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12-16陈立杰
陈立杰
【摘要】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理念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脑梗死患者,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脑梗死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语言功能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语言能力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30%(36/37),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81.82%(27/33);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44, P<0.05)。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配合实施优质护理干预, 可加快患者的身心恢复并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值得借鉴。
【关键词】 脑梗死;优质护理;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心理状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2.092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导致的脑功能障碍, 疾病本身具有发病急、发展快的特性, 是当前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类脑血管疾病, 发病率逐年增长且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 除去及时有效的治疗外, 科学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研究将对7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以概括优质护理理念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3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对象均经脑CT扫描确诊。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 女17例;年龄55~70岁, 平均年龄(62.8±3.9)岁;病程1~4年, 平均病程(2.3±0.6)年。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 女15例;年龄52~71岁, 平均年龄(63.1±4.3)岁;病程1~3年, 平均病程(2.2±0.7)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脑梗死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疾病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须积极与其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诉求, 通过一对一宣讲的形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脑梗死并告知患者治疗、康复期间的注意事项, 通过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1];②并发症预防护理:对于卧床患者须定时进行皮肤清洁护理, 设立床头翻身排并按时协助患者翻身, 并在患者皮肤受压处放置软垫, 以预防压疮[2];对于留置尿管患者, 每日按时对患者的生殖器周围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并密切观察导尿系统的密封性;③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合理制订饮食计划, 遵循清淡、易消化、粗纤维的基本原则[3], 并适当增加患者的每日饮水量, 对于有便秘的患者可遵照医嘱实施灌肠处理;④肢体功能康复: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及主动运动[4], 以健侧至患侧的顺序, 依从活动肩、肘、腕、髋、膝等关节, 运动幅度从小到大,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3~5次/d, 10~20 min/次;⑤语言功能康复:指导患者从简单的音节开始训练, 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 从单次、单句、认人、认物至简单的对话交流, 并督促患者通过广播、看电视等多种途径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5]。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语言功能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及护理满意情况。①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 总分100分, 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肢体功能越好。②以命名、阅读、理解、结构和视空间等因素比较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 总分100分, 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语言功能越好。③选取SAS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表格20个条目, 以4级评分法计算, 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为重度焦虑。④选取SDS评价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表格20个条目, 53~62分为轻度抑郁, 63~72位中度抑郁, >72分为重度抑郁。⑤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比较两组患者对在院期间护理满意情况, 满分100分, >95分为满意, 90~95分为基本满意, <90分为不满意, 护理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干预后肢体功能评分、语言功能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语言能力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慢性疾病, 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近年来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由于疾病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 加上疾病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大, 若护理不当很容易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负面作用。本研究重点探讨了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 优质护理的核心在于对每一项护理手段深化并体现对患者个体上的针对性, 并最终作者用于疾病治疗。
优质护理实施的注意事项:①心理护理:a.须把控患者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 以保证心理护理的针对性;b.患者的情绪变化会随治疗进程的推进而发生变化, 因而不得以患者某一个时间段的心理状态评估心理护理的效果;②饮食护理:除遵循基本的饮食原则外, 患者日常饮食的制订还须考虑患者的饮食习惯, 以免其出现抵触情绪;③康复训练须严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 不能为了追求康复效果而盲目提高运动量, 以免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伤害。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语言能力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优质护理的实施可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同时该护理体系下的心理干预,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由于各方面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 对于患者的心理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优质护理的应用在满足疾病治疗的同时还能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 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借助优质护理理念开展护理工作, 可对疾病治疗起到推动作用, 同时也能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 方法经研究效果确切, 值得借鉴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白玉仙. 心理护理干預对促进老年脑梗塞患者康复的影响.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7, 49(6):756-757.
[2] 兰端云. 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应用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8, 50(3):369-370.
[3] 陈华. 脑梗塞患者实施系统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体会. 青海医药杂志, 2017, 47(7):47-49.
[4] 陈红红, 王玲.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 中外医疗, 2017, 36(34):171-173.
[5] 席红.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2):136, 138.
[收稿日期:201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