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忙服务类广播节目的融媒转型

2019-12-16赵红赵磊

视听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类节目听众

赵红 赵磊

一、帮忙服务类广播节目的现状

全国各地电台、电视台乃至网络媒体均有各式不同的帮忙类节目。此类节目在行使舆论监督以及解决百姓生活难题和日常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群众的欢迎与广告市场的追捧。各地方的政风行风节目、家庭矛盾调解节目、生活琐事服务节目以及寻找拐卖走失亲人节目都归于此范畴。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中心各频率节目为例,涉及帮忙类的节目包含了新闻频率的《政风行风热线》《民生热线》,交通频率的《1048帮帮团》《与你同行》等。在长三角地区,《渠成热线》《1057大家帮》《无锡老娘舅》《104维权热线》《交广双声道》等名牌栏目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老牌帮忙节目。

媒体多将帮忙类节目与民生服务类新闻节目共同运作。以传统帮忙类节目为例,基本都是从接到群众求助线索开始,记者介入事件进行调查采访,并记录事件的发展过程,回到节目中展现民生难题以及解决路径。此类节目的根本思路是呈现故事性,以新闻事件展现为本质,以监督评论为手段,以帮忙结果为播出效果评价。相比政府监督类帮忙节目,有些百姓琐事类帮忙节目表现得更加平和,以故事性和叙事性展现事情解决的过程,由此引发社会关注。[1]

二、帮忙服务类广播节目在融媒环境中的发展困境

帮忙类节目因其定位和形式的程式化,在融媒环境下,已经出现了局限性:

听众对节目信赖感较以往降低。在没有互联网冲击的媒体环境时代,广播、电视、报纸几乎是垄断性媒体,人们对于传统媒体问题解决和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具有依赖性。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增加。在帮忙类节目选择报道线索时,受制于节目传统的播出形式,必然有一定数量的信源不被选择或被拖延解决,从而导致求助受众的不满和不信任。部分受众也会通过其他竞争媒体或者政府网站提供的渠道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对比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影响力的比较性评论。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受众对于节目的信赖感降低。

题材选择难以满足受众个性化需要。帮忙类节目属于民生新闻类,在题材选择中,虽然媒体已经注意到了新闻普遍性和受众接受的共鸣性,但相比较于互联网新闻终端的精确算法性内容,仍然存在短板。以今日头条为例,它的题材选择需要解决用户、环境和资讯的匹配,通过内容特征、用户特征、环境特征三个维度进行精确计算,以此通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景,根据用户对信息的偏好进行不同的推送。而这是传统媒体难以达到的精确性。在融媒环境下,广播帮忙类节目中的一些内容会导致对于该类题材不感兴趣的听众分流到其他媒体。

节目生产流程相比互联网平台复杂。因受制于节目的播出时间、线性传播方式,帮忙类广播节目的生产过程使得主持人、记者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帮忙呈现,而只能通过后期剪辑或当事人连线的方式还原现场,在时效和节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互联网传播下的直播、微信、微博等方式还稍显滞后。

三、帮忙服务类节目的融媒转型

帮忙类节目如何运用创新手段,提高帮忙效率、监督执行力,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一)内容生产平台到内容服务平台的转型

传统媒体的帮忙节目尚采用专业内容生产方式,而受众在没有精确算法推送的前提下,只能被动地接受节目而无法主动参与。帮忙类节目可在内容定位上做转型,将传统的内容生产平台与内容服务平台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渠道给受众开放线索提供、互帮互助,帮忙工作线下完成。节目作为传播和呈现平台,将帮忙过程交给受众,让受众参与节目制作。

以苏州交通广播《1048帮帮团》节目为例,节目开通“大家帮大家”环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以及节目直播线上同时发布多位用户求助内容。听众和网友均可选择性进行帮忙,节目作为服务播出平台进行过程和结果的播出和展现,将帮忙的过程完全交给线下操作,记者和主持人进行节目出口把关。节目顺利地帮助求助人快速寻找遗失物、寻找无名好心人、寻找走失的老人和孩子,以及帮助听众解答生活百科知识。利用这种服务模式,节目也挖掘出不少社会资源。

对于舆论监督类求助,《1048帮帮团》组建帮忙专家团和志愿者团队。专家团队涉及政府各行政部门负责人、职业律师以及权威专家学者。志愿者团队召集具有一技之长的各界人士近千人。通过节目平台发布,由专家或志愿者团队和求助人直接接洽,最终在节目平台反馈事件进展和结果。随着节目影响力的扩大,专家团队和志愿者团队也在逐步扩大。

(二)帮忙内容与传播渠道的适配融合

传统广播应主动拥抱互联网,融媒不仅仅是传播方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与内容生产资源适配整合。以帮忙节目为例,求助人需要的是帮忙结果,受众可以同步参与,政府部门可以进行政策解读。在不同的阶段和目的,可以采用视频直播、短视频、社群等多种方式达到不同的目的。《1048帮帮团》节目在政府监督类帮忙行动中,例如苏州警方“春雷行动”、交通大整治、居民求助环卫或市容市政现场处理等求助报道时,记者通过视频直播平台,进行视频直播的原生态呈现,直播室内主持人和专家、负责人通过转播现场视频,让听众将需求和问题直接反馈给直播现场记者,进行二次帮忙呈现。这样不仅通过视频画面让受众了解到一线的原生态情景,同时利用广播快速交互的特点,随时将听众疑问传达到一线记者和当事人,完成及时互动。利用微信、第三方问卷等互联网平台,将听众反映的同类型情况向政府部门进行汇总反馈。

(三)运用大数据做好用户的精准服务

目前广播电台的市场份额和收听率调查大都采用日记卡形式为主流的统计模式。这与现在大数据精准服务相距甚远,也让从业者难以快速掌握听众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对于帮忙类广播节目来说,为谁帮,帮什么,怎么帮,是节目研究的主题。而在选择过程中,如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功能,会使得节目的选题和播出形式更符合听众的口味。

苏州交通广播《1048帮帮团》节目在实践中,不仅参考索福瑞数据统计的调查结果,也将蜻蜓FM的后台收听数据作为参考。节目利用专业的互联网第三方问卷平台,通过有奖征集方式,不定期统计用户数据以及节目的调整建议。

在大数据运用上,节目针对男性听众和驾驶员听众较多的统计分析,开设《帮你更懂车》专题节目。通过视频和音频同步直播的方式,邀请汽车行业专业人士帮助驾驶员现场教学“换轮胎”“换机油”“调整座椅”“现场修车”等帮忙主题。针对已婚人数占大部分,节目开设《护家有方》专题帮忙节目,将求助人的家庭问题,通过听众帮和专家帮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让受众取得共鸣,节目仅仅是搭建了平台而不是填鸭式地说教。

(四)帮忙节目线下活动的公益资源整合

有效的线下活动对于广播节目扩大影响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广播线下活动大爆炸的情况下,如何独树一帜地做好帮忙类活动,需要节目生产人员的资源整合和借力用力的技巧。而社会公益资源的整合能有效填补帮忙公益活动钱少事多的尴尬。以苏州为例,地方登记在册的就达到3352个社团组织。这其中有不少具有公益帮扶性质的组织,他们在多年的工作中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和社会资源。帮忙类节目可与公益社团组织合作开展帮忙类线下活动,不仅助推社团组织的工作,也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有效整合资源也让节目的活动承载负担明显降低。《1048帮帮团》节目曾多次与中国狮子联会在苏州的各个服务队合作,开展了“帮助外来务工学校的孩子建一只足球队”“给盲人音乐爱好者开一场音乐会”等有意义的社会帮扶行动。

广播节目也可利用自身特点,整合政府或其他事业单位的特点,牵头办活动。《1048帮帮团》节目在助残日到来之际,整合苏州市盲聋学校、苏州博物馆资源,开展了5场线下手语交流会活动。每场活动都通过视频进行直播宣传,并开放听众报名通道,广播直播节目线上对于线下活动的重点细节进行展现播出。整合消防和公安部门,在苏州开展了首个居民楼电瓶车火灾测试现场直播,节目通过视频同步直播和记者多点连线,全方位展示火灾突发时的危险性,并要求救援专家教学逃生技能,引发了社会反响。

帮忙类节目往往是传统广播电台体现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品牌节目,在融媒传播的过程中,应主动拥抱互联网,做好调整和转型,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注释:

[1]匡蔚青.帮忙节目怎么帮.视听界,2015(1).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类节目听众
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编辑的角色转型及定位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少儿广播节目未来发展之我见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听众
不喜欢胖的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表达心情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