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直播的伦理审视及其治理
——以“博学流浪汉”为例

2019-12-16文/余

传媒 2019年16期
关键词:博学流浪汉网红

文/余 菁

2019年3月,上海一名流浪汉沈巍因其曾经的公务员身份,以及爱好古文、书法等,被网友和媒体称为“博学流浪汉”而成为“网红”。面对外界的质疑和炒作,沈巍在接受访时称“从来没有炒作,真不想红,不缺钱,没必要用这件事挣钱”。尽管沈巍本人不想炒作不想红,但却早已被想成为“网红”的人盯上了。随后的一周多时间内,沈巍被来自各地的“直播达人”和“网红”团团围住,这些人以与他合影、讨教为荣。随着“博学流浪汉”的火爆,相关短视频拍摄或直播蔓延到各个角落,其引发的问题值得重视。

短视频直播火热的内在动机

如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展如日中天,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助推了一批“网红”的诞生,他们通过直播或视频拍摄,博取眼球,走红网络,又反过来促使更多的人参与短视频拍摄与直播。当下的短视频直播火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符合用户使用习惯。时间短、内容精辟、观赏性强,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受到时间、空间、流量等因素制约,喜欢通过短视频快速获取信息。而且,相比于文字图片来说,短视频的娱乐性更强,可以满足用户的休闲娱乐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网民聚集到短视频平台上,或发布内容,分享生活;或观看视频,放松心情,收获信息。例如,通过短视频直播了解“博学流浪汉”,其现场效果会明显好于报纸或广播电视,对用户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符合用户的走红心理。这是推动短视频内容生产用户迅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短视频拍摄和直播中,其目的正是渴望通过这些形式成为网红。而成为网红之后,往往又意味着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这是眼球经济、名人效应大行其道的必然结果。以“博学流浪汉”为例,连续一周时间里,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直播账号前来围观。这些围观者中,有举着醒目直播账号纸牌高喊要嫁给“流浪大师”的“网红”女主播,还有因为无法拍摄到沈巍而现场换装模仿他的主播。有关沈巍的视频在抖音上的浏览量突破百万。

好奇心窥视心理作怪。短视频平台之所以广受欢迎,重要原因之一是平台上到处充斥着一些新奇、反常事件,让网民在其中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天下奇闻轶事,并自得其乐。“博学流浪汉”之所以受到网民关注,正是其独特的经历勾起了网民的好奇心。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或许只能通过媒体报道来了解某一事件,而且多数限于文字图片,即便是电视,也会受时长限制无法细致了解。而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和拍摄,可以全程关注,带领用户全面细致地了解事件进展,满足其好奇心。

实现愉悦身心的目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媒市场化运行,使得新闻节目“由最初的严肃信息播报与普及,逐渐演变为娱乐性较强且较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态和内容”,进而使得“娱乐性质突出的节目与娱乐新闻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各类媒体不断迎合,使泛娱乐化成为当今新闻节目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对于短视频这种既有新闻传播功能又具有强烈娱乐功能的平台而言,娱乐性更是众多用户选择的首要原因。短视频平台上轻松娱乐的内容,可以让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放松心情。相比其他平台而言,短视频的形式因其形象生动,代入感强,确实可以带来更多欢乐。这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短视频直播的火热。网红主播与用户在关注“博学流浪汉”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消费“博学流浪汉”,以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

短视频直播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正因短视频行业之中蕴藏着各种一夜成名及暴富的想象空间,促使一些人不惜采用各种方式炒作,试图走网红发展之路。由此,在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不少违背社会公德、侵犯他人隐私和盗用他人创意的现象,给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危害。

违背社会公德的视频内容。为了博取眼球,成为网红,一些主播不惜采用各种方式,如公共场合大声喊叫、穿着暴露、言语嘲讽奚落出格等,甚至还出现直播自身的酒驾行为,无一不在挑战伦理道德底线。在围观“博学流浪汉”过程中,一些女主播高举直播账号,高喊要嫁给这位流浪汉,其背后炒作意图清晰可见。

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视频内容。除非是室内直播,否则那些户外直播行为难免会拍摄到旁人,从而产生未经他人同意就曝光他人行为的情况。与新闻报道的公益性不一样,直播行为中的主播曝光是个人行为,法律上其是没有权利去曝光他人的。特别是一些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个人行为,个人都有隐私权,未经他人同意的直播行为经常会造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例如,“博学流浪汉”本人一再表示不愿意成为网红,但却天天被一帮想通过此事件直播成为网红的人围观,这必然侵犯到了他的隐私权。

盗用他人创意版权的视频内容。由于短视频拍摄方式、人物都不一样,且多数是个人作品,一些有新意的短视频经常会被他人盗用,换波演员和场景就重新发布。这种现象要么不容易被原创者发现,要么被发现了也很难维权,因此导致了短视频的创意保护难。在拍摄“博学流浪汉”的众多视频中,其实早已没有新闻价值,也没有新意,但还是有众多网红前来直播,这种不顾内容质量的同质化直播也成为困扰直播行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这些短视频或违反伦理道德,或打法律的擦边球,有的甚至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在短视频日益火爆的趋势之下,这些现象的存在会破坏网络空间生态,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推动短视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对这些存在伦理问题的行为予以重视。

规范短视频直播的治理之策

面对短视频平台出现的种种乱象,自2018年以来,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已经推出了一些措施,就短视频平台的规范化做出要求。然而,仅有外在的约束还不够,还需要从平台内部的准入机制、生产机制以及用户的角度出发,完善整个平台的生态环境。

完善短视频平台的把关机制和审核机制。短视频内容特别是直播性质的内容,由于其实时性特征,在内容上把关难度较大,使得一些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有机可乘,有的则抱有侥幸心理。针对这些行为,要有效避免恶意炒作泛滥成灾,保护个人隐私权,就要从把关机制上入手,加强实时监测和内容审核,对那些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应建立起系统性的惩罚体系。

完善短视频平台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参差不齐,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用户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就给一些投机分子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提高短视频平台特别是直播型用户的准入门槛,一些特定领域的直播甚至还要进行身份验证。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用户,可采用封号等措施应对,使得平台的用户实现可进可退。

转变短视频内容生产模式。当下,短视频内容多数由用户生产,而专业性用户和平台自身的内容只占据小部分。对视频质量的提升而言,普通用户生产的内容是大众化的,而且蕴含着各种风险。随着短视频竞争进入白热化,短视频平台在未来发展中,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性用户生产内容的比例,降低普通用户生产内容的比例。

加大力度保护短视频版权,惩处侵犯版权的行为。就目前短视频平台来看,版权保护几乎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对视频内容创意性的版权保护更是未能提上议程。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个视频内容被另一班人马重新拍摄的现象经常可见。而促进短视频平台的平稳发展,就要下大力气保护短视频及其创意的版权,对那些侵犯版权的行为应予以打击和处罚,不能完全依靠用户自身的维权。

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伦理水平。短视频平台上之所以充斥着各种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也与用户的文化素质和媒介素养相关。当前,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普遍偏低,在新媒体环境下,他们只会使用,却很少去对内容加以辨别,甚至习惯于发泄情绪和不满,而不考虑事实真相,进入了所谓的“后真相”时代。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应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和文化素养,尽可能避免用户被炒作者所利用,保持冷静客观的判断。

面对5G浪潮的来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将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发展。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必须要敏锐把握信息化大势和发展机遇,引领中国的媒体融合走上快车道。随着5G技术商业化运用步伐的加快,视频传播在未来的传媒发展中有可能成为最为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其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在短视频发展的起步阶段,我们更应该从运行机制和伦理道德上做出严格要求,对短视频平台的准入机制、把关机制、内容生产机制、退出机制等进行系统性的架构。

猜你喜欢

博学流浪汉网红
目标明确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我要当网红
爱情从这里开始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ВаНхУН»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博学”的鹤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