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学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基本方法*

2019-12-16虞志坚

山西档案 2019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史料历史

虞志坚

(南通大学杂志社 江苏南通 226019)

史料是反映与记录客观历史的材料;史料学是专门研究史料来源、史料价值及史料作用的一门科学;史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整理、考证、鉴别史料,为历史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具体史料和分析史料的科学方法。史料学与历史虚无主义格格不入。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上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历史虚无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最严重困扰,其实是深深隐藏在错误解读史料中的伪史料的扩散。这种困扰之所以严重,是因为伪史料以真史料的外观示人,颇具蛊惑性,人们不能轻易发现和批驳这一做法的荒谬性。史识源自史实,铁的史实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言行的最有力回击。面对沉渣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研究者既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凭借扎实的史料学功底,不断夯实史料这类历史记忆的真实性与严肃性,又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立场上发声,更要掌握对相关史料进行搜集、鉴别、解读与利用的技能,探索科学的批判方法,以便从根本上否定这股错误思潮。

一、遵循唯物史观,客观地分析史料,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主观性使用史料的唯心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宣扬“价值中立”,标榜“超然的客观态度”,在“还原”真实历史的过程中,通过连篇谎话,否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革命有害于社会进步,带来流血及牺牲;人的主观因素及“人性”在历史进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是人的个性、心理、意志等作用的结果;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各种偶然性造成的,而非历史的必然。历史虚无主义主观性地曲解史料,使历史研究的对象脱离具体社会关系与时代发展条件;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进程中的千辛万苦与卓越成就,肯定资本主义道路是普世的“人间正道”。历史虚无主义从主观臆断的角度出发,罔顾客观历史事实,任意挑选、整合片段史料,无视与历史发展有关因素之间的复杂性与关联性,重点突出了历史选择的偶然性,否定了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简言之,历史虚无主义从自己所臆造出来的观点出发,从“抽象的人”出发,主观性地把本应由充分而客观的史料所反映的真实历史变成了一种想象的活动。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各种社会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从来不以历史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消极的反映过程。唯物史观破天荒地使历史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之上,并在科学基础之上建立起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开辟了一条从现实出发对历史开展科学研究的正确道路。坚持唯物史观,有助于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抓住历史的主流,弄清识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助于把握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历史研究的正确导向,最大限度地实现历史研究的社会价值。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唯物史观克服了唯心史观的种种缺陷,成为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是指引史料学、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靠指南,是正确研究历史、运用史料的根本法宝。为了有效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从根本上树立起唯物史观。遵循唯物史观,客观地分析史料,有效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主观性地使用史料,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必须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和一定的历史范围中进行分析,“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做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2]。为此,研究历史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例如,在研究中共党史时,既要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直面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所出现的失误;同时,“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3],任何个人、任何政党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不能因此否定全党及党的所有领导者。其次,开展历史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全面把握史料,从客观历史出发,又回归历史事实;要抱持严肃态度,从确凿史料出发,做到以史为据、论从史出,不能主观臆断、随意歪曲。历史虚无主义不以确凿史料为依据,从不客观地把握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是主观臆断、随意裁剪、刻意歪曲历史,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只有对过去事实准确的记载,才能称之为确凿的史料。“只要针锋相对地把确凿的史实讲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谎言就会原形毕露,没有藏身之地”[4]。再次,要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流。为了从整体性和方向性的高度把握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地割裂历史,必须正确把握历史主题,因为历史主题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的体现。历史主流体现了历史主题和主线,只有把握历史主流和本质,才能从历史的内在规定性及其主要方面的深度把握历史,避免历史结论的片面性错误。这是从全部历史联系中去整体把握史料的方法,是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最主要方法论原则。

二、坚持人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全面地考察史料,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地曲解史料

坚持人民性是开展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一个方法论原则。中国历史是一门研究和揭示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而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从这个角度来看,全面考察史料,进而正确研究历史的前提是坚持人民性。史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只有坚持人民性,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才能形成正确的史料学理论。偏离、抛弃人民性的史料学,必然在价值导向、方法与结论上出现严重错误,失去存在的价值。史料研究者不同的立场、价值取向与方法,将直接导致差异化的研究结果,并最终决定研究结论的正确与否。可见,坚持人民性的方法,是保障史料学、历史学研究的政治方向与相关研究成果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方法论原则。简言之,坚持人民性是正确分析史料、全面认识历史的方法论原则之一。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科学性的方法,全面地考察史料。历史虚无主义打着研究历史的旗号,任意地曲解、割裂、涂抹甚至伪造史料,用精心挑选的“史料”细节来歪曲和割裂历史,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妄图借助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众所周知,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没有史料的支撑,历史结论就毫无说服力。为了追求史料的准确性,在全面搜集史料后,还要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考证和辨伪工作。只有经过完全证实的史料,才能被无条件地利用。科学的历史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全面、客观的分析基础之上。一方面,必须基于准确的不容争辩的种种史料;另一方面,必须掌握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全部史料,而不是随意抽取个别史料,否则就会引发怀疑,即怀疑那些史料是被刻意挑选出来的,怀疑是为了论证特定结论而用臆造的东西来代替所有历史现象的客观联系。只有从史料的整体上、从史料的联系中去把握历史,才能称得上具备确凿的证据。为了有效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者必须从整体性来把握历史。毛泽东指出:“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2]。这提醒后来的历史研究者,为了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必须从整体上来把握史料。历史研究不能脱离当时社会的具体环境,否则连最基本的问题也无法解释清楚。“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5]。每一个个别情况都存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挑选任何具体例子来以偏概全、以点代面,是毫不负责且具有极大负面影响的。历史虚无主义妄图从随意挑选出来的零碎的史料中把握历史全貌,只能算是一种儿戏,或者称之为一种把戏。

历史虚无主义在政治上的要害是侵蚀民族精神,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抗战精神,标志着中华民族精神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歪曲史料、贬低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抹杀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杰出贡献。它侵蚀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一旦被冷落、亵渎或涂黑,我们就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衡量是非的标准”[6]。历史虚无主义为了搞乱人心,竭尽污蔑、丑化、攻击之能事,蓄意歪曲史料,毫无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历史虚无主义彻底违背了史料研究的人民性和科学性原则。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尖锐复杂,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涉及中国历史研究,尤其是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因此,坚持人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全面地考察史料,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新时代史料学和历史学研究者应当而且必须自觉担当的历史责任。

三、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科学地甄别和运用口述史料,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任意发挥

口述史料又叫做口碑史料,“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7]。口述史料在历史研究的实践操作中引入历史对于记忆的依赖性,把历史和记忆的关系方法化、具象化。口述史料建立在回忆和讲述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回忆和讲述来呈现讲述者亲历的过往,为人们提供关于过去情况的有力证据。一方面,口述史料能够弥补文献史料的缺陷及不足,在与文献史料的互动互证中,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力求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另一方面,口述史料是由讲述者与采访者合作形成的史料,采访者有可能出于功利目的对口述者产生方向性引导;讲述者也由于年龄、情感、认识差异等因素,其忆述的过往不可避免地存在遗忘、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会出现指涉性分析和主观性描述。另外,旁证的缺失和口述者的离世往往增加了考证口述史料准确性的难度。历史虚无主义违背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夸大和利用了口述史料主观性、局限性的一面,打着“还原历史”“反思历史”的旗号,用某“亲历者”告诉你不一样的历史、某“身边人”评历史人物、某“见证者”谈历史事件等形式,肆意曲解、随意篡改历史,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条基本原则,既要求思维逻辑真正反映客观历史,又要求客观历史切实地成为思维逻辑的内容。恩格斯指出:“逻辑对历史的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8]这表明,逻辑对历史的再现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修正”的反映,既严格地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又运用概括、抽象的手段,透过现象,抓住历史的必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要求人们在对待口述史料时,既要注重历史考察,又要注重逻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史料印证、感悟得失和升华经验。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心仪西方心理史学,在历史人物史料研究方面夸大心理分析法的作用,主观主义地解读情感丰富、细节生动、历史带入感强烈的口述史料,把背离现实的东西阐述得“像模像样”。实际上,心理分析法只能作为辅助、补充的研究方法,不应,也不能成为主要研究方法。只有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科学地甄别和运用口述史料,扬弃那些次要的、偶然的历史细节,透过杂乱无章、错综繁复的历史表象,才能更正确、更深刻地再现历史的本质和必然,有力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为了在历史虚无主义批判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科学地甄别和运用口述史料,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坚持文献资料与口述史料互动互证的原则,积极甄别口述史料,提供准确、立体的历史记录,增强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自觉性。口述的历史信息往往存在不少无意或有意的记忆偏差,采访者、整理者应当认真考察口述者的状况和访谈的特定背景、环境,严格核对、印证、鉴定口述者提供的信息。如果抱持着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放任含有大量谎言和错误信息的口述材料保存、流传下去,会在人们的思想中制造一系列混乱。因此,要通过增加采访对象、扩大采访范围、及时进行回访、查找文献资料等方式,反复考证、核实口述信息,一步步接近历史真相,真正体现口述史料的价值。只有自觉地运用真实可靠的口述史料,才能有力地击破历史虚无主义的谣言。第二,以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运用口述史料为着力点,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勇敢、科学地运用口述史料与历史虚无主义开展学术性辩论,增强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主动性。当前,不少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从某些错漏百出、似是而非的口述史料出发,利用短小精悍、吸睛亲民的碎片化新媒体传播方式,不顾前因后果地任意剪裁一些历史事件,用小细节来肢解、曲解大历史。只有善于使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从学理上主动地回应社会大众对史实的关切,辨明是非曲直,驳倒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才能做到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由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且对于相关内幕有比较准确的了解,口述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口述史料丰富了历史信息,为客观地还原历史提供可能,引起史学研究范式的革新。我们要秉持口述史料收集的时代使命感与学术责任感,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科学地甄别和运用口述史料,并使口述史料工作不断科学化、规范化,为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发挥积极作用。

四、掌握收集、鉴别和解读史料的方法与技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炮制虚假、负面的材料

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炮制文章的过程中,引用的史料不客观、研究方法不规范、研究态度不严谨、研究结论不正确。他们在撰写“论著”时,多用揭秘、重评、回忆等字眼,通过碎片化史料的方式匆匆行文;他们为了否定一些历史定论或前人结论,有时仅仅引用单个史料作为证据,根本没有兴趣去严肃地考证、甄别、辩析相关史料。历史虚无主义者故意放大个别事件的细枝末节与当事人的主观看法,使缺乏历史知识的人们满以为只有他们写的才是真实的历史。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专门关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失误,挖掘相关的虚假、负面材料,以达到全面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历史研究应有的正确价值取向,采用典型的片面主义的研究方法,把兴趣与关注点都放在对过往事件的细枝末节和历史人物的猎奇之上,妄图借“还原历史”之名打破矗立于人们心灵中的精神雕像。历史虚无主义对当前的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为此,历史研究者必须掌握收集和鉴别史料的方法与技巧,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强杀伤力的真枪实弹。

为了有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正确地收集史料。史料分散在不同的角落,只有通过精密的、科学的搜集,才能得到全面的史料。普通史料的搜集当然不需要特别地去搜集。但史料的收集远非仅此而已。史料的记载常常是孤立、分散的,如果仅仅注意记载的单个事情,可能会觉得平淡无奇,但若把同类事情的史料汇集起来开展比较性分析,很可能会有新发现、新结论。梁启超曾指出:“治庭园者孤植草花一本,无足观也,若集千万本,莳以成畦,则绚烂炫目矣。”[9]他极为重视归纳法,认为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够看见常人注意不到之处。事实上,即使史料极其匮乏,如果用力搜剔,在弄清一件历史事情的始末时也可以有很多的收获;而对于当事人史料中没有记载或缺略的事实,通过博搜旁证也完全可能有意外的发现。历史研究者要高度重视史料的搜集,要善于收集孤立、分散的史料,在相关史料的比较分析中找出历史的真相,有力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无稽之谈。

为了有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科学地鉴别史料。史料有真赝之分,只有通过严谨的辨别,才能辨出真伪。历史虚无主义炮制虚假、负面的材料,主要采用故意使用伪史料和刻意错误解读史料两种方式。荣孟源指出,“凡本无其物,凭空制造的;伪造原物,冒名顶替的;窜改原物,混淆真相的”[10],都是伪史料。“凭空制造”“伪造”“窜改”等词语表明,伪史料的产生常常具备明确的主观动机——为某些预设的观点与结论服务。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故意引用一些无法核查的数据,断章取义地引用资料,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性地使用证据,没有确凿的证据甚至没有任何证据就轻率地作出绝对的结论。历史虚无主义者由于价值观和历史观存在严重问题,自然无法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他们在面对客观史料时,往往脱离历史实际、抛开历史情境进行想当然的分析与评价,得出十分荒谬的结论。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者炮制的,背离基本历史事实或没有史料来源的伪史料,历史研究者要敢于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果断质疑。研究者对于那些来源不明、明显与现有资料相悖的伪史料的批判,要以现有史料为依据;对于打着档案名号的一些与史实明显不符的资料,研究者要多方面、多途径核对来源,认准、批驳歪曲与臆造的地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者刻意错误解读史料,研究者要严格做到“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正确地解读史料。我国的史料浩如烟海,研究者穷尽史料是不可能的,但要在掌握尽可能多的可靠史料的前提下,对史料作出正确的解读。例如,近年成为中国当代史研究重要领域的基层个案研究就不能忽视地域差异性的存在。同样的历史事情在不同的基层地域往往呈现有区别的历史面相。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坚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原则,不妄作由微观到宏观、由点到面的推论,不给历史虚无主义者提供可乘之机。

五、结语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罔顾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基于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片面认识,任意篡改史料,肆意曲解史料,人为地割裂历史,从而扰乱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侵蚀了中华民族精神,破坏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我们坚决反对以“尊重史料”之名行兜售伪史料之实、以“还原历史”之名行刻意错误解读史料之实的历史虚无主义,大力倡导把严密考证史料与合理评价史料作为“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归根到底是为了揭穿历史虚无主义那“价值中立”外衣包裹下的唯心史观和反人民的价值立场。为此,我们应当矢志不渝地遵循唯物史观,在严密考证史料和合理评价史料的过程中,坚决反对歪曲或篡改历史,在严肃应对不断变换手法进行挑战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过程中,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史料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