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探究
2019-12-16玉林师范学院
□蒋 妮 玉林师范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一个对专业技术知识和实用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要能够将有关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工作和社会实践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否快速适应岗位需要,一则要看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学设计能否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学内容能否和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二则要看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与市场脱节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取决于岗位设定。服装行业,一般包括设计师、工艺师和样板师等。然而,高校服装和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部分都是基于设计类的相关要求,这与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违背,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服装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与市场相脱节。
(二)重知识理论,轻应用实践
目前,高等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基础理论课占比大,专业及实践课程少,教学内容重复,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课程之间衔接不密切,教学中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
二、高校培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新模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
服装与服饰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最为根本的目的是满足服装产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对以往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设计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现在专业课中同服装产业需求联系不大的课程应该要摒弃,重组课程内容中的重叠部分,对重复部分要删除。除此之外,要时刻关注服装行业的新鲜资讯和动态,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注重各个课程开展的先后顺序,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转变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应用型课程的建设,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建设应用型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除此之外,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比较典型的工作项目进行技术学习与研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研究、学习。比如,在进行模特出样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讨论,实现引领式教学。
(三)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建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高校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的工作环境有效结合、高校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可以采用项目设计、企业实习、应用模拟等多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对服装品牌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岗位的职责和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及掌握。在保证学生基础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情境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学习,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既有理论教学素质又有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与课堂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将课程设计、实验操作、实训经验等进行有效融合的教学技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教师的聘用上,高等院校应多渠道招聘优质教师,如可以从服装行业技术部门中挖掘具备丰富经验的高学历人才。此外,高校应与服装企业加强合作,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中调研学习,参与各种技能培训,从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各地方高校应结合本校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活动,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营造教学情境,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应用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胜任工作,为服装产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