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半肩关节置换与 philos钢板内固定的疗效比较
2019-12-16孙庆华马文泽李文成丁尔勤
孙庆华, 马文泽, 李文成, 丁尔勤
天津港口医院骨科(天津 300456)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很常见的关节内骨折,近年来随着交通事业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肱骨近端骨折逐渐向老年和粉碎型发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8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单号收入院的13例患者(关节置换组)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治疗,双号收入院的25例患者(内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将两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情况做一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38例,其中男15例,女23例,关节置换组男11例,女14例;内固定组男5例,女8例。年龄60~89岁,平均(70.3±3.7)岁,关节置换组平均(71.2±3.3)岁,内固定组平均(69.1±4.9)岁。骨折位于左侧18例,右侧20例。致伤原因:跌倒伤18例,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12例,均为新鲜骨折。骨折按Neer分型,半肩关节置换组:Ⅲ 型5例,Ⅳ 型8例;philos钢板内固定组:Ⅲ 型12例,Ⅳ 型13例。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 (1)外伤史明确,且均为新鲜骨折;(2)年龄≥60岁;(3)Neer分型为Ⅲ、Ⅳ型骨折;(4)无肩部神经、血管损伤,且肌力正常;(5)患者全身情况能耐受该手术。
1.3 排除标准 (1)开放性或病理性骨折;(2)Neer分型为Ⅰ、Ⅱ型骨折;(3)合并其他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4)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5)没有随访记录者。
1.4 方法
1.4.1 术前准备 入院后患肢制动,术前完善常规X线、CT等检查,Neer分型Ⅳ型者还要进行肩关节MRI检查,正确评估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的康复能力,排除手术禁忌证。
1.4.2 手术方法 全麻或颈丛麻醉生效后,患者采用沙滩椅位,患肩垫高,术区常规消毒铺巾。选择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术中保护头静脉、腋神经。
内固定组:显露肱骨近端骨折块,清除骨折断端间血肿及肉芽组织,复位骨折断端,复位满意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放置philos钢板,依次拧入数枚螺钉固定钢板,通过C型臂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且无螺钉穿出关节面后,放置引流管,冲洗并缝合切口。
关节置换组: 切开关节囊,取出肱骨头并测量其直径,清除骨折断端间血肿及游离的骨块,保留肱骨大、小结节及其附着的肌肉组织,标记并切断肩袖,肱骨髓腔扩髓并插入假体,安装肱骨头假体试模,确定假体高度及肱骨头后倾角度,取出试模,冲洗并擦干髓腔,充填骨水泥后植入假体,重建大小结节、修复肩袖,放置引流管,并逐层关闭切口。
1.4.3 观察指标与评分标准 (1)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术前一般资料进行比较;(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3)对患者术后第1、3、6、12个月分别进行随访,记录各时间段患者的Neer评分,采用肩关节Constant评分系统对患者末次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4)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优良率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所有患者经过10~15个月随访,平均(10.3±1.8)个月,随访率100%。
2.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 关节置换组平均术前准备时间要高于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低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项目例数术前等待时间(min)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Constant评分内固定组132.87±1.4294.5±11.7318.3±47.677.5±4.6关节置换组253.43±2.1387.3±9.8283.5±43.876.3±3.7P值7.64-14.22-223.21-11.08t值<0.05<0.05<0.050.12
2.3 两组术后随访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第1、3、6个月时,关节置换组的Neer评分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2个月,两组患者间的Neer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肩关节Constan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项目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内固定组1349.32±4.4153.52±6.3757.37±5.1568.15±4.4677.63±4.3780.71±1.18关节置换组2548.56±3.3766.33±5.5669.73±6.7872.68±6.6576.34±5.5878.22±2.23P值-5.4614.3313.257.24-8.29-2.27t值0.27<0.001<0.001<0.0010.170.32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优良率的对比 内固定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优良率方面,内固定组要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例
表4 两组术后优良率的比较 例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对于其具体的手术方式仍未达成共识,有些学者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因其技术成熟、结构稳定[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与其先行骨折内固定,待其发展到肱骨头坏死再行二期手术,不如一期行肩关节置换将问题一次性解决[2],让患者尽快重获肩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通过表1的比较结果我们发现,人工半肩关节置换组术前准备时间要长于philos钢板内固定组,其主要因为选择手术方式前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肱骨头骨折粉碎移位情况及骨质疏松程度等[3]。考虑行肩关节置换的患者骨折多为Neer分型的Ⅳ型且伴有严重骨质疏松,损伤较重,术前需要完善CT、MRI等多项检查,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患者对肩关节置换还要有一个逐步的心理接受过程。
在手术时间方面,半肩关节置换组相比于philos钢板内固定组更有优势[4]。这也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因为philos钢板内固定组术中需要分离保护的血管、神经等组织较多,加上老年患者骨质疏松、骨强度降低,骨折粉碎严重,导致复位固定都比较困难[5]。同时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透视来调整螺钉的长度与角度,浪费了大量时间。而半肩关节置换不需要对骨折块进行复位和关节面的重建,大大节约了手术时间。在术中出血量方面,半肩关节置换组要显著低于philos钢板内固定组。考虑可能跟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短,术中软组织剥离较少,假体及骨水泥快速封闭髓腔减少了髓腔内出血有关[6]。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终极目的是恢复肩关节的解剖形态、重建力量平衡,早期消除或缓解骨折带来的疼痛,最大程度地恢复受累肩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7]。我们通过表2的研究发现: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较快,而philos钢板内固定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功能恢复较慢,但后期总体功能恢复与肩关节置换组无明显差异。考虑其原因可能是骨折内固定由于术中复位与固定都比较困难,必然会增加肩关节周围组织尤其是肩袖的损伤,引起肩关节术后疼痛[8],使患者对肩关节锻炼有一种抵触情绪而不能得到有效的康复锻炼,老年人骨质通常较差,患肩术后还要长时间处于制动的状态,必然影响功能的恢复。而与之相比,人工半肩关节置换由于术中不需要进行骨折复位,软组织剥离相对较少,术后肩袖能得到很好的修复,使其术后能迅速缓解疼痛,且功能恢复较快,对老年患者更有利[9]。
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最大程度的保留骨量,为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重建提供保障,但随着philos钢板的广泛应用,其缺点也逐渐显露[10]。因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一般多为老年患者,手术前就没考虑将内固定取出,肩关节又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长时间的活动必然会造成金属疲劳,导致螺钉断裂、穿出,骨折粉碎严重又会导致肱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从而导致继发性肩关节功能的丧失,必须经过再次手术治疗。据相关文献报道,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术后16%~67%的患者会出现螺钉断裂、移位,4%~55%的患者会发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11]。这也是导致患者术后晚期出现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功能下降的主要风险因素[12]。因此,有学者认为老年肱骨近端复杂的Ⅲ、Ⅳ型骨折不主张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而更多的支持早期行半肩关节置换[13-14]。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虽然半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于philos钢板内固定要低,但仍存在一些无法忽视的缺点,如大小结节的位置异常、关节不稳、术后再骨折、假体松动等,将面临二次翻修,这对于基础疾病较多,手术耐受力较差的老年患者来说有较高的风险。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除了手术方式的选择外,更离不开早期的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15],一般早期在无痛的基础上尽早进行被动与主动运动。philos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因肩关节疼痛及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导致肩关节得不到有效锻炼,Neer评分较低,但到后期,由于骨折的逐渐愈合,肩关节疼痛的消失,活动度逐渐加大,Neer评分和Constant评分也与半肩关节置换组患者相当。
老年肱骨近端复杂的Ⅲ型骨折患者,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显示哪一种手术方案更具有优势,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术后期望值及自身对每种手术的熟练程度,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案。但是针对于Ⅳ型患者我们建议术前可以多考虑行半肩关节置换。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纳入的病例数量有限,随访时间不长,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