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本土 协同联动
——江苏省地市级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策略

2019-12-16倪恩泉

视听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搪瓷系列报道改革开放

倪恩泉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面对这一全国性重大主题,各家媒体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尤其是央媒、省媒“大招”迭出,宏大题材与微观叙事融合,让人感慨、感叹、感动。相比较央媒、省媒的“游刃有余”,地市级媒体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在驾驭重大主题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主题重大和难以表达是其中的两大难点。

2018年江苏省地市级媒体“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其中的创新实践为地方媒体突破难点、生动展现重大主题提供了思路。

一、“烟火气”“泥土味”十足,赋予重大主题报道可读性和感染力

纵览各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不少地市级媒体变“被动接招”为“主动出招”,将策划的着力点放在本地,客观、具体、细腻地展现当地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赋予重大主题报道可读性和感染力,让受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镇江市《京江晚报》从2018年9月3日开始精心策划推出了“改革开放40年之那些年的心头好”系列报道。系列报道视角新颖,从当年人们喜好的搪瓷用品、磁带、回力鞋、手工月饼、老冰棒等小物件切入作深度报道,以此来展现改革开放40年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重大主题。首篇《搪瓷用品里的光阴故事》,从“搪瓷用品留下的时代印记”“靠‘小饭碗起家’的搪瓷厂”“搪瓷产品用得少了”三个方面展开,记述了搪瓷产品给人们留下的日用品变革。搪瓷锅、搪瓷碗、搪瓷脸盆、搪瓷茶盘,这些曾经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结婚时的“标配”,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通过搪瓷用品这个小切口,在让人们回味渐行渐远的“搪瓷时光”的同时,也让人深切感受到随着改革开放幸福指数的巨大攀升。

南京新闻综合频道《直播南京》策划推出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行》系列报道通过行业变迁展现发展历程。如:“南京城最后的箍桶匠”介绍了传统行业箍桶匠人杨树勤的经历。在现代塑料制品的面前,箍桶手艺已然边缘化了,但杨树勤大学毕业的儿子杨光立志要子承父业,把箍桶技术传承下去,制作出更人性化的泡脚桶等创新产品。节目让更多的人关注被边缘化的传统手艺,彰显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淮安公共频道《直播淮安》推出的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风起潮涌改革路》,从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法律援助、第三产业、机场建设等方面记录改革开放给淮安带来的巨大变化。系列报道“从穷乡僻壤到最美乡村”追踪了刘老庄从负债7.8万元的“经济薄弱村”到现在拥有容纳500多村民的正雄制衣厂、解决300多村民就业的食用菌产业园、精品苗木栽培、果蔬采摘园、光伏太阳能发电等项目的蜕变过程;“穿越40年的寻访”系列报道从淮安涟水机场等项目的发展景象,让受众感受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变。

回首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在衣食住行上没有多元选择,于是,很多“老物件”“老行当”便成为时而萦绕脑际的“心头好”。上述系列并不止步于怀旧,而是通过新旧交织、强烈对比,真实记录了时代的进步,向受众传递出全社会共享改革成果的正能量,既反映了重大主题,又体现出媒体特色,可读悦读,可圈可点。

面对重点主题报道,有些地市级媒体会有一些误区。比如,在思想认识上,把重大主题报道作为上级布置的宣传任务;组织策划上,主题先行,缺乏创新报道的思维和方法,拿着结论找例证;在采访报道上,只见事不见人,视角单一,重综合少具体,重速度轻质量;在传播策略上,缺乏全媒体时代传播的理念创新,只求领导满意,不太关注受众的感受。走出误区,关键在于让“在基层”成为常态,契合受众接受的“心理流”。

二、协同联动,“集束式”推出,营造浓烈氛围

以移动互联为特点的新传播时代,江苏省不少地市级媒体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采取了协同联动、“集束式”推出的策略,运用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接地气,形成影响力。

2018年5月上旬,徐州《都市晨报》和《彭城晚报》及其微信、微博客户端全面推出《记录城市发展 致敬徐州榜样——本报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全媒体采访行动。这组采访报道采取“一大主题多环互动”的全新报道模式,通过人物故事、家庭档案、城乡记忆等子栏目的设置,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徐州各行各业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法官的产品是公正》《他们在市政管理处的这30年》《闽南珠宝商成了“半个徐州人”》等报道以整版专题报道的同时,在《都市晨报》公众号、《彭城晚报》公众号、“快哉”APP等两报新媒体传播平台同步转发;《我家这40年》系列让市民通过信件、电话、网络平台互动等方式,讲述自家发生的变化。活动开展以来,先后接到数百位市民的讲述;《都市晨报》和《彭城晚报》还相继在重要版面,不间断地刊登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公益宣传广告,举办新时代徐州榜样评选、系列专题图片展等活动,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格局,达到了重大主题宣传强影响力的效果。

扬州广播电视台《扬州新闻》《985新闻》、“扬帆”手机APP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中,精心选取“年轮、印记、我、我家”四个视角,跨平台、跨屏幕传播新闻精品,展现改革开放40年的丰硕成果。“年轮”将目光聚焦扬州的10个“第一”,如扬州“大包干”第一村仪征路南村、苏中第一个亿元村高邮南茶村、扬州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虎豹、第一笔外资、第一个商圈等,讲述40年来这些“第一个”诞生、壮大、发展的轨迹和故事,小切口着眼,大主题展现。“印记”着眼点放在各县、市、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历程上,如江都区的花木产业、广陵区的传统产业、高邮市的乡镇产业,重点揭示各地产业发展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持续创新、转型升级”。“我这40年”则选取不同行业的普通劳动者,如仇玉林的40年乡村教师生涯,展示的是扬州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脉络与“一个不能少”的坚持和成就。路桥建设者尹建平的日常揭示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扬州交通大发展”的真谛。“拍一拍我家这四十年”微视频展播目前共播出12集。从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与变化变迁入手,反映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12个暖心小故事,涵盖了居住环境、体育健身、旅游休闲、医疗养老、城市面貌、教育就业、交通出行等40年来多方面的家国大变化。

宿迁日报社按照专题专栏统领、板块共同发力的报道思路,做好“城”“人”“图”“文”四篇大文章,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其中“城”的板块策划推出了7篇《奋进:城市荣誉记》系列报道,挖掘宿迁市取得的多项国家级荣誉的背后故事,展现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人”的板块开设《成长:生于1978》专栏,选取12位改革开放同龄人,展现宿迁人民勇于争先、敢于创新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图”的板块则是开展“讴歌新时代 共建新宿迁”摄影展作品征集活动等,用镜头记录宿迁40年的变迁;“文”的板块开展“我们的奋斗”有奖征文活动,引发社会各层面群众的强烈共鸣,目前已刊登征文近20篇。

专版形式整版推出、“两微一端”同步发力、多彩活动互动助力,生动展现了当地的不懈奋斗和生活变迁,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以上三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可谓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营造了积极、浓厚的舆论氛围。

在全新的媒体传播生态和语境下,客观存在着新闻资源共享的形势,使得地市级媒体能够也必须参与重大主题报道的竞争。地市级媒体能否在这场竞争中守住自己的阵地,就看是否找到一个好的支点,找到了,就能举重若轻,让重大主题“落下来”。从江苏省地市级媒体“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创新实践不难看出,在新闻策划和采访报道的实际操作中采取纵向联动、横向联动、内外联动策略,出奇制胜,就能获得报道出彩和受众喜爱的双赢。

全国性重大主题报道虽然系统性强,但媒体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全新传播形态,为地市级媒体破解“主题重大和难以表达”难点,创新报道,提供了更多可能。

变“被动接招”为“主动出招”,变“舆论引导”为“引导舆论”,变“惯性思维”为“求异思维”,变“单兵作战”为“整体联动”,深耕本土,立足微观,展现宏观;立足事实,说明道理;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地市级媒体重大主题报道同样能做得权威而亲民,既实现宣传的集聚效应,又达到与受众的心灵契合。

猜你喜欢

搪瓷系列报道改革开放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一 不寻常:从时间到空间都创“新时代”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老乞丐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玖申文化创意从日用到时尚
消逝的怀旧物品:搪瓷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