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边疆中小企业融资难实证分析

2019-12-16程立丽董瑞军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路径选择乡村振兴

程立丽 董瑞军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亦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要抓手,更是当前我国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的主要举措。自实施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推动落实,成果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农牧地区,因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有效金融供给乏力等诸多因素,推动落实比较缓慢。本文以鄉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战略意义为切入点,结合边疆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边疆地区;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9)03—091—04

一、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历史背景

1.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农村实际、高瞻远瞩而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记住乡愁”呼唤的号召;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明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原则”的重要判断;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寻找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然成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图,更是指导我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最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决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被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新党章,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

2.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背景。从中国历史进程来看,我国农村社会“兴于唐宋”而“衰于元明清”,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加剧了中国农村社会衰落的步伐。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形态有了本质性变化,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举措极大的释放了农村经济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时代变革,改革开放带来物质财富改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结构的发展变化——约2.6亿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等带有时代烙印的代名词相继出现。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2年,中国行政村总数从69万个减少到58.8万个,自然村总数从1984年的420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267万个,年均减少5.5万个,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1]。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进程中,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避免“中等发达国家陷阱”理论侵蚀,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之路成为新时期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一系列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关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更是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重要战略高度。

二、边疆地区乡村振兴在金融方面存在的困难

1.边疆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低,不良贷款率偏高。近年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积极鼓励银行机构消除空白金融服务乡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农牧民对银行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农村地区信贷支持和各种金融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但在边疆地区金融服务尚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区域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部分偏远民族乡镇人口较少,设立银行机构、代办点或自助存取款设备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相应的金融服务未能覆盖。如,2012年,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农业银行在某乡镇设立了自助存取款设备,因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大,被迫于2014年撤销。

同时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不足。仍以额敏县为例,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底,额敏县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约9.94亿元,约占贷款余额的12%。且多集中在工行额敏县支行、农发行额敏县支行,二者约占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86.32%。其中:工行额敏县支行占比约为45.98%;农发行额敏县支行占比约为40.34%。

加之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边疆地区农牧业初级产品价格一路下滑,导致部分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甚至远远超过全国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2]。

2.边疆地区中小企业陷入向银行“贷款难、难贷款”的僵局。据调查,边疆地区中小企业多为从事农牧业初级产品经营的“家族式”本土企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产品营销范围过窄、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由此导致谈判能力处于弱势地位,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预判市场风险能力也较差,盈利能力不足。而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自身财务报表也不健全,金融机构难以获取企业资产状况和信贷信用信息,不具备满足银行贷款所审核材料的形式和实质要件。所以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可谓是望而却步[3]。

边疆地区受企业发展规模及资金限制,边疆地区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用地方式多为农业设施租赁用地或建设租赁用地,没有办理土地使用权证书,不能形成有效抵押;还有部分中小企业惯用个人银行卡、微信支付或支付宝等新型结算方式,在银行机构没有一定存量的银行流水。因此企业贷款时,可供银行参考的“信贷大数据”不足,出现“贷款难、难贷款”的僵局。国有银行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收缩放贷权限,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困难。

3.企业融资渠道过窄,对新型筹资工具的认识和运用不足。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多限于向银行、熟人、小贷公司等传统平台进行融资。对互联网众筹、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现代化的筹资渠道基本不了解。

4.部分中小企业盲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对国家政策和银行信贷资金依赖性强。部分中小企业对国家政策和银行信贷资金依赖性较强,市场研判和分析能力又不足,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遇国家政策调整或银行信贷规模收缩,就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如,额敏县某企业在创业之初从事建筑材料生产与销售,后期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跟风涉足特色农牧业及旅游产业,本想依赖国家政策支持及银行信贷资金,但因为国家政策调整银行信貸资金规模收缩,导致该企业因资金周转严重困难而破产。

三、破解边疆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2019年1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围绕党的十九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回流。

根据《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结合边疆地区企业经营特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农牧民要团结合作,即发挥各自优势、统筹有利资源,又做到互补互利、共同作为。

1.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拓宽金融服务新方式,努力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防止脱实向虚。坚决纠正“抽血式”经营模式,真正把金融资源运用到城乡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支持乡村振兴的作用。有效发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占台补位”作用,确保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地位。完善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制度改革,降低村镇银行准入条件,积极发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乡村振兴战略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借助非现金支付方式,积极开发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有效降低金融机构运行成本。

2.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完善企业信贷信用信息。建议国家层面加大对边疆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政府征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政府增信+银政共管”新模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行政管理优势,银政联合共同做好信贷资料收集、入户调查、贷后管理等工作,有效破解“三农”信贷业务信息不对称难题,大幅提升中小企业贷款获得率和信贷覆盖率。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农村金融安全区,银行机构应配合政府做好农村征信体系和农户信用档案库建设工作,积极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稳妥推进“信用乡村”贷款模式,有效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机制。

企业发展离不开银行支持,企业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学习和了解金融知识,主动向银行机构了解信贷产品种类,然后根据企业发展情况,为下一步开展信贷业务打下坚实基础。如可利用银行机构推出的二维码支付方式开展款项收付,这样即可以有效利用手机扫码新型支付结算工具,也可以增加企业在银行的财务“流水”,增加企业贷款信用信息。

3.差异监管,精准施策为边疆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鼓励全国性银行金融机构在边疆地区积极设立营业网点,实施银行金融机构网点补贴和激励机制,有效探索差异化金融监管模式,为边疆民族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边疆民族地区银行金融机构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用创新和务实的精神,结合边疆民族地区金融产品需求情况,深入研究边疆民族地区产业特征和居民生产状况,对具有民族特色、潜力较大的优势产业进行重点支持。加大金融产品研发力度,优化金融产品设计流程,确保金融品种和流程设计与当地特殊的地域、人文和经济相吻合。

同时边疆地区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力度,根据辖内企业经营状况,结合自身信贷产品,积极向企业进行营销宣传,更加有的放矢进行信贷投放,对重点领域采取“一企一策”方式,为企业信贷融资提供金融知识支持。

4.加大农业技术投入,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大对企业或农村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自身优势建立“生产+科研”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引导农民合作社与高校、科研院所、市场政策研究等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真正把科学技术和国家政策转换为农业生产力。建议政府部门科学规划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在稳定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塔城地区额敏县为例,建议充分利用“塔额盆地”日照时间长,无工业污染的有利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发展“两红一黑一白”产业,即大力发展“红花籽油、番茄”两红产业,扩大“黑加仑酱和黑加仑饮料”产业,借助塔额盆地夏冬时间长的气候优势,做大做强小麦产业,壮大高附加值的“强筋面”产业。

挖掘农产品深加工潜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同时,结合实际,积极改良农产品品种,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积极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在“县域或乡域内”统一注册产品商标,打造自身知名品牌,在对外宣传中要全面突出“绿色”产品特色,积极扩大市场占有率。

边疆企业应借“乡村振兴”的东风,用好国家有利政策,结合当地特色主动营销自身产品,积极向疆外或国外市场推销产品,拓宽企业销售渠道。主动对接疆外或国外企业,积极走向“订单式”销售模式,为本地特色产品打出一条畅销通道。

5.采取“企业+农户+贫困户”方式,实施“集约化”经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农牧区应更多采取集中种养殖经营模式,利用“企业+农户”经营方式,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实施规模化生产,让农牧民以“土地” “牧场” “养殖场”或“劳务”进行入股投资,积极推行“集约化”经营模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4]。

企业经营管理者强化对入股农牧民尤其对“劳务” 入股农牧民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拓宽企业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知识面,提高劳动技能和主动作为的意识[5]。还要注重打造企业文化,让优秀企业文化激发每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强化企业财务制度管理,严格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范围内进行纳税或退税申报,坚决杜绝“做假账”,如实客观反映企业财务收支状况。真实反映企业财务信息,为企业信贷增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菊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疆乡村治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

[2]张孝德,丁立江.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六个新思维[J].行政管理与改革,2018(07):40-45.

[3]牟少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根本障碍[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5.

[4]杨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D].聊城大学,2018.

[5]周立,李彦岩,王彩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16-24.

责任编辑  韩 芳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路径选择乡村振兴
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探析
——基于扩展的增长核算方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浅谈南疆地区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