社保均等化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必要的探索。“三位一体”的城乡社会保障机制可以以苏州经验为参考,取长补短,稳扎稳打,逐步落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江苏省城乡居民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 人民日报,2015-02-28(01).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7-07-02(02).

[3] 习近平.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谋求亚太更大发展: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J]. 对外经贸实务,2017(12):4-7.

[4]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12-19(02).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8-02-05(01).

[6]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5-10-30(01).

[7] 陆道平.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保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探析:基于苏州经验的考察[J]. 江汉论坛,2014(12):123-126.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New Era

LI Guifu1, ZHANG Chuang2, ZHU Baojiang1

(1. Yancheng Polytechnic College, Yancheng 224005, China;

2.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 541004,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improving the sense of acces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realize the people's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To explore this issue, we should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alistic basis of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based on Xi Jinping's series of speeches on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Marx'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promotion of the sense of activity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not onl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rength of Jiangsu Province, but also restricted by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investment, the disadvantage of rural capital, the imperfe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all affe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nse of acces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easible strategic options for the above issues, which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livelihood policies in Jiangsu Province.

Keywords: sense of acquisi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equal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責任编辑:刘彩珍)

收稿日期: 2019-08-31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民生共享战略下的江苏城乡居民社保均等化问题研究”(16ZHB004);

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盐城城乡居民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19SKZJB-66)

作者简介: 李桂付(1968-),男,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纺织工程、企业管理。

张  闯(1989-),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祝宝江(1966-),男,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学。

猜你喜欢

获得感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洛阳老城:群众“获得感”的党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