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高校的民族化钢琴教育发展
2019-12-16张晶
张 晶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当今社会是信息多元化的社会,艺术领域也不例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富有个性化的音乐形式共同构建了今天丰富多彩的钢琴音乐文化,他们想世界展现着本民族音乐所独有的精神与灵魂。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进程中,我国钢琴家们从钢琴这一外来乐器的“身上”不断了解、探索西方音乐的文化与语汇。而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我国在音乐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探索我国民族音乐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素材与空间。
一、广西高校发展钢琴教育民族化之意义
高校的钢琴音乐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端钢琴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钢琴艺术的中国式发展以及国民与教育部门的不断推进,高校的民族化钢琴教育也逐渐获得大众的肯定,并对我国本土钢琴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作为一件上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乐器,我国的民族化钢琴作品在我国众多音乐文化中虽没有占据主流,但仍有许多精品出现,如《百鸟朝凤》、协奏曲《黄河》以及改编于我国民族器乐的乐曲《夕阳箫鼓》等等。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擅于发掘本民族优秀的音乐作品,充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以音乐文化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除演奏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增加音乐赏析的环节,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中国本土钢琴作品的魅力所在,并配合着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以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民族情感。
(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
目前广西高校的钢琴民族化教学中,主要以演奏教学、欣赏教学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从这些作品中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在视觉、听觉、以及演奏的过程中,以音乐为载体感受祖国的伟大,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作品中的民族精神。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切忌局限于单纯的演奏技巧教学,应从理论的高度让学生充分认识与理解作品的内涵与其中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贯穿于生活与学习之中,并以此为自己的奋斗方向,不但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还能够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这也是高校开展民族化钢琴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广西高校发展钢琴教育民族化之前景设想
(一)增强教育工作者的民族化意识
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的能动性不容忽视,增强他们对于钢琴民族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推进高校钢琴民族化教育事业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音乐语汇以及演奏方式与我国有着鲜明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钢琴教育行业依然运用西方的教材与教学体系,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想要改变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尤为困难。但随着民族化趋势的日益推进,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摆正心态,努力研究与探索二者的交叉之处,从其中提取二者的精华之处运用到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须在教学之中有意识的加入本民族的民族精神与内容,可通过理论知识与音像资源的引导,强化自己与学生的民族化意识,从而更好的推动民族化钢琴教育的开展。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我国优秀的钢琴作品《皮黄》、《梅花三弄》、《长短的组合》等作品纳入其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的接触、学习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
(二)提高教师的民族化专业能力
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目前广西高校的钢琴教师的教育教学基础大多建立于西方体系之下,这也是我国民族化钢琴教学难以真正推行的重要原因。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民族化钢琴演奏与表演能力,首先应大力提升教师的演奏与欣赏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民族化专业能力。对教师民族化专业能力的培养应包含技巧与理论两个层面,技巧训练主要针对触键、踏板以及指法等演奏技巧,而理论方面则包括音乐史学、音乐欣赏以及音乐作曲等理论知识的全面学习,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的进行民族化教学。
三、结语
在钢琴传入我国的百年历程中,通过我国钢琴音乐家们坚持不懈的实践研究与理论探索,极大的拓宽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我国的民族化钢琴艺术是立足于民族土壤之上,真正的实现“洋为中用”,既有效借鉴了西方音乐文化的精华,又保留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灵魂。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钢琴教育民族化道路发展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民族化观念仍然较为薄弱,但随着钢琴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对民族化钢琴音乐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我们终将实现我国钢琴民族化教育发展的伟大设想,也能够更加全面的向世界展现我国民族化钢琴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