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反思与价值重构
——2018年《中国音乐年鉴》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2019-12-16黄青曾三愆

人民音乐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国艺术研究院年鉴学术

■黄青 曾三愆

黄 青 福州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讲师

曾三愆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自1987年第一卷《中国音乐年鉴》(以下简称《年鉴》)问世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述往以为来者师”的学术理念引领下,已经陆续完成了24卷《年鉴》。这24卷学术成果已成为我国音乐学术研究的重要标志。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大数据、网络化、信息化、各类音乐年鉴蜂起的年代,《年鉴》编辑部提出“你无我有、你有我精、你精我强、你强我高。”①的编纂新目标。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2018年12月1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榕城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年鉴》第14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新西兰国立尤尼坦理工学院、香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苏州科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的近二十位音乐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此为契机,既探讨相关论题,也主动反思历史,以期重构《年鉴》的学术价值,进一步推进我国音乐学术的发展。

一、跨学科视阈下的音乐研究

当代中国的音乐学术研究,已经从单学科的研究视角迈向跨学科的研究视阈,本次研讨会亦是围绕着跨学科的音乐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深入的讨论。

(一)音乐传播的中西交融

随着“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文明的中心。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音乐作为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的主要媒介之一,历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传播学视阈下的音乐研究如同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教授《新时期中国当代音乐海外传播的成绩、问题与对策》通过梳理中国当代音乐海外传播的成绩,发现中国当代音乐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接地气、内容形式与传播路径创新等对策。新西兰国立尤尼坦理工学院宫宏宇研究员《域外历年来有关上海音乐研究著述概览》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界对近代西方音乐在上海传播的研究,试图从全球视野来重构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上海(特别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西洋音乐生活图景。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留生博士《俄苏歌曲在“孤岛”的传播——1940至1941年实验音乐社歌咏活动钩沉》详细考证1940—1941年间活跃在上海租界的进步音乐社团“实验音乐社”的音乐活动,以公开音乐会的节目单和舆论反响逐次展开,建构俄苏歌曲在上海“孤岛”时期的传播样态以及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音乐的交流与交融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体现在中国音乐的对外传播与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的双向过程中。在中西音乐交互传播史上,近代历史正逐渐揭开面纱,西方音乐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现代音乐及其教育的发展。总结过去的传播经验,必定能为当代中国音乐的海外传播奠定更加深厚的基础。

(二)历史与区域的纵横交错

区域音乐研究中不能忽视历史的存在,而融合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也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主流。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齐江教授《历史人类学视域下冀东影戏音乐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研究》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梳理了靖康劫难期间、明代万历年间、清代道光年间与近代等不同历史阶段,冀东地区影戏的形成发展,提出了乐亭影戏音乐地域性风格形成史,成为新形势下乐亭影戏音乐继承与发展的理论参照,丰富了民族音乐学的地方性知识。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特聘外籍教授吕梅丝的《鞭炮、锣鼓与戏曲——节日的声音和在潮汕地区澄城港口区的映射》以龙爷节的演剧活动为研究对象,论述了鞭炮和烟花爆炸声的产生;在村庄游行期间播放的喧闹有节奏的潮州锣鼓乐;在整个村庄不同地点、不同舞台上委托剧团同时演出十部潮剧等不同音乐景观。吕梅丝参与中国地方音乐活动,以局外人的身份抒发了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其研究提供了民俗音乐景观的书写范式。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王岩教授的《突破迷雾走出困境——关于东北沦陷区音乐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由点及面”“化整为零”,尽可能全方位观照东北沦陷区的音乐文化,反思日伪政府在东北沦陷区内实施的文艺政策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逐步建构和完善“东北沦陷区音乐史”的学科理论研究框架和体系,丰富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宏锋副研究员的论文《“总体史学”视野下的北京音乐史研究——“金大都元中都外来音乐文化考辨”刍议》在年鉴学派史学方法论基础上,以金中都和元大都时期的外来音乐文化为切入点,从方法论基础、对象范围、选题意义和北京音乐的历史文化特征着手,探讨了“总体史学”理念对北京音乐历史研究的启发,对音乐区域史、断代史和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的镜鉴,凸显“多元文化汇聚与交流”“较长时段历史发展面貌”和“比较音乐史学”方法论在“区域音乐史”深化发展中的学术价值。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刘靖之教授的《香港的音乐界》从政府部门、民间组织、高校与中小学音乐教师三个层面论述了缺乏全港性的组织机构与香港音乐组织的散漫特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孙晨荟副研究员的《中国基督宗教音乐区域性研究的三个专题》以近年来出版的三本专著为例,展示了区域性中国基督宗教音乐的研究成果。

(三)哲学研究的启示

哲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塔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秦序研究员的《从“多元一体格局”“文化自觉”到“美美以共”一费孝通先生晚年系列思想的重大启示》主要讨论费老晚年哲学研究对音乐文化研究的启示。当下全球化加速推进,必须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即对自己文化的来龙去脉、优秀文化传统及丰富的文化遗产要有深厚的情感和充分的认知,更需要客观科学地总结。费老的这些创见,对我们研究文化、艺术是极其宝贵的重要启示。

二、学术写作范式下的音乐研究

《年鉴》约稿体现了一种较为规范化的学术写作和严谨的学术思想,各地学者在这种学术写作训练下迅速成长。当前音乐研究语境下,反思《年鉴》历史与重构价值凝聚了学者们的共识。

(一)学术反思

学术研究是在不断反思与重构中得到发展的。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的《当代音乐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兼谈当代音乐研究方向以及博士研究生研究课题》以设问和解答的形式展开论述。设问一,当代音乐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他认为这是一个属于哲学问题的历史想象——应该是自由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声音。设问二,声音纳入美学范畴。当代社会所负荷的历史沉重和所面临的当下喧嚣,需要音响诗人通过艺术的声音去倾诉。一方面通过美学的方式去组织艺术的声音,一方面通过思想的方式去想象自然的声音。设问三,音乐批评的理论问题与教学问题。他提出音乐评价的一个批评学科的内在驱动(评价)、二个外在牵引(意识形态与大众诉求的不断扰动)与三个别界学科支撑等架构体系。

(二)音乐期刊的学术规范

中国当下的学术期刊良莠不齐,对学术规范的要求缺乏统一化的体例。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李岩在《得失寸心知—从“中国音乐年鉴格式”论中国音乐学基本规范的建构》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音乐学术规范的文献多达百余篇。从当前相关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来看,学界对论文书写的格式要求,尚无统一的标准。他认为编辑年鉴,要严格格式,如引文需要页码、报纸需要版次等,力求格式之利、便、简、省,并希望从2010《年鉴》开始实施,完善中国音乐学术的基本规范。武汉音乐学院蔡际洲教授在《近年来音乐学术期刊编校问题举隅》中以九大音乐学院学报及《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等11家音乐学术期刊在2003—2017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甚至以知名学者的论文为例,从标题、摘要、关键词、序言、正文、注释与参考文献等方面深入讨论了不同期刊的不同学术规范体例要求。他说,这些问题有大有小。小者,只是文字性技术性问题;大者,则直接关系到学术原创。蔡教授认为,如果将这些问题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音乐学术期刊的质量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两位学者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大家纷纷建言,比如以《中国音乐年鉴》为学术前沿阵地,重新建构其在音乐学术界的影响力与引领力,甚至将其打造成为纯学术的、具有音乐评比性质的学术期刊,并以此来规范音乐学术,逐渐倡议并推动音乐论文写作朝着规范化发展。此外,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刘桂腾在《鉴往知来——〈中国音乐年鉴〉的“地方音乐专栏”与“委约制”》中以自己为例,阐述了《年鉴》对中国音乐人才培养的贡献。他说,《年鉴》“地方音乐专栏”的“委约”制度,按照一定的主题、体例、规划来撰写专题性文章,开启了“官学”记录区域音乐的先例,吸纳了一批地方学者加入《年鉴》的编撰。《年鉴》不仅在训练写作技巧、提升学术眼界和学术研究平台鼓励了地方学者的成长,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并培育了他们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心。

在音乐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界曾有过多次集中讨论,但并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指导性意见。虽然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研究一样,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当下的真实状况已到了急需学术规范条例来规范写作的时候。

结语

这次研讨会是《年鉴》重启编纂的号角,它总结历年编撰的经验,反思不足,以往鉴来,探讨多元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年鉴》编撰的应对策略。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冯卓慧副研究员所言:《年鉴》的价值不仅在于资料汇集工作,而且在于更深层地记录历史,反映音乐与音乐学领域不同的发展脉络。网络时代下,《年鉴》通过大数据筛选和分析,通过目录与综述的方式清晰呈现各领域有价值的文章,更高效地完成资料准备与探索学术前沿的工作。本次研讨会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特邀的学术议题。李宏锋副院长指出,《年鉴》应站在当代音乐艺术最前沿,以“兼济天下”的胸怀和强烈的学科引领意识,介入现实、影响现实,乃至引领未来艺术与学术发展方向。

此外,三十年来《年鉴》的编纂培养了一大批学者,不少地方学者在《年鉴》的成书过程中成长为引领时代的学术骨干,这是三十年来《年鉴》的另一大成果。

①李岩主编《2010中国音乐年鉴》,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565页。

猜你喜欢

中国艺术研究院年鉴学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捐赠作品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十周年作品选登
The Poetic Sense of the Second Coming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