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家》中肖邦的钢琴曲艺术
2019-12-16林甄琪湖北工程学院音乐系
□林甄琪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系
一、钢琴音乐对影片起到的美学意义
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在现代社会下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同艺术之间的联合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本文针对电影《钢琴家》中肖邦的钢琴曲艺术进行分析。首先简单介绍电影,然后对影片中运用的钢琴曲进行浅析,以期为音乐电影以及钢琴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电影《钢琴家》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巨大反响,获得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渲染感情、连贯剧情的重要作用,借助音乐深入刻画人物的形象、心理变化,可以说肖邦的钢琴曲成为这部影片的最大亮点。因此,针对肖邦钢琴曲在电影中的艺术特性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电影内涵。
电影《钢琴家》中应用的肖邦的C小调夜曲以及G小调叙事曲,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不同的美学,这种表现对于《钢琴家》这部电影而言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肖邦钢琴音乐的首要美学意义是推动电影情节,在影片的开始利用C小调夜曲展现了主人公平静的生活状态。随着电影的发展,C小调夜曲逐渐推展开来,故事情节深入发展,G小调叙事曲出现,即使在主人公饥寒交迫的情况下,G小调叙事曲也没有停止,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抗争精神。在电影情节发生转折后,E大调波兰舞曲的出现,将电影情节再次向前推动,预示着剧情的发展。除此之外,肖邦钢琴曲的应用也对电影氛围起到了良好的烘托效果。例如,在主人公逃到废弃医院、被德军抓住、华沙解放时,都采用了不同的钢琴音乐,展现了主人公不同的心情,这些钢琴曲与主人公融为一体,向观众传递着电影中的情感。
二、影片中钢琴音乐的艺术特性分析
(一)升C小调夜曲
升C小调夜曲在电影的一开始作为背景音乐出现,充分表现了肖邦的风格,华美细腻、沉静深情。随着钢琴曲的推展,情感状态也发生着变化,从最开始的庄重肃穆到中间的温和平静,随后则变得刚毅豪迈,成为一首壮丽的进行曲,最终钢琴曲达到高潮,半音阶的展开,让钢琴曲成为振奋人心的声音。音乐重新回到第一部分,但是主人公的形象已发生改变,演奏速度也发生了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节奏音乐,给作品带来了一种戏剧性。和音乐一起出现的是黑白电影场景,此时的华沙还处于安逸中,但是钢琴曲中却夹杂着一些暗示,随着影片色彩的变化,主人公出现,音乐和演奏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停止,直到整个房间都被炸毁,演奏才得以停止。通过音乐变化和电影场景变化的对比,营造出了一种冲突,不仅是音乐和战争的冲突,更是侵略和反抗之间的冲突。同时,钢琴曲在最后重回第一部分,也象征着苦难并没有停止,而是刚刚开始。
(二)降E大调波罗乃兹圆舞曲
降E大调波罗乃兹圆舞曲是肖邦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豪放热情,充满了斗志。在影片中,这首钢琴曲对主人公而言具有别样的意义,在电影中德国军队刚刚进入华沙,此时,主人公正在饭店谋生,演奏了一手相对轻快的乐曲。整个影片中只有三处应用了相对轻快、积极的钢琴曲,这是第一次,但是此时主人公本身的情绪是厌烦的。而后,降E大调波罗乃兹圆舞曲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但实际上主人公并没有真实弹奏,而是采用了一种模拟演奏的方式,这是因为此时主人公正在躲避德国人的搜查,在这种环境下,通过这首钢琴曲展现出主人公对祖国、民族的信心,以及对自己活下去的坚定,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此外,还有一处轻快的钢琴曲,是主人公在逃亡过程中,听见了贝多芬的《欢乐颂》,这里则通过音乐作品表达讽刺。
(三)G小调叙事曲
G小调叙事曲出现在主人公被德军抓住后,德国军官让他弹钢琴,此时G小调叙事曲出现,这首钢琴曲是肖邦受到了爱国诗人密茨凯维奇诗歌的启发而创作的,讲述了一位老人为光复祖国而壮烈牺牲的故事,这首乐曲本身和影片带有相同的精神含义。随着曲子的出现,主人公情绪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演奏过程中,影片没有描写战争的残酷和宏大,而是在刻画一个悲剧的英雄形象。利用音乐的爆发将这一英雄本身的动力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接近尾声时,也是全叙事曲的高潮,表达了影片的核心思想——反抗侵略、反抗压迫、蔑视恐惧、直面死亡。在影片中,主人公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此后,这位德国军官一直在偷偷帮助主人公,直到华沙解放。G小调叙事曲是整部影片核心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用这首乐曲表达一个民族的坚强不屈。
综上所述,电影《钢琴家》讲述了一位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影片中没有战争场面,而是由肖邦的钢琴曲作为支撑,借助钢琴音乐将每个场景融合在一起,通过音乐唤醒人性,化解种族矛盾和隔阂。通过本文分析,希望能使相关研究者对影片和钢琴曲之间的联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作品形成更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