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乐园
2019-12-16丁璇
【摘要】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方针自编的校本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关键词】音乐课堂;音乐欣赏;创作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笔者实施教育的宗旨。因此,本文设计了音乐校本课程《摇篮曲》,让学生通过上网收集有关信息,了解相关知识,在情感上愿意去聆听声乐、器乐《摇篮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将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审美情感,达到学科整合。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渗透点
让学生从情感上愿意去聆听声乐器乐《摇篮曲》,从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慈爱。
(二)知识教学点
知道什么是《摇篮曲》,归纳《摇篮曲》的特点。
(三)能力训练点
把熟悉的歌曲改编成 《摇篮曲》。
三、教学过程
(一)片段一
演示CAI屏幕出现妈妈哄宝宝睡觉的画面
师:请看一幅画,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妈妈唱着歌哄宝宝睡觉;宝宝生病了,妈妈在祈祷……
师:妈妈会唱什么歌呢?请欣赏两个音乐片段。妈妈唱的会是哪个音乐片段呢?
演示CAI欣赏两个音乐片段,学生做出相应反应。
音乐片段一。
音乐片段二。
学生选择。
师:谁能给妈妈唱的歌取个名?
学生自由回答:催眠曲、摇篮曲……
教师板书摇篮曲;
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
师:你们想了解《摇篮曲》吗?让我们一起进入它的世界吧……
分析:
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所以,在本课一开始我设计这个导入就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对摇篮曲很感兴趣,非常想听一听摇篮曲的音乐是怎样的,只有当学生对它感兴趣,才会想了解它的特点。在这个环节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兴趣等音乐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改革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被动模仿的倾向。就学生的掌握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70%的学生知道什么是摇篮曲,对它不感兴趣,而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则能让100%的学生知道什么是摇篮曲,并从情感上愿意去聆听摇篮曲的音乐,愿意去了解它。通过这段音乐活动,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挚爱之情,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片段二
了解《摇篮曲》的知识演示课件。
师:同学们可以登录《摇篮曲》网站,去了解有关知识!
学生上网、欣赏、交流(进入音乐介绍、音乐欣赏两个网页)。
教师通过网络查看。
师:你们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反馈。
师:听了《摇篮曲》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想睡觉了;我的心情很平静,很舒畅……
情景表演:
师:让我们来吹奏 《小松树》,提提精神吧!
学生吹奏竖笛,教师用电子琴伴奏。
改编:
师:请听我弹的是什么歌曲?
师弹奏《划小船》。
师:它能作《摇篮曲》吗?为什么?
学生:不行,因为速度太快了。
师:怎么把它改成《摇篮曲》呢?
生:把它变慢;变拍子。
师:能唱给我听吗?
学生唱。
师伴奏,学生唱谱。
四、分析
第一,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第二,音乐教学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觉基础上。因为,既然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那么听觉感知便成了重中之重。
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我就是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展开音乐教学活动的。让学生登录摇篮曲的网站,去聆听声乐、器乐摇篮曲,中外风格各异的摇篮曲,查找文字资料,了解摇篮曲的有关知识,从中体会到摇篮曲的情感。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已经对摇篮曲有了初步感知,这时师生互动交流,默契配合,就把一首熟悉的歌曲 《划小船》改编成一首 《摇篮曲》,在改编的过程中归纳出摇篮曲的特点。在这个愉悦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美感和享受,并从中体会到创作成功的喜悦。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的格局,强调和突出了“学生角色”的作用,强调了教学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了实践的过程,防止了把音乐课上成“讲授式”“机械训练式”的枯燥形式。
以上教学片段的设计是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在音乐创作活动中,学生理解了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的影响,使他们不仅了解了音乐的神奇,也尝到了创作的快樂,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音乐兴趣,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陶冶了高尚的情操。这样,音乐课堂就成了学生精神上的乐园,音乐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最美好的东西,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蔡文萍.“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诗词音乐创作》课堂实践初探[J].文教资料,2019(11):202-203.
[2]斯柳清.新课标下“音乐创作”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与思考[J].北方音乐,2017,37(5):170.
[3]向哲.浅谈中小学音乐课中的音乐创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146-147.
作者简介:丁璇(1977-),女,湖北省武汉市,本科,中级,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