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饮食文明在现代日语中的文化表达研究*
2019-12-16潘娜
潘娜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相邻的地理格局,导致中日两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双方文化不断渗透不断融合,通过对两者文化之间进行分析比较,能够发现多种相似性的内容。中国饮食文化主要时在日本遣唐使后对其产生影响的。中国的各种饮食器具、烹饪手法和饮食材料等内容也开始传入日本。在日本相关的饮食词汇中还可以看到唐宋的饮食遗风。
一、 现代日语表达中研究唐宋饮食文明的重要意义
中日两国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经济的往来发展是其主要内在动因,同时临近方便的地理位置特征还是两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在动因。日本饮食文化中蕴藏着数千年积累下的文化底蕴,相关饮食器具、饮品以及食材等内容都是记录悠久历史信息的活化石,而将其表达出来的现代日语则是这种化石的标签,为此需要我们从历史文化层面入手,深入分析这种独特的语言材料,加深对于两国文化的了解,从而能够彻底打破两国进行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阻碍,促进两国实现友好往来[1]。
在日本遣唐使后,中国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便对日本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但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连续性的体系,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唐宋饮食之风,而其被传播到日本,并融入到日本的饮食中后流传至今。通过对现代日语中的部分饮食词汇便可以发现留有唐宋饮食的痕迹,为此通过对现代日语中的唐宋饮食文化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从而有效还原唐宋饮食历史。
二、 现代日语的字型及文化特征
(一)现代日语的字型特征。当汉字传入到日本之后,日本人开始借助于汉字来记录日本语言,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汉语中的有些概念并没有出现在日语之中,更无法找到相应汉字来表达日语概念。古代日本人十分崇敬汉字,在他们眼中,汉字具备一种独特魅力,属于真正的文字,而且在古代日本上层社会之中,以认识汉字为荣。在后续研究过程中,他们以日语表达需求为基准,借助于汉字进行造字操作,最终演变成日本民族的特色文字,即国字。在日本国字应用过程中,主要以鱼类、虫类等表达为主,该种字形最初只是存在于小的群体之中,后来才得到相应的普及和扩展。整体来看,日本的国字主要是汉字部件的堆积,属于汉字体文字,严格意义角度来说,隶属于汉字范畴。站在实际汉字传播角度来说,有效的划分操作可以被不同国家的语言所吸纳和接受。例如,在直接取义部件和辅助取义部件组成上,主要是将两个汉字或者是两个汉字部首联合到一起,构成一个完善的汉字部件,这也是对整个字含义的有效代表过程。另外,如果是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成语连读时,能够表达一种明义或者是暗义,这种情况在汉语中被称为会意字。
(二)现代日语的文化特征。每一个字在确定意义上均属于一种神话,而且单个汉字文化蕴涵丰富的功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子”的解释上,具备极强的女性崇拜色彩,在日本女性名字之中,经常会出现“某某子”结尾,该种起名始盛行于皇室和贵族,属于典型的贵族女性象征,如女天皇兴子等等。随着日本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扩展到大众群体之中,很多民间家庭也开始纷纷效仿。站在字系文化角度来说,单字之中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信息,这一点在一组汉字之中也会得到展示。但与实际文化现象不同的是,相关文化对象对应汉字的某一个系统。换句话说,汉字具备特定的文字体系,文化特征极为明显。例如,日本的土地资源十分珍贵,日本人更加注重空间的有效应用,能够将空间美感呈现出来,形成相应的空间文化。例如,日本人口中的“門”,主要是建设在建筑边界线上,代表着与外界的相互隔离,同时也被称之为总“出入口”,该种门一般不会上锁。在我国建筑之中,往往会设计好几座门,日本庭院则只设置一个门。又如,“間”字属于会意字范畴,代表可以从门中看到阳光,而在日语之中,“間”属于是玄关地界,不属于屋内也不属于屋外,可以为主人和客人提供一个寒暄的场所。
三、饮食用具文化
通过对唐代前的《隋书倭国传》《魏志倭人传》等相关历史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当时日本人依然保持着用手吃饭的习惯,由此能够看出,日本在开始遣唐使之前,是不会使用筷子的。而日语中的筷子主要是写成 “箸”(はし)。对记载日本饮食资料的史书进行调查发现,古代日本吃饭使用筷子整体较短,末端是前部分尖、末端圆,整个形状和唐风十分相似。部分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日本弥生时代遗迹中的“折箸”,但据说其知识用来进行祭祀的一种道具。当下在学术界范围中,针对筷子在日本普及的说法主要可以分成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筷子跟随佛教文化的传播迅速在日本推广开来,通过朝鲜半岛中的百济融入日本,另外一种说法便是圣德太子开始遣唐使活动后,将筷子文化带回日本。
日本器具中还存在一种十分古老的火锅,称作“鍋”(なべ),该种火锅制作方法是在小砂锅中投放各种食材,随后进行熬煮食用,其实就是唐宋时期比较流行的暖锅。餐饮器具上,日本的主要特点是十分重视事物的装饰技术和刀工,日本现代饮食词汇当中还存在“盛付”(もりつけ)一词,即将食物装在比较精美的器具当中。正式场合下,食客在开始进餐前,都会对盛装事物的器皿外形以及食物外观进行欣赏,是日本饮食的突出特点。日本料理中大都是以木器、陶器和瓷器为主。而中国是陶瓷的原产地,在唐代之后,中国开始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的各种陶瓷技术也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日本通过大量日本僧侣和遣唐使将陶瓷技术文化传到日本,通过长时间的改良发展,便形成了当下的日本陶瓷食器。
四、食文化
中日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能够从语言词汇中看出痕迹。比如辣椒这种食材在日语汉字中是 “唐辛子”(とうがらし),其中明显能够看出体现中华文化的唐字,这也是唐风再现的直接烙印。日本现代语言在表达食材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各种原材料、相关制作方法以及直接输入地名等方式进行表达,比如黄瓜写作 “胡瓜”(きゅうり)、菠菜是“菠薐草”( ほうれんそう),直接使用唐人关于食材的名称。此外还有一些是直接使用了我国宋代关于食材的名称,比如“菘”(すずな)是白菜、“林檎”(りんご)是苹果、“餅”(もち)是年糕。同时还有一些能够反映出制作手法以及原材料的现代菜名中也能够看出唐宋遗风,比如“妃の鶏の醤油湯付け”是贵妃鸡、“喫茶”(きっさ)是吃茶等内容。在现代日语中可以用来表达烹饪技法的词汇包括焼き、包み焼き、蒸し焼き、焙烙焼き、蒸し、煮出し、揚げ、煮ころがし、炒め、湯引き、含め煮、煮込み、水煮、煮ころがし等。通过对相关词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日本烹饪技巧主要以烧、蒸、煮为主,同时这三种烹饪技术也是我国唐代所使用的烹饪方法。遣唐使时期后,日本开始学习吸收中国文化,并使日本文化更加丰富,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从某种层面而言,也是对我国唐宋文化的有效保存[2]。
五、饮文化
饮品方面,能够从文化层面进行研究的主要包括酒和茶两种形式。日本比较流行的酒品是 “清酒”(せいしゅ),该种酒内部的酒精含量相对较低,但是在唐代时期,因为技术方面的限制,中国白酒整体酒精度较低,有清有浊。同时日本人也比较喜欢将“梅干し”放入到酒中进行泡制,这一点也和唐代饮酒记忆十分相似。
唐朝时期的饮茶并不是当下的通过热水进行泡制,而是一种煮茶的方法,随后盛到茶碗中喝,因此当时也叫做吃茶,但这种饮茶的方法却可以经常在日本看到,现代日语中叫做 “喫茶”( きっさ)。宋朝时期部分日本僧侣前往宋朝进行求学,形成了唐朝之后第二个历史上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宋朝中华烹饪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同时还诞生了各种饮食店铺,该时期的商品经济也处于一种高度发展水平。而其中一位叫做栄西的入宋僧侣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把宋朝茶会文化引入日本,同时推出了《喫茶養生記》一书,是日本饮茶祖师。宋代的茶主要包括散茶和片茶两种形式,并没有抹茶的存在,但日本当下的抹茶做法依然是先蒸后干燥,随后将其中的杂乱茎叶去除,投入石臼中彻底捣碎,这种做法与喫茶養生記中的方法十分接近。由此能够看出抹茶文化源于宋朝烹茶工艺。日本茶文化主要是来源于中国,但在发展过程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唐宋风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对日语中所突显出来的饮食文化进行深入分析,不但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于中日交流历史和日本饮食文化的掌握,同时还能打破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限制,方便对日本饮食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分析我国唐宋饮食文化的传播里程,从而能够重新刻画出唐宋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