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

2019-12-16杨佳华

法制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法治素养

摘 要: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直接影响法治社会的建成。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正在形成独特的法治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必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治素养;法治精神;法治理念

中图分类号:D920.0;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9-0223-02

作者简介:杨佳华(1981-),女,汉族,辽宁北票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法律和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概念及功用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深化,我国愈加注重法治的地位和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通过全面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必须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至上,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治是文明社会的根基,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明的最优秀的社会治理方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学习和借鉴西方法治精神,结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资源,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方略,通过尊法、知法、守法、和用法去追求公平正义的实现和保障,形成一种文化样态和理性生活方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的法治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人的幸福和自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者和领导者,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才能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在争取普遍的公共福利的方向上发展进步,才能实现法治的目标即“良法善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

张文显教授认为,严格来说,完整意义的法治包括三个层次,即法律體制、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而法治文化是指在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并不断创新的关于法治的群体性认知、心态、评价和行为模式的总汇。法治文化是法治精神的构成。[1]由此可知,我国法治文化是人民对法律制度和法律体制体现的法治精神的群体性认知、情感和践行水平,其核心是人民对法治精神的理性认识,是关于法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总和。法律制度和法律体制是法治的躯体,法治精神是法律的灵魂。法治精神要求人民对法律系统的基础性理念形成理性认识,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实现“没有人可以凌驾在法律之上,包括所有男女,且不论其社会地位或情况”的法律统治状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实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可知,法治是体现良善价值的规则之治。中国传统法文化自成一系,具有个性特色,其中之一是引礼入法,道德与法律相互支撑。引礼入法,使法律道德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以法附礼,使道德法律化,违反礼教亦需收到法律制裁。[2]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法文化形成法律对善的追求的精神和情怀,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应该传承的宝贵传统。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实质应该是追求公平正义、止恶向善的规则之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功用

文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将一种价值或精神需求注入个体的行动和思维,这一过程以日常生活的形式运作,它促使人们下意识地获取一种心理模式或理解框架,[3]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和实践,法治文化将所倡导、支持的价值观及法治精神注入每个社会成员的思维和行动中,使社会成员具有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形成认同法治的文化自觉,即使“不懂法”,也能明白法律规则背后所蕴含的道理,自觉守法,使行为与法律规则保持一致,为法律制度的推行和法律体制的运作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法治文化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法治这棵人类文明之树。

二、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的着力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的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是民族的未来。高校开展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平时的法治修养,使其明确法律规则的界限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确保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以法律许可的方式运用其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对善的理解和践行,既完善自身品格,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规则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守规矩”意识

法律是国家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律形式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依据法律规则的内容,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性规则。[4]授权性规则是许可人们做出某种行为的规范,但是不强制人们作为或不作;义务性规则是要求人们必须作为或禁止作为的规范。作为“规则之治”的法治,首要要求是遵守规则。因此,高校法治教育的关键着力点是加强对大学生的规则教育,按照法律规则对行为的指引来进行社会活动。

首先,加强宪法规则教育。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国家活动的总章程。宪法和宪法相关法律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主导法律部门。它是我国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原则和活动原则等法律规范的总和。它规定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大学生掌握宪法的规则内容和宪法原则,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是成长为法治国家公民的有效途径,有助于适应现实中的民主和法治生活,宪法规则教育是法治教育的根基。

其次,加强与大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法律规则教育。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是每个个体的基本权利,加强这类法律规则教育,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容易发生认知模糊甚至错误的规则教育,关系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在保护人身权利规则方面,针对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校园霸凌、打架斗殴和侮辱诽谤等现象,进行法律规则教育,使其明确法律规定的行为界限和违法后果,促使其尊重他人人身安全并维护自身人身安全。在保护财产权利规则方面,明确违法和合法的细节规定,强化法律的准确性认知。例如在校园贷现象中,许多大学生认为校园贷是非法现象,借了校园贷不还也是合法的。造成这种错误认知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法律的原则和法律规则的理解不准确、不到位。

再次,加强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规则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追求现代化管理,有规可循是应有之意。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的最根本依据,加强对大学生的校规校纪教育,使大学生按遵守学校管理规定,有效安排学习生活,在规则实践中切身体会规则之治的公平和高效,增强“守规矩”的意识。

(二)加强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教育,理解法律规则背后的价值观,增强法治共识

法治这一人类文明现象与特定国家的具体实际密切联系,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对法治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可以说,“一方水土培育一方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当前中国根据自己的社会条件和实际情况,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和国家的历史命运,从而有效实施国家或社会治理和法治,从而对人类文明的现象和现代国家治理的独特理解和认知独特的探索和实践。[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也没有固定模式可遵循,我们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只能在法治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法文化的基础上,由中国人自己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的发展教育,讲授和宣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文化中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

法治精神和法治规范是法律规则中蕴含的“理”,违法行为违反的并不是法律规则的内容,而是法律规则背后的价值倡导和选择。因此,“不知法者违法犯罪”并能成为抗辩理由。大学生理解法律规则的价值选择,即使不清楚法律规则的具体内容,其行为也能和法律规定保持一致。

[ 参 考 文 献 ]

[1]张文显.法治的文化内涵——法治中国的文化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04):5-24+248.

[2]张晋藩.中国传统文化有哪几大特色[N].光明日报,2005-7-12.

[3]Michele Lamont、Stefan Beljean&Matthew Clair.:What is Missing Cultural Processes and Casual Path-ways to Inequality[J].Socio-economic Review,2014(2):32.

[4]顾培东.当代中国法治共识的形成及法治再启蒙[J].社會科学文摘,2017(04):68-70.

猜你喜欢

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法治素养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教育途径探析
高等学校以法治精神管理学生的实践思考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依法立言循法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