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历践行 合力探索 多元构建
——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传统音乐)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12-16曾宪林

人民音乐 2019年8期
关键词:话语教授建构

■曾宪林

曾宪林 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如何建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201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倡导下,每年一届的主题学术研讨融合老中青力量,凝聚学界智慧,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2018年12月1—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与《中国音乐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传统音乐)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功举办。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全国22家单位的近四十位学者齐聚榕城,共商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之大计。本届大会共有33位学者发言,涉及传统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文献学、音乐人类学、传播学等学科内容。学者们亲历践行,合力探索中国传统音乐话语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途径。

一、注重理论实践

解决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是本届研讨会的一大亮点。大家选题中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实践意义,有些更强调理论的实践性转化。宁波大学杜亚雄教授《促进传统乐理向作曲实践的转化》一文,着力于推动将中国音乐基本理论转化为作曲实践的应用研究,探讨传统乐理理论对于创作的实践意义。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教授《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若干思考》的发言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话语体系的系统建构的学科实践,已经在史料系统以及构成学科知识的概念系统和学理基础的建构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建树。学科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两个核心内容,一是学科知识概念系统的建构,二是学科研究学理基础的建构。他主张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也需要有反思、检验和评价。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谈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一文提出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应从实践到理论,然后回归到实践中。河南大学杨善武教授《音乐理论体系话语构建需要明确认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结合多年实践,探讨了音乐理论话语构建的实践性问题。武汉音乐学院蔡际洲教授《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中国范式”》的发言从缘起、意义与初步尝试三方面对以往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研究方法的“中国范式”作了理论总结。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认识、激活与创新——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刍议》提出以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哲学、知识与操作三层次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国音乐学院傅利民教授《由曲牌研究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论述了曲牌研究的内容、方法、重点与反思,呼吁学界应重视曲牌研究在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系构建中的实践意义。广州大学陈雅先教授《古琴语境中的民族乐理文化阐释》一文运用民族乐理描述琴学文化中的古琴音乐情境。

二、重返历史文献

回归历史语境,重返历史文献,重新挖掘历史文献在研究内容、研究术语和研究思维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是建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以《历史语境下的中国传统乐学与乐本体学》为题,从历史反思着手,认为应回归历史语境探究中国传统乐学与乐本体学。传统乐学涵盖乐本体之学,有学科门类的整体意义,学界应该从传统音乐文化的逻辑起点进行有效梳理,把握中国乐文化坐标,辨析内涵与边界,从整体意义上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温州大学王小盾教授《从〈汉书·艺文志〉看汉儒的音乐话语体系》立足历史音乐文献,挖掘汉代儒家思想中关于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系“乐、音、声”三分体系的特点与价值。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教授《承继、接续、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文献基础——〈中华大典·艺术典·音乐艺术分典〉编纂要旨》从文献编纂实践入手,论述了《中华大典》是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文献基础。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玫研究员《再次解译姜白石自度曲的史学意义》从史学的角度阐述了解译姜白石自度曲的意义。武汉音乐学院孙晓辉教授《论目录学体系中的器乐立目——兼论南宋莆田二郑的音乐分类观及其影响》论述了南宋莆田二郑的音乐分类观念影响了后世雅乐俗乐之划分与目录学体系建构。哈尔滨音乐学院李岩教授《曾志忞歌剧论》论述了曾志忞《歌剧改良百话》的思想精要,及其对20世纪中国戏曲改革的重大影响,尤其是中西混合乐队改革的思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苏侨博士的发言《20世纪中叶“民间琴家进高校”调查研究》从“民间琴家进高校”这一现象入手,反思与启示现今的古琴教学传承。

音乐形态学研究往往与历史研究相交叉,包括宫调理论、结构理论、旋律形态、旋律音调等内容。近年来,音乐形态学研究似乎出现了困境,但仍有一批学者融合历史,从拓展方法论的角度去建构音乐形态的理论体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宏锋研究员《〈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录元杂剧曲牌【村里迓鼓】旋律形态研究》从曲牌【村里迓鼓】音乐入手,寻求新的曲牌音乐分析方法。华南师范大学蒲亨建教授《商音中心理论的解释空间——一个音乐形态学范畴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之关系解说》指出商音中心理论,既是一个有关中国音乐特殊构成的基础理论学说,也是一个可以延伸到中国音乐实践领域的应用理论学说。浙江音乐学院孟凡玉教授《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君子音程”》一文通过羽-宫、角-徵这两个小三度音程在中国古代礼乐重器编钟与当代传统音乐运用的突出地位,认为这两个音程实际上具有深厚的音乐观念内涵,在中国传统音乐概念中,该音程与君子人格联系紧密,被贴上了“君子”的标签,成为与中国文化的中庸谐和、温文尔雅相互表里的音乐表征。武汉音乐学院谷杰教授《宋元诗乐中的“无射清商调”探源》文中讨论了宋元诗经乐谱中代表诗乐的两类不同题材与来源,提出汉魏以来清商三调中的清调亦可能与“无射清商”弦法有一定的联系。河南大学陈文革教授《集腋成裘、寻端见绪,推进戏曲唱腔研究的理论建构——再评〈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一文围绕传统戏曲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结合和转向,结合作者在研究豫剧唱腔结构所进行的理论实践,重点讨论相关著作对当代戏曲唱腔研究的具体运用,并提出共时和历时两个研究模式。上海音乐学院余亚飞博士《管窥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中的旋律音调》一文从旋律音调入手讨论其研究方法,提出民族音乐基因库的建立与应用构想和旋律音调与“人性”的互动观照等方面的展望。

三、活用西方理论

在建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过程中,借鉴并活用西方音乐理论仍是有效一种选择。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研究员《中国民族音乐话语体系建构与身份认同——以西南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为例》结合田野调查与研究实践经验,从六个方面探讨认同理论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话语体系建构中的实践与应用:一是从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互补建构少数民族音乐话语体系;二是提出文化身份认同阶序之网与跨界族群地域性、区域性与整体性的分层文化圈理论;三是西南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的原生性分布及研究策略;四是国家、民族建构及其身份认同阶序网络;五是传统音乐在少数民族区域文化建构中的应用与拓展;六是提出的几项研究设想回应“国族庆典仪式音乐与旅游音乐是‘伪民俗’还是文化变异之果”之疑惑,认为若能够通过研究实践的检验,当可成为当下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领域的创新性学术成果。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教授的发言《中亚东干语词中的“音”与“话”》论述了中亚东干语词中“音”与“话”的特点和关联。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族性及其在音乐中的体现》运用人类学理论阐述了音乐形态与族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浙江音乐学院田耀农教授《从中西音乐的比较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运用比较学,认为中西音乐有着共同的物理基础,但对音乐认识有着较大的差异,由此有必要以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建构来借鉴、反思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现代话语体系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序研究员的发言《音乐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逻辑起点及发展方向之异同》从建构中国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比较了音乐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的逻辑起点及发展方向,他认为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的任务是探索并揭示其中某一民族音乐文化的成就及特点总结“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成就和共性特点,并深入比较周边民族乃至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客观地得出该民族音乐具有何种特点特色。李敬民与李鲲《湘西苗族“椎牛”神辞考》透过湘西苗族“椎牛”神辞的考析,挖掘以往被其他学科研究忽视的神辞价值与意义。西安音乐学院夏滟洲教授《城市与音乐:以中古为考察对象》从史学入手,研究中古时期的城市音乐生活。

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地域音乐是构建中国音乐传播理论话语体系的必经之路。陕西师范大学张君仁教授《民间音乐的城市化道路——以花儿音乐为例》探讨了原生于乡村山野的“花儿”冲破传统禁忌,在逐步城市化过程中的运作条件、状态样貌以及其在新的生存环境下所展现的功能特性等。中国传媒大学赵志安教授《论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播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讨论中国传统音乐“现代”传播模式。南京艺术学院施咏教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海外传播》阐述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海外传播的成功经验。福建师范大学曾宪林副研究员《当代泉州南音的海外传播及其文化扩散》论述了当代泉州南音的海外传播的社会历史基础、传播特征与新媒体传播下的文化扩散。

结语

本届研讨会延续了建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初心,从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均取得了进一步的拓展,更加明确建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紧迫性,更加注重研究理念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尤其是呼吁历史意识与重返历史文献,为建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提出了更为实切有效的策略。

猜你喜欢

话语教授建构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刘排教授简介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