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现实的特殊“折射”
2019-12-16徐会敏
【摘要】一根木棒进入水这种介质时,由于波速的差异,光的运行方向会发生改变,致使肉眼会看到木棒发生折曲的假象。文学正是这种特殊的光学反应,作家的意识活动进入到现实世界这层介质时,受外在社会环境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会使作家的思维活动产生一定的变形,折射出来的是具有某种典型化的、美丑的虚像。简而言之,文学就是一种基于现实,以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核心,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的折射反应。
【关键词】文学与现实;现实性;特殊性;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作品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的方方面面。一件艺术品、作家的全部作品以及作家的整个艺术家庭都包含在一个巨大的总体中,就是周围趣味和他一致的社会。每种形势产生一种与其精神状态相适应的作品,今日正在酝酿着的环境一定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作品。由此可见,艺术与现实是密不可分的。
一、文学的现实性——艺术来源于生活
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艺理论家都曾探讨过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比如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情采》中写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感情随着外界景物发生变化,感情被作家用语词创作成了作品。钟嵘也曾在他的《诗品》中阐发了类似的意义:“气之动物,物感之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简而言之,文学作品就是作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以语言为媒介,反映作家意识活动的外化。此外,一些西方的唯心主义学派则将艺术与现实完全分裂来看待,形而上地将文艺完全当作是自我的一种表现:弗洛伊德将文学看作是解释人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手段;柏拉图则将艺术看作一种与现实隔断的理念;在今天看来,这些思想理论都是有些片面且非理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了详尽具体的科学的阐释,他们将文学看作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意识形式,是人对世界的实践——文化的理解。
二、文学的特殊性——对现实的艺术化反映
文学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积极的艺术创造,美的作品链接的是作家对自己所感知世界的独特性、深刻性、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理解,即一种特殊类型的审美实践——文化活动。作家在表达心声时,很有可能会受到批评风气、意识形态和批评标准的强烈影响,转而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使内在意识形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可能的虚像,这种虚像就是以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的,凝聚着对现实生活现象特殊概括的文学虚构。虚构,作为最能呈现文学品质,最能体现作家创造的元素,有着其特殊性外,文学的语言和艺术价值也呈现出了自己个性的一面。
首先,想象与虚构,体现了作家思想情感呈现形式的复杂性,是以一种间接隐蔽的方式——虚构——折射现实,当然这种虚构不是毫无根据、毫无实践意义的天马行空,无任何现实生活痕迹可寻的假象,而是要受现实和伦理地规约。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对相对于大多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进行严格地选择,抛弃不利于揭示现象本质的多余细节,遵循的一般生活情理和逻辑因果,体现出对人民的现实关怀。例如,莫言的极具“魔幻”色彩的《生死疲劳》,作品透过一种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以“动物之眼”看农民与土地关系变迁,展示了新中国成立50年以来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生命。故事情节极端、荒诞、光怪陆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作品的思想,莫言将夸张的想象与质朴的现实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对苦难的戏谑中加深对苦难的理解,使读者以深刻的方式去把握现实的严肃性;其次,语言的文学性。文学的语言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都有明显的差异。韦勒克曾在他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指出,日常语言意于达到某种目的,科学语言则是纯然“直指式的”: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的吻合。而文学语言则有很多的歧义,并且充满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联想,是高度的内涵,较日常语言指称或说明什么的基础上,还有表现情意甚至影响或改变读者的态度,语言的理智化程度在不同的题材中也有很大的不同,对语源的挖掘和利用也更加用心、系统;最后,文学价值的双重性。在艺术中,生活现象需要从思想和审美两个角度进行评价。马列主义认为,在分析文艺作品的时候,引起他们注意的是作品中所描绘现象的思想评价和审美评价,即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一方面,作品的精神价值可以反映出作家的目标、思想深度和审美理想。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就充斥着作家期待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有较高的哲学性;另一方面,作品的审美价值决定了鑒赏者审美体验的效果,决定了能否从作品中获得悲伤、欢喜、愉悦等构成心理活动的快感,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可以改变读者的态度甚至是其世界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发富有审美价值的文艺可以引发怜悯和恐惧并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从而起到净化心灵、引人向善的作用。
三、建构世界下的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反作用
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无论是现实中的自然环境还是社会背景,都对作家的意识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是相互的,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文学作品自然也会对现实社会的主体产生反作用。
在审美功能方面,不仅使人获得审美愉悦,还教会人们如何去理解生活中的美,帮助人们具备一定的社会——审美理想,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去发现与创造。在认知方面,文学起到丰富人的生活知识的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帮助人们更为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比如恩格斯在谈到《人间喜剧》的内容时,认为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比起任何经济学家或统计学家们的专门著作来说,它更能帮助人们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更甚至起到改变现实世界的作用。
例如,美国作家斯托夫人1952年创作的反奴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文学与现实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经典案例。小说的出版打破了因《1850年妥协法》等一系列法案通过后社会对奴隶制问题忽视而又冷漠的现象,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它的愤怒,致使南北方的矛盾日趋尖锐,反奴斗争的浪潮四处涌现,直至1864年内战爆发。林肯幽默却又恰当地形容她是“写了一本书,引发了这场战争的小妇人”。不得不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不仅具有很强的思想启迪作用,而且是一部兼具鲜明艺术特色的小说。该小说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取材于现实:一方面,作品使更多的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奴隶制下的奴隶主们残暴的嘴脸;另一方面,作品从侧面反衬出受困于不平等制度牢笼的黑人们不屈于命运、顽强斗争的反抗精神,对于受压迫剥削的人们起到了激励和引导的作用。也正是受这一著作的影响,爆发了极具现实意义的南北战争,足见艺术作品对读者、对现实世界的作用之大。
艺术家的任务绝不仅止于批判、揭示,更不应该置身于道德、善恶之外。马克思主义美学坚决拒绝所谓“纯粹的美”的思想,反对那种试图把审美感受完全脱离政治目标和道德准则的做法。在社会和艺术中,美的考虑和伦理的考虑是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的。好的文学作品在给读者带来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矛盾,给人积极的引导,文学应该既是是“甜美”的又是“有用”的。艺术家有责任去揭露异化的现象、承认异化的存在,更有义务去挖掘异化的根源并找出克服此现象的途径。也就是说,对现实主义来说,艺术家们应该积极地关注人类的生活问题,发现并解决实际中人的矛盾,热情关注人类的未来,将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给予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上。对此,每个文艺工作者都因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记录好当下的民生,反映好当下的现实问题,为解决当下的矛盾提供指导方法,为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之林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9).
[2]齐斯,彭吉象.马克思主义美学基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6).
[3]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5]丹纳,傅雷.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5).
[7]钟嵘,周振甫.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2).
[8]勒内,韦勒克奥斯汀,刘象愚.文学理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5).
[9]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
作者简介:徐会敏(1993-),女,汉族,辽宁沈阳,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