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参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动力、制约与路径选择

2019-12-16赵先进黄靖兹

对外经贸实务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冰上丝绸之路

赵先进 黄靖兹

摘 要:“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核心原则是“尊重、合作、双赢、可持续”,其关键在于加强区域间多层次合作,最终实现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与中国政府加强北极资源开发和促进北极航道利用的利益诉求相符合。然而,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北极战略以及北极生态环境的制约,也为中国的进一步参与带来难度。因此,通过加强政策对话,推动北极国家合作开发与建设、参与相关国际立法,为合作提供有利的保障与约束等措施成为中国推动“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

关键词:冰上丝绸之路;动力条件;现实制约

2018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这一倡议正式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出的深化北极各领域务实合作、促进北极治理机制优化、实现互利共赢的中国方案。中国参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并不是简单的航道开发,其背后有着经济、政治、地缘等多方面的考虑。然而,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和北冰洋的进一步融化,北极地区逐渐成为地缘政治和全球治理的交汇区,由此带来的多重地缘挑战,也为中国的进一步参与带来难度。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来推动中国对“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与利用。

一、  冰上丝绸之路提出背景及其概念界定

2015年12月17日,在中俄两国总理第20次会晤联合公报中,就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的相关表述,即“加强北方海航道开发利用合作,开展北极航运研究”,这表明了中俄合作建设北极航线的意愿。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这一概念更为明晰,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指出:“希望中国能利用北极航道,把北极航道同‘一带一路连接起来”。2017年7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提出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邀约做出回应,表示中方欢迎并积极参与俄方提出的共同开发建设滨海国际运输走廊的建议,至此,双方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2017年11月2日,梅德韦杰夫访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进入公众视野。

目前,“冰上丝绸之路”并没有相对明确的概念。从狭义的角度看,“冰上絲绸之路”是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道。而广义的“冰上丝绸之路”应该覆盖到整个北极航道和北极地区,主要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俄罗斯视域下的“冰上丝绸之路”,即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个经济中心的海上通道。二是中国视域下的“冰上丝绸之路”,即以中国为起点,同北极航道沿岸地区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建造一条中国经北冰洋连接欧洲和北美的蓝色经济走廊,以实现北极航线的发展以及沿线港口和腹地的发展。此时,“冰上丝绸之路”的内涵不仅与俄罗斯的愿景相符合,也包含了中国更大的发展战略构想,即拓展了“冰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外延。

二、 中国参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动力条件

“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旨在加强区域间多层次合作,最终实现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这与中国政府加强北极资源开发和促进北极航道利用的利益诉求相符合。

(一)“冰上丝绸之路”运输距离短,用费低,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相比于传统经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通道,“冰上丝绸之路”所打通的运输通道,在航程上缩短了7900英里,里程上缩短了5100英里,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2017年11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未来中国将会是北极航线最大的客户。”数据显示,一但东北航道正式开通,中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岸的航程,将比巴拿马运河传统航线缩短2000~3500海里;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将比传统航线航程缩短25%~55%,每年可节省533亿~1274亿美元的国际贸易海运成本。

(二)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深度经贸合作,进一步提升经贸地位

“冰上丝绸之路”开发建成后,将成为连接东北亚与北美和北欧的蓝色经济走廊,它将以最短的距离连接世界上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市场,这将极大地促进中国海上运输、贸易的便利化与方便性,同时,也将提高中国在国际海上运输网络中的地位。此外,借助“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机遇,中国将与北极航线沿线国家以及北方发达国家产生更多的贸易合作机会,例如在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进口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进口等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经济与贸易合作,提高中国的经贸地位。

(三)扩大能源进口来源及运输路线的多元化,保障中国能源地缘政治安全

能源地缘政治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能源署2017年发布的《2017世界能源展望》,在2030年左右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2040年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将超过欧盟。目前对中国能源地缘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则是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我国的能源运输通道严重依赖海上战略通道,例如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在我国能源运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这些通道大都面临着海盗泛滥以及被美国封锁的潜在风险。“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中俄能源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扩大我国能源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同时“冰上丝绸之路”作为蓝色经济通道也化解了能源运输通道的单一化,在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四)通过与“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的有效对接,突破地缘政治困局

“冰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引领构建包容性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为中国连接世界地缘中心形成自己的地缘政治势力圈、突破地缘政治困局带来机遇。中国的崛起与发展已经引起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担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并结合其推出的新南亚战略、印太战略去进一步的控制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试图形成三方向的战略包围区以围堵中国,全面打压、遏制中国的发展。“冰上丝绸之路”横穿欧亚大陆,通过与“一带一盟”的对接,将环抱欧亚大陆连接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形成中国的地缘政治势力圈,这一战略构想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地缘战略空间,成为突破西方国家所设置的地缘政治包围圈的有效途径。

(五)以“冰上丝绸之路”为契机,实现与北极地区的互联互通

2018年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指出,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这表明,中国参与“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基于更大的战略视野,致力于以“冰上丝绸之路”为契机,实现中国与北极地区的互联互通。中国在北极的定位是一个地理上的“近北极国家”和“北极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地理优势的非北极国家,中国一直无法深入参与北极事务。通过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中国可以依靠北极理事会中的北极大国俄罗斯,实现中国的北极利益,这是中国进一步参与北极事务的根本途径。其次,中俄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将为中国与北冰洋沿岸国家和北极国家的合作提供一个典范,创造溢出效应,促进中国与更多北极国家的合作,实现与北极地区的互联互通。

三、 中国参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现实制约

虽然中国参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有一定的动力条件,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和北冰洋的进一步融化,北极地区逐渐成为地缘政治和全球治理的交汇区,由此带来的多重地缘挑战,也为中国的进一步参与带来难度。

(一)特朗普政府的北极安全观,使其对“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采取遏制战略

“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涉及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势必触及美国在北极的利益。《美国国防部北极战略》明确将中俄列为美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竞争对手和美国国家长远安全的挑战,这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对“冰上丝绸之路”的担忧。在该北极安全观指导下,美国政府在北冰洋不断发展“印太战略”,形成印—太—北三洋联盟体系。这既是特朗普政府干扰、阻碍中俄战略合作开发“冰上丝绸之路”的现实需要,也是美国提高北极参与治理权的必然选择。无论是现在火热的贸易战还是美国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的战略协作,都清晰地表明中国在北极开发过程中将面临着一股遏制浪潮。

(二)俄罗斯对中国参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存在犹疑心理并采取多方均衡的战略措施

俄罗斯对中国参与“冰上丝绸之路”的联合建设有著矛盾的心理。俄罗斯希望借助中国的市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以实现北极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但国内又对我国的参与持怀疑态度,担心中国将通过航道开发夺取北极的治理权,威胁俄罗斯在北极治理中的主导地位。俄罗斯对华态度的两面性,使得其采取多方均衡的战略。例如,俄罗斯正在与东北亚其他国家讨论建设北极集装箱航运线的问题,日本和俄罗斯专家也早已经开始研究航线规则问题,同时,韩国政府也在探索与俄罗斯合作建造专业的破冰船等等。俄罗斯这种多方均衡的处理方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北极理事会门罗主义思维,不利于中国合理北极权益的护持

“北极是北极国家的北极,北极理事会必须由北极国家主导”的门罗主义思维,意味着,即使非北极国家可以加入北极理事会,它们也永远不会拥有与八个北极国家相同的决策权,难以有效利用北极理事会来捍卫其北极权利。这表明,虽然以北极理事会为代表的北极国际组织是北极治理的核心平台,但其监管设计最初是为了维护北极国家的特权地位,我国作为观察员国家,并不能有效的利用北极理事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而存在着权责失衡的问题,不利于中国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合理北极权益的护持。

(四)“中国全球公域威胁论”掣肘我国冰上丝绸之路战略建设

“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作为一条黄金水道,将会“扰乱”未来整个国际航运格局,不可避免的会牵涉到多国的利益,尤其是北极国家。中国作为一个非北极国家与俄罗斯共建北极重要航道,必将引起北方地区以及北极国家对中国行为的怀疑。近年来,国际社会上不断出现“中国全球公域威胁论”的恶意言论,如“今天的南海可能是北冰洋的明天”。这导致了北极国家对中国参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态度复杂多变。例如,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和冰岛一方面愿意与中国进行北极合作为本国谋利益,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中国可能通过航道建设夺取北极权益,导致北极地缘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而存有一定的抵制心理。

(五)沿线基础设施落后,开发建设成本较高

“冰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以东北航道的开发利用为主线,但东北航道上的航线标识、气象观测站、沿岸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沿线补给能力非常有限。根据俄罗斯官方统计,俄罗斯北海海峡有41个北极港口,这是整个北极航线上港口数量最多的地区,但整个北极航线上超过一半的港口无法正常营运。这个地区的港口基本上都是苏联时期建造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港口配套设施不完善,因而港口提供的救援能力非常有限,如果船舶出现故障,没有可以提供修理保障的船坞,如果船舶受困,救援队需要很久才能到达;其次,由于港口设备老化严重,其建设和维护成本也非常高昂。由于运输和物流设施条件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冰丝绸之路”的建设和未来商业运营能力的发展。

(六)北极生态环境脆弱,航道开发技术壁垒较高

北极地区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尚未大规模开发的纯净土地,而北冰洋具有很强的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在调节全球大气和海洋环流变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北极的生态系统因受到光的季节分布,以及大量海冰的存在等等因素,其自我修复和调节的能力比其他地区更为羸弱,因而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又极为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北极地区使用的技术开发设备具有明显的“环境和技术溢价”,也为中国参与“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设置了较高的技术门槛。

四、 中国参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路径选择

中国参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有着经济、政治、地缘等多方面的考虑,但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阻力。这些难题和挑战的存在使得中国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开发与利用。

(一)展现负责任的“冰上絲绸之路”形象,推动美国建设性参与

美国对“冰上丝绸之路”的正确认识,是其参与建设、合作开发的先决条件。中国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对北极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以建立负责任的“冰上丝绸之路形象”,使得国际社会形成对该倡议的客观全面认识。其次以技术合作为突破口,推动美国建设性参与“冰上丝绸之路”开发。美国官员、非政府组织、利益集团等主体高度重视极地科学研究,目的是利用这一“工具”有效地提高参与北极治理的能力。因此,科学研究合作是中国和美国实现共同的北极利益的有效途径,而这一低级政治议题又可以缓解中美两国间的相互猜疑,可以作为促进美国参与建设、合作开发“冰上丝绸之路”的突破口。

(二)加强政策对话,推动合作共赢

为了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政治疑虑,优化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应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原则,参与北极事务,与有关国家开展积极的政治交流。

首先,鉴于俄罗斯的矛盾心理,中国应认真考虑俄罗斯对“冰上丝绸之路”所赋予的经略远东地区国家利益的战略意图,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实施推进我国“冰上丝绸之路倡议”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的战略对接。同时,以航道开发为主要工作,推动经济贸易,能源开发,科技合作等低级政治领域方面的合作,避免过度触及俄罗斯的北极权利,达到更深层次的政治互信。

其次,针对北极国家的犹疑心理,中国应采取保守与开放兼具的的战略政策。鉴于美国和加拿大的高度警惕,中国需要在“冰上丝绸之路”开发过程中尽量少涉及北极的地缘政治敏感地区,以展示中国和平开发北极的政治诚意。对于与中国交好的冰岛,芬兰等国家,需要继续深化外交关系合作,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北极事务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三)合力构建交通运输网络,实现互联互通

鉴于北极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破碎化,一方面中国应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多地参与北极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与北极地区的合作创造提供基金、资本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应该积极寻求“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援助,通过与沿线国家签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的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当地的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实现双边甚至多边利益共享。

(四)汇聚各方智慧,加强技术合作

北极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明显的“环境和技术溢价”。目前,我国的航道开发技术与该地区所要求的高技术开发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单靠一国的力量是无法解决“冰上丝绸之路”发展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因而为破解由恶劣的地理环境而引起的地缘安全和技术困境,中国应本着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汇聚各方智慧,加强国际社会科技、信息、人才的地缘合作流通推动“冰上丝绸之路”的顺利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松霖.美国智库对“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认知及启示[J].情报杂志,2019(7):115-117.

[2] 李振福,彭琰.“冰上丝绸之路”与大北极网络:作用、演化及中国策略[J].东北亚经济研究,2018(5):5-20.

[3] 李兴.“冰上丝绸之路”与“一带一盟”:“一带一路”合作的新亮点[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8(4):78 -82.

[4] 李振福,彭琰.通权论”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3-32.

[5]张涛,吴林强.基于“冰上丝绸之路”的我国油气能源战略[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2):37-39

[6] 肖洋.竞争性抵制:美国对“冰上丝绸之路”的拒阻思维与战略构建[J].太平洋学报,2019(7):66-75.

[7] 肖洋.排他性开放:北极理事会的“门罗主义”逻辑[J].太平洋学报,2014(9):12-19.

[8] 李振福,王文雅.中俄北极合作走廊建设构想[J].《东北亚论坛》,2017(1):53-62.

[9] 杨松霖.美国参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动力、制约与启示[J].学术探索,2019(7):26-33.

猜你喜欢

冰上丝绸之路
新时代的“冰上丝绸之路”
新时代“冰上丝绸之路”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冰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新延伸
“冰上丝绸之路”畅想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研究
聚焦“冰上丝绸之路”
俄罗斯当代北极政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
中国商船北极之旅的意义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