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乐坛回望、前瞻四现象
2019-12-16周凡夫
■周凡夫
周凡夫 香港乐评人
回顾过去2018年的香港古典乐坛,有四点鲜明现象已形成直接影响今年的趋势:从节庆包装音乐比赛活动质与量的提升;乐团乐人走向世界,新一代继续在国际性比赛中获奖;外访交流演出活跃,特别是和内地交流活动的增强;音乐创作活动的多元化发展等现象,全都让人看到2019年的香港乐坛将会有无限憧憬。
一、节庆包装音乐比赛持续
整体而言,2018年的香港乐坛姿采仍然缤纷,特别是音乐活动的质和量都在提升。香港中西音乐两大旗舰乐团都展现出旗舰的本色,香港管弦乐团在音乐总监梵志登领导下,完成了连续四年的瓦格纳全套乐剧《指环》的制作和录音,9月进入第45个乐季,更于38套乐季音乐会中首演作品超过二十首,并邀来多位国际乐坛巨星合作,展现出了乐团的水平地位与自信。香港中乐团则在终身指挥阎惠昌的带领下,继续以多元化节目和频密的外访巡演来继续巩固业界的龙头地位。
姿采缤纷的音乐活动中,贯穿全年节庆式、系列式音乐活动是2018年香港乐坛活动中至为瞩目的板块。首次举办的便有香港中乐团的首届国际青年中乐节、世界青少年合唱艺术家协会的“2018一带一路世界合唱节”以及“飞跃国际香港”主办的第九届香港国际室内乐音乐节、法国文化协会的“法国五月”“Pro Arte”的仲夏音乐节、肖邦社的“美乐聚2018”、垂谊乐社的“乐·谊国际音乐节”和香港国际鼓乐节等“节庆式”活动,为香港带来不少世界各地的乐人乐团。如再加上一年一度的香港艺术节、康乐及文化事务署(LCSD)邀请的国际重量级名团名师组成的“音乐盛会”系刊、“爵士·乐”系列、新视野艺术节、“光华”主办的“台湾月”……国际级名家更是络绎于香港之途。此外,香港小交响乐团,香港城市室乐团,甚至泛亚交响乐团、香港圣乐团、中大合唱团等民间团体都邀来不少国际级乐人合作,为2018年香港乐坛的缤纷板块增添姿彩。
2018年在香港举行的跨地域性音乐比赛除了由李仁杰担任主席的香港国际音乐家协会继续主办多项国际性比赛活动外,香港小交响乐团和非凡美乐更先后成功举办了两项高规格和影响深远的国际性比赛:第一届香港国际指挥大赛和香港国际歌剧声乐比赛2018显示了香港在国际乐坛上的影响力。
二、走向世界展示音乐实力
在大量到访香港名团名家带来的刺激下,这些年间香港本地的音乐水平不仅被激发,香港的乐团乐人走向世界,外访交流演出,新一代乐手在国际间获奖扬名的成绩在过去一年亦显得很突出。
在2018年众多比赛获奖的消息中,香港口琴界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亚太口琴节赢得9冠、8亚、13季合共30个奖项,几乎是同期举行的第六届首尔国际口琴节亦赢得包括最高荣誉的首尔市长奖和6冠、6亚、3季合共16个奖项的破纪录佳绩。此外,还有12岁的小提琴手舒宁佳、黄沛盈,11岁的钢琴手徐颖彤以及青年钢琴手沈靖轁和黄家正,圣士提反书院附属小学合唱团和学校乐团、圣保罗男中中学童声合唱团都在不同的国际性音乐比赛中赢得佳绩,堪称2018年香港乐坛的喜事。
在音乐比赛获奖以外,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成为获选为国际表演艺术协会董事局主席的首位香港人,“飞跃演奏”创办人及行政总监费诗乐被《音乐美国》杂志选入“古典音乐年度专业三十人”的名单中;麦家乐成为首位获颁“奥地利音乐剧院奖”的华人,以表扬他在奥地利及大中华区所作的音乐贡献。这些都突显出香港乐坛幕后工作者获得国际同业的认同。
此外,吴怀世成为首名港人担任首尔爱乐乐团副指挥,于2019年1月上任;陈以琳获委聘成为安特卫普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女高音邝励龄成为首位港人获选进入罗马歌剧院青年艺术家计划,在2018—2019乐季参与歌剧院的多部歌剧制作;女高音刘卓昕推出签约环球唱片(香港)旗下艺人后首张个人专辑《My Voice&I》;青年钢琴家王致仁演奏李斯特的歌剧改编曲的个人大碟赢得李斯特·费伦茨国际唱片大奖。凡此种种讯息,都是2018年香港的荣誉,为香港争光的喜讯,还见出香港年青一代乐人走向世界的骄人实力。
三、交流演出活跃,与内地联系愈发增强
2018年外访的音乐团体包括专业和业余两类,个人如男高音莫华伦、钢琴家杨习礼、口琴家何卓彦和作曲家陈永华等。这些外访演出大多带有很强的文化交流作用。其中香港小交响乐团再度获邀到访韩国统营国际音乐节,与十个乐团组成音乐节乐队,更突显音乐交流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已建立年度外访巡演传统的香港儿童合唱团,除于暑假前往芬兰、爱沙尼亚和厦门访问交流演出,5月份还参加了第二届“同心耀中华—深港澳青年文化交流艺术季”闭幕式演出。
中乐的交流演出尤其活跃。香港中乐团在阎惠昌带领下再访新加坡,并首次到访云南,在昆明(12月28日)和弥勒(12月30日)举行新年音乐会,9月间走进清华、北大和浙江大学等中国内地高校。
此外,新组建的香港天籁敦煌乐团在敦煌登台,9月中随同刘江华局长出访哈萨克斯坦斯坦在阿拉木图演出,“音事处”的香港青年中乐团“狮城之旅”新加坡外访交流演出,都见出新一代中乐人才的成长。而“无极乐团”到访深圳演出罗永晖的《人淡如菊》则呈现了香港中乐的现代多元面貌。笛子演奏家杨伟杰与演奏弹拨乐的沙泾珊,除出访两岸众多城市还到访了马尼拉、新加坡等地,是过去一年来外访活动至为频密的香港中乐(甚至包括西乐在内)演奏家。
至于梁建枫与香港拔萃女书院交响乐团出访武汉,与当地的青年乐团同台演出,除交流意义外,这项首个经由香港高铁外访的乐团活动,更预示了高铁交通会带动香港到内地的音乐交流。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带动文化交流活动的效应于2018年12月变得明显化。首先是包括杨伟杰、沙泾珊在内的12位粤港澳青年中乐演奏家,携手展开在大湾区六个城市的“粤乐集结号——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民乐家广东音乐专场”巡回演出,12月9日至12日先后在惠州、珠海、中山和东莞演出了四场,3月22日及23日又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小剧场和广州郭兰英剧院演出两场。此外,星海音乐学院、广东民族乐团联同香港演艺学院举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杨伟杰亦参加了12月26日的闭幕式音乐会演出。
其次,香港圣乐团和香港新青年合唱团分别在音乐总监陈永华、郑智山带领下,参加12月28日在珠海大剧院歌剧厅举行的“港珠澳合唱音乐会”。这是首场结合港珠澳三地老少中青音乐人的跨年代演出,音乐会重头节目是由陈永华指挥演出他的第八交响曲《苍茫大地》的新版本。由香港圣乐团联同香港弦乐团、黄健羭(键盘)、杨伟杰(竹笛、箫)及吴景铨(小号)携手登场,是一个没有管风琴的新版本。最后压轴由陈永华指挥三地合唱歌手,在香港弦乐团伴奏下以百人阵容演出《龙的传人》。
踏入2019年,香港管弦乐团于1月11日由客席指挥戴维·史顿(David Stern)执棒在荃湾大会堂举行“发现浪漫古典”音乐会后,原班阵容于1月13日首次出访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演出同一套节目,核心曲目是莫扎特的《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担任独奏的是“港乐”四位首席乐师,包括韦尔逊(Michael Wilson,双簧管)、史安祖(Andrew Simon,单簧管)、莫班文(Benjamin Moermond,巴松管)和江蔺(法国号)。其他曲目还有莫扎特的歌剧《唐·乔瓦尼》序曲、罗特(Hans Rott,1858—1884)的《E大调交响曲》,这是一套全奥地利作曲家的音乐会。
四、创作形式风格多样多元
这些外访演出交流活动节目中,不少安排有香港作曲家的作品。事实上,一个城市更重要的音乐实力,仍要看在音乐创作上的能量。回顾2018年,与音乐创作有关的活动每个月都层出不绝,堪称是在音乐创作上的丰收之年,在此只能按月择要简述如下:
1月,两部室内歌剧世界首演:由陈庆恩作曲、意珩编剧,改编自徐吁同名小说的《鬼恋》;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委约创作以外佣为题的《米拉》(Mila),创作团队和演员阵容汇聚香港、菲律宾和美国艺术家,现居香港的美籍作曲家伊莱·马歇尔(Eli Marshall)作曲,尼尔·戈伦(Neal Goren)指挥,庄梅岩编剧、陈曙曦执导;在“爵士·乐”系列音乐会中,世界首演了张骏豪及卓可荣跨国界与乐风的《载行》;而“敲击襄”继2017年“敲击襄动”后推出“敲击襄城”,延续敲击乐、舞蹈和文学三大元素的糅合,继后“击襄三部曲”邀到新加坡、韩国和旧金山的音乐节演出,特别演奏本地作曲家林丰、叶浩堃和邓慧中的委约创作。同时,在德韵琴社主办的“琴韵心传”系列音乐会,还世界首演了谢俊仁作曲的琴箫歌作品《醉清平调》;1月底,何文川指挥竹韵小集举行“中乐作品展”音乐会,演奏了8位香港作曲家的中乐曲。
2月,在第46届香港艺术节130场演出中,包括15个世界首演和13个亚洲首演作品。
3月,香港乐韵雅集在香港大会堂剧院主办香港作曲家作品音乐会,而香港创作人协会则主办了“宋词粤语黄志华作品展演唱会”。3月至6月期间,2018年小区文化大使竹韵小集在九龙新界各区举办12场“香港音乐地图”音乐会,演出了以香港不同地区特色为题材的作品。
4月,致力委约本地作曲家创作、发展、培训、录制和巡演“敲击襄”获“艺发局”一年资助,并成为首个进驻艺术空间的音乐团体;香港科大在4—5月间举办的“创意间的亲昵”中举办了两场世界首演音乐会,包括首演了香港作曲家徐美玲的第二弦乐四重奏;香港作曲家联会4月6日在香港电台主办“创艺汇新声”音乐会,14位香港青年音乐家演出了9位本地青年作曲家的作品;“无极乐团”主办的系列性活动“意境音乐剧场”,4月演出罗永晖作曲的《空尘》,10月再演出同样由罗永晖作曲的《人淡如菊》。
5月,香港圣乐团在客席指挥克里斯蒂安·亚历山大(Kristian Alexander)指挥下首演了陈永华的《竖琴及乐队·凤舞》;香港女青中乐团举办“中乐X敲击”音乐会,世界首演伍敬彬敲击与乐队《万佛朝宗异次元对战》,香港首演黄学扬的《欢庆序曲》和陈思昂的《生生不息》;至于由一铺清唱艺术顾问伍宇烈、赵伯承及艺术总监伍卓贤,联同填词人岑伟宗打造的无伴奏说唱剧场《维多利雅讲》,亦在香港大会堂剧院开幕期间首演,透过旋律与文字建构香港的前世今生。
6月,香港音专68周年音乐会,世界首演梁永恒的器乐合奏《和平女神》(Goddess of Peace)和马宝月的扬琴独奏曲《虞美人》;城市当代舞蹈团与一铺清唱将两年前以音乐、形体、视觉艺术等元素结合的无伴奏合唱剧场,伍卓贤作曲的《香夭》,改以现代舞蹈与人声结合在葵青剧院演出;香港作曲家联会在香港电台第四台协办下主办“音乐新文化2018”,9位新晋作曲家为木管五重奏谱写新作,最后评出三甲获奖者:吴艺敏、黄德基和翁声雅。
7月,除有郑智山指挥香港新青年合唱团举行“唱新歌”音乐会,香港小交响乐团亦与驻团艺术家高世章合作,带来“高世章的神奇电影画布”音乐会,为香港电影作曲家的配乐注入二次生命;而由香港小交响乐团伴奏,高世章作曲、岑伟宗填词的粤语音乐剧《一屋宝贝》双CD,亦同期由迪卡(DECCA)唱片公司发行,将香港首部以交响乐队伴奏的粤语音乐剧打入国际市场。
8月,钱国伟于“经典鼓乐荟萃”音乐会中带领五代鼓乐子弟学员世界首演自己作曲的《鼓乐缘》。
9月,香港作曲家联会首办“香港当代音乐节——乐在香港”,请来香港儿童合唱团、Veloz口琴四重奏、香港城市室乐团和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另设四场研讨会;在香港儿童合唱团“友共情”音乐会系列中举行的“香儿与何崇志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世界首演何崇志为“香儿”五十周年创作的主题曲《我要学唱歌》(I Just Want to Sing)。2018年首个由学生主演而夺得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制作,音乐剧《奋青乐与怒》(高世章作曲)载誉重演作了修订的版本;在哈萨克斯坦出生的香港青年作曲家徐美玲的作品在阿拉木图演出。
10月,众多新曲世界首演:香港中乐团的“香港鼓乐节”为传承舞狮艺术,除于“香港活力鼓令24式擂台赛”新增“狮鼓”组别,更委约梅广钊创作狮鼓比赛曲,及狮鼓与中乐队新作《狮鼓乐飞扬》,于“港鼓飙声”音乐会中世界首演;范焘指挥泛亚交响乐团首演叶惠康的小提琴协奏曲《英雄传奇》(凌显佑独奏);香港青年音乐协会45周年志庆音乐会,黄安源与黄晨达世界首演中胡、二胡联奏黄学扬的《故乡的歌》;还有敲击乐音乐会“承传”世界首演香港作曲家赵承谦的《记忆裂痕》和张均量的《缘》。
11月,普利策音乐奖首位华人女性得主杜韵的《天使之骨》在新视野艺术节演出,制作糅合了歌剧、流行音乐、室内乐、电子摇滚和卡巴莱歌舞;至于香港电台第四台新组成的香港电台室乐演奏家举行成立音乐会,除演奏古典作品,也委约和演出本地创作。
12月,春天实验剧团世界首演粤剧VS流行曲的音乐剧《当E臣遇上帝女花》;杨嘉辉充满创意的电台广播作品《那里会是个天堂》,邀请艺术家在流动直播车,于闹市随现场音乐游走,讨论不同议题,并在网上和港台第四台播放。
这些与创作有关的活动呈现出形式多样,世界首演的香港作品同样多式多样,风格、形式各自不同,凸显香港城市一直以来的文化多元特色。其中的歌剧、音乐剧和结合戏剧的音乐剧场演出与创作显得特别活跃,这与踏入新世纪以来跨界、跨媒体制作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大有关系。
五、前瞻北拓市场走向世界
随着港珠澳大桥和香港高铁的开通,大湾区、一带一路的政策带动,加上中国内地新落成的演出场馆不断随着经济发展增多,2019年的香港乐坛发展与中国内地越趋紧密是必然之事;另一方面,2018年香港艺术发展局首次组织香港音乐工作者代表团到荷兰参与音乐博览会,让香港音乐家与国际同业交流及开拓海外合作机会,此一“主动出击”的策略增强了香港乐团乐人既放眼世界更北拓市场的趋势。
2019年新春期间,香港爱乐民乐团则已应邀远赴加拿大,与分别来自澳洲墨尔本的肇风中乐团、新加坡的吉丰华乐团、马来西亚的大乐乐实验乐团及加拿大当地的中乐团携手登台,2月10日在温哥华小女皇剧院举行“四海乐聚庆新春”音乐会,由加拿大庇诗中乐团主办;继后上述四个乐团移师爱民顿,参加“第三届爱民顿中乐节”,与爱城民乐团于2月15日至18日期间演出三场“乐聚加拿大”音乐会。
2019年6月陈永华的新作品第九交响曲《仁爱大同》(Universal Harmony),歌词采用明代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结合香港陈钧润新创的歌词,在加拿大多伦多由当地的交响乐团(Kindred Spirits Orchestra)与香港圣乐团携手作世界首演,更预示了这种在海外首演后才会带回到香港来的现象,亦当会日渐增多。
六、李明、潘光沛齐留名史页
作为回顾2018年香港乐坛纪录一定要附记下来的是两位乐友的辞世。先走的是于11月20日离世的李明(生于1935年),在今年1月13日举行海葬及追思会:继后是12月24日离世的潘光沛(生于1959年),1月19日在香港举行了葬礼。
李明在香港半个世纪以来,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及学术研究工作,是海燕艺术学院创办人,香港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亦是创办人之一,发表大量音乐学术文章及著作,作为香港吟诵学会会长、中华吟诵学会专家委员,他在吟诵与音乐的推动上贡献良多。潘光沛的专业是律师,但却是香港音乐剧的先行者,由他成立的“音乐剧团”于1986年12月30日开演至1987年1月8日,在香港艺穗会剧场演出了九场的《黄金屋》,几乎是由潘光沛自己一手包办搞起来的原创音乐剧,题材、音乐、语言都有香港本地色彩的真正“香港化”原创音乐剧的开始,与他继后推出的《风中细路》都是香港音乐剧发展重大突破的里程碑式制作。
李明与潘光沛这两位必然会加载香港音乐史册中人物的逝世,并未有在香港社会上引起注意,可说是预期之事,毕竟香港乐坛后面的大量默默耕耘者,一向都被社会忽视,2018年香港乐坛的四大现象的形成,既非一朝一夕之事,那更是无数默默耕耘者在香港长期播种深耕才能结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