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控的几点思考
2019-12-16乔长委
乔长委
摘要:信用风险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因利率市场化、存贷利差收窄、银行间竞争加剧、部分企业正处于转型期等原因,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控面临较大压力。本文重点从七个方面分析了信用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了农村信用社在大数据时代、信用社会建设的有利大环境下可通过提高客户经理业务水平、改变客户观念、增加优质客户、调整信贷结构等方式实施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防范信用风险。
关键词:信用社;信用风险;风险防控
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因利率市场化、存贷利差收窄、银行间竞争加剧、部分企业正处于转型期等原因使得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控面临较大压力。同时,新形势下,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征信环境的逐步改善等对信用风险的防控提供了有利环境。
一、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因素很多,笔者重点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贷款对象特殊、信用观念落后
农村信用社是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户是农村信用社重点服务对象,但是受到自然环境、扶贫政策、市场信息等影响,其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环境有待提高,部分客户对征信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不良记录对其严重影响,在还款时候存在等、拖、赖思想。
(二)关联企业识别不清晰、加大了信用风险
随着公司工商登记程序变更,成立新公司门槛较低,为企业向着集团化发展提供了便利,但也出现了隐性集团公司,这些企业股东从个人资料方面看不出关联关系,但实际控制人为一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客户经理可能对企业之间隐性关联识别不清晰,部分企业之间的隐性关联即使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启信宝等系统查询也可能不被客户经理详细掌握,由此会造成借款企业和担保企业从资料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关联,但实质是一个隐性企业集团关系,这个隐性集团之中的企业会在同一家金融机构多头贷款、并且形成担保圈(链)贷款,削弱了担保能力。
同时,隐形企业集团可能存在并未开展任何业务的空壳公司,提供虚假资料,相互之间存在担保关系,形成一个庞大的担保圈,骗取巨额信贷资金,在经济平稳增长时期,一般不容易被发现,但是一旦经济下行,其负面影响就会逐渐显露,资金链很容易出问题并引起连锁反应,容易引起系统性和行业风险,加大信贷资产信用风险。
(三)贷款管理粗放,信贷资产投放不合理
县级行社贷款投放主要用于服务本县域经济,由于部分县域经济行业特征明显,会造成贷款资金投放行业集中度较高,尤其是部分县域行业属于对环境有污染,特别是“两高一剩”行业,一旦县域行业衰退,将直接导致当地行社贷款逾期、不良贷款迅速增加。
(四)信贷人员未严格执行贷款操作规章制度
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贷前环节未能充分识别出客户存在的风险隐患,以致出现农村信用社与存在较大信用风险的客户发生业务。二是在贷款审查环节未能透过资料发现企业存在隐藏风险以及给出合理审查意见,以至于出现不符合相关政策的贷款通过审查。三是在贷后管理环节,部分客户经理存在“重放轻管”思想,未能发现企业生产异常,以至于未能对发现风险及时作出反应,错过最佳处置时机。
(五)客户经理水平有限,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部分企业为了获得贷款,会存在造假情况。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虚报利润、隐瞒民间融资、贷款用途不实、名义股东代持股份等,而客户经理在尽职调查中数据来源单一,未能充分识别数据与企业实际经营不一致,难以发现隐藏的风险。如借款企业在金融机构的借款可通过征信报告体现出来,但涉及的民间借贷如果不通过详细调查就很难被发现,如果民间借贷金额巨大,那么该笔贷款就风险很大了。
(六)信用风险预警规则不完善,措施不力
贷款发放时,实时预警信息系统会对异常业务作出提示,对信用风险防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存在预警规则不完善。部分客户经理对风险信息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作出有力措施。贷后检查过程中未能设置合理的风险预警指标,直到贷户出现还款困难时候才引起警觉和重视。
二、信用风险防范应对对策
(一)充分利用信用社会建设时机、改变客户观念
近年来,国务院、发改委以及人民银行,已经多次发出通知或指导意见,要求加强信用监管,“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将成为生活的常态。个人(企业)信用报告作为“经济身份证”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做好宣传,改变客户信用观念,使其明白失信后果严重,守信的好处,培养其成为做一个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优质客户。
(二)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识别隐性关联企业
隐性关联企业贷款从单个贷款资料上很难发现,需要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广泛收集内部系统资料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外部资料。一是从企业股东征信报告显示的从业经历、住址、配偶等信息识别可能的关联企业。二是对企业的注册地址、办公地址、实际经营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三是通过企业注册时间、贷款时间、担保关系、上下游客户进行分析。四是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附注应收(付)款项等明细来分析可能存在的隐形关联企业。
(三)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调优信贷结构
一是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县域经济特点,改变当前粗放的经营模式,将管理会计理念运用到贷款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确核算成本收益,完善利率定价机制,让信用好的客户享受利率优惠和更优质的服务,实现信用越好,贷款越容易、利率月低,激励客户守信用,惩戒失信行为。二是制定明确优质客户的条件以及利率优惠幅度,增加优质客户对信用社忠诚度。运用各种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将现有客户逐步培养成优质客户,同时吸引他行优质客户到农村信用社来,提高优质客户占比,逐步改善客户结构,最终达到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用风险的目的。优质客户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按期结息、到期还本、银行账户流水与其经营相一致、与信用社签订代发工资业务和使用信用社移动金融产品等条件。三是根据农村信用社自身情况优化资源配置,对“两高一剩”等高风险贷款实施逐步压缩,加大对新型农业主体、小额农户贷款、消费类客户、优质小微企业、优质中小企业等重点投放对象的营销力度,以优质新客户带动贷款增长。
(四)加强对信贷人员业务培训,提高责任意识
一是梳理信贷业务各环节风险点,结合实例讲解以提高客户经理信用风险识别能力,强化信贷业务尽职调查职责。二是除了通过常规实地调查、看报表、看生产、查资金流向、信息交叉印证等传统做法,还要通过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税务、市场监管部门等合作等方式,运用多方数据交叉验证客户信息真实性,来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企业资料造假等情况,合理规避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和抵押物,达到从源头控制风险目标。三是完善客户经理尽职免职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贷款流程各环节的操作标准,为信贷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明确的尽职标准和免职条件可增加客户经理责任意识。
(五)加强风险预警建设
设立信用风险现行指标和预警信号,密切关注宏观政策变化,提高贷后管理重视程度,特别是担保圈、担保链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隐患,及时把握保证担保能力和抵质押品价格变动,针对客户生产经营、股权、市场等异常变动立即报告,并拿出可行性措施,最大程度保证信贷资产安全。增强信用风险防范的主动性,改变原有的被动局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方法信用风险:一是利用大数据思维等方式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二是充分利用信用社会建设转变客户理念;三是运用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理念,增加优质客户占比、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参考文献:
[1]章建刚.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战略转型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7 (9):8.
[2]王百荣.全面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控[J].中国金融,2017 (12).
[3]王长德,杨海涛,孙新刚.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控之道[N].金融时报,2017-03-20.
[4]刁雨佳.新常态下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C].北京金融评论,2016-11-30.
[5]彭行起.淺析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法律防范[J].法制博览,2018 (16).
[6]姚文山,吕宝良.“新常态”下信用风险防控须有新对策[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