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雕塑的问题与思考
2019-12-16陶继锋乐山师范学院
□陶继锋 乐山师范学院
中国雕塑艺术在当代发展过程出现的很多问题多与西方现代雕塑存在一定联系。由于倾向于学习西方雕塑,使得中国当代雕塑一度出现夹缝求生的现象,一些人认为,若不向西方的现代雕塑学习就不能充分体现现代感,而如果学习西方雕塑又面临与雕塑艺术思想冲突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应向外界学习但不能全面趋于西化,而是要将雕塑现代化作为基本出发点。
一、当代雕塑的非雕塑化问题
中国当代雕塑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非雕塑化问题,也就是雕塑艺术出现解构的趋势。雕塑以及雕塑家的种种疑问和问题使雕塑发展的根基出现动摇。
雕塑解构是目前世界雕塑艺术发展的全面体现。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中国雕塑的传统一度在西方雕塑进入中国后出现了中断现象,而在21世纪中,我国雕塑没有形成能够影响世界雕塑发展的思维以及艺术形式;甚至百年来我国的雕塑艺术一直在跟随西方雕塑发展的步伐,使得世界雕塑的解构潮流也对中国雕塑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国雕塑一直在追求改变。在此前很长的时间内,中国的雕塑艺术与国际雕塑艺术的交流、沟通非常少,长期受到法国古典及苏联雕塑艺术创作模式的严重影响。随着改革开放,雕塑艺术走上创新的道路,而西方雕塑艺术则成为主要的创新参照。很多激进的雕塑家甚至跨过一直以来坚守的审美边界,将西方的集合雕塑、金属焊接雕塑、废品雕塑融入自己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雕塑界又兴起了装置艺术风,这一风潮也逐渐成为现在雕塑界的前卫潮流。
由此可见,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变革主要分为温和的、坚守底线的、遵循基本发展规范的变革以及激进的、解构的、背离基本原则的变革。而恰恰是这种个人性的思想转变能够为我们思考雕塑问题给予一定启示。
二、雕塑艺术的个性和私密性
很多当代雕塑家一直对纪念碑式的雕塑艺术产生急剧迷恋,而一些独立思想较强的雕塑家则摒弃了这种纪念碑尺度,重新思考雕塑艺术,雕塑艺术创作不再一味迎合公众的趣味;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强烈的自我属性,淡化了雕塑艺术的主题,而雕塑艺术的创作冲动也主要来自雕塑家自己的内心声音,一个非常偶然的机缘就可能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雕塑艺术的创作也从个人的情绪以及自身的体验出发,这使雕塑作品具备了强烈的私密性。
由雕塑艺术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上述雕塑艺术的变化与雕塑从户外逐渐走进沙龙和展厅有很大联系,由此雕塑艺术脱离了环境,成为一种架上雕塑。随着雕塑艺术文化功能的不断扩展,雕塑艺术脱离了传统的宗教、公众、环境等束缚,成为一种表达个人情感的艺术形式,这也为当代雕塑变革奠定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纪念碑式的雕塑思维沦陷实际上是雕塑艺术自身向前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当代雕塑艺术作品中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个性以及私密性,传统雕塑作品更多体现出外部需求与内心需求的一种平衡。过去雕塑家常常以“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与此同时,又为这种状况而得意。当代雕塑家则摒弃了这种畸形的快感,选择追求感觉的直达。
但是,传统雕塑内容以及形式上体现出的纪念性、单纯性,本质上是对外在要求的具体体现。从另一角度看,在传统雕塑艺术理念中,雕塑艺术要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体现情感的概括,但并不适用于雕塑家内在细腻情感的表达。而当代雕塑家却非常迫切地想通过雕塑作品来表达内心的冲动,这导致传统的雕塑形式与当代雕塑家的情感欲望产生剧烈的冲突。由此引发了雕塑的解构。鉴于此,当代雕塑家必须要与架上雕塑家进行区分,必须要将其作为不同专业进行差异化训练,建立不同的知识解构。
总而言之,随着架上雕塑不断变革,架上雕塑已经完全捕捉不到传统雕塑的形式,也没有任何一条传统雕塑定义适用于架上雕塑的变革,能否将架上雕塑称为雕塑艺术也是雕塑艺术面临的新问题。因此,传统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分离成为必然。对当代雕塑问题的思考应消除东西方雕塑的界限,不再困惑于写实或抽象,而是将艺术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的需求,是我们面对的人生,由此才能创作出更具灵魂的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