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学作品在舞剧创作中的形态转化 ——以舞剧《红高粱》为例

2019-12-16马瑞聪

黄河之声 2019年24期
关键词:红高粱舞剧编导

马瑞聪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剧本创作的取长补短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种情感、精神、民族以及社会等多重视野的描绘。在当下许多优秀的舞剧呈现中可以看到当今中国舞剧创作不仅忠实于原著精神,还在不断拓展、深挖、延续文学作品的艺术精髓,这种创作的宗旨也是舞剧《红高粱》成功的重要标志。舞剧《红高粱》以生命为主线,以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志为导向,在剧中将一个个矛盾冲突和情感意象无限放大,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原著情节,而是用鲜活的典型人物与观众实现了情感的碰撞,引导观众再一次重新品读了《红高粱》中所要表达的生命感受。因此,一部文学作品在当代舞剧创作的诠释下,既可以被升华,也可以表现出舞剧编导更加个性化的审美。

(一)借鉴与传承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形态体现,凝结着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道德,同时还渗透着跨越历史与社会的宗教、伦理、政治以及认识等各方面的形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能够为当代舞剧创作提供出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那是因为它蕴含着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群体的呼声,艺术性与现实性并重。舞剧作品不仅延续了文学经典作品的价值和经典叙事手段,更是对文学作品审美和形态进行了转化和再度诠释。文学原著中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细腻描写与刻画,也是编导走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以及完整的编创与呈现整部舞剧的重要依据。在编创和表演过程中,作品的结构、细节的描绘、人物的刻画、情绪的渲染以及夸张、比拟、对比、虚实等创作技法的运用都需要从文学原著中汲取营养。舞剧《红高粱》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全剧1小时40分钟,用带有山东秧歌元素的丰富的舞蹈语汇和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细腻民族音乐,完成了从个体命运的反抗到民族集体命运的抗争的悲剧书写。例如最后出殡的一段群舞,演员们由跪地到站立、匍匐前行到昂首挺胸和着带有山东特色低沉但又坚定的背景音乐,编导这种巧妙地编排,配合着演员无惧无畏的眼神,坚定不移的神情,将高粱地里这种无惧无畏的坚强生命力放大,完全表现出了文学原著里“高粱”这一经典意蕴,当真是生如高粱般炽热鲜明,死如烈酒般激荡沉艳。

(二)解构与重塑

舞剧作为一种具有时间限制的舞台综合艺术形式,在其创作主旨中要求体现出作为剧之后的全新表达。因此,在借鉴原著的基础上,要求不能原模原样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重复性叙述,而是必须对文学原著进行解构、重组和再诠释。在舞剧创作时,编导会以自己的创作理念与艺术审美为基准,选择文学作品中与舞剧创作相适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并进一步实现舞剧艺术表现上的转化。一部文学作品,为了保证人物形象塑造的细腻和故事情节的可持续性,通常会有多条主副线,且角色数量较多,每个角色与主要人物都有复杂的联系。而一部大型舞剧一般时长在90分钟左右,在限定性的条件下无法将文学作品中每一个角色、每一段故事进行完整的演绎,所以编导们通常会选择一条或两条最具感染力也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主线和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人物进行演绎。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通常不会是按照时间发展先后和情节发展的顺序将故事平铺直叙,作者们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倒叙、插叙、进入回忆等,将所有主副线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而舞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它区别于文学作品这种文字艺术,它的结构不能完全照搬文学原著,所以舞剧编导们经常需要将文学原著进行解构,分离出所需要的主线和人物并将它们还原回时间顺序,再以舞蹈的审美视角运用多种技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重组成为舞剧剧本,以表达出舞剧创作主体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内心世界的外化,包括精神、人格、欲望、情感和自我。但是对于舞剧创作而言,其是以人物的内心表现为主线,以人物性格为依托,从情感角度,向观众讲述故事,不仅摆脱了、文学作品原文情节的束缚,而且使得整个作品的故事结构以舞剧的形式直观体现。舞剧创作对文学经典的借鉴,从某种角度讲,文学作品只是舞剧编导表现舞剧主题的一个形式上的借鉴,对于文学作品的演绎,舞剧编导会立足于选择文学作品的题材,运用舞蹈独有的审美视角挖掘其现实意义,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进行不同形式的拆解、重组再创新,来实现新的演绎和创造。对于舞剧创作,编导会在典型形象、主题思想、主要内容等方面,遵循转化、吸收以及创新的创作方法,在保证不偏离文学原著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的前提下,加入自己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以达到更具震撼力、更加深入观众内心的效果。

以舞剧《红高粱》为例,就作品本身而言,作品情节发展跳跃性强,叙述方式飘忽不定,这似乎与舞剧形态有着与生俱来的相似性。但是由于舞剧这种艺术形式容量的限制,也为其创作增添了诸多困难。同时,《红高粱》还对文学作品的剧情进行提炼,将故事内容作情绪化处理,站在文学的角度,截取和发现舞剧所应该呈现的一种戏剧结构。编导运用舞台建构了高粱地里的世界,以独特的视角刻画了村里人的集体人物群像。选择九儿这一人物生动地展现她亲情和爱情矛盾地并存于一身,她身上的品质和个性是特定时间里的特定产物,是当代文学最抢眼的“余光”,她是当代中国女性对时代不满和对社会反抗的一种体现。她多愁善感又重情重义,她作为女儿、母亲、妻子的种种无奈,她的内心感情无法与别人沟通,她的喜怒哀乐更难被常人知晓,她的孤独、反抗之声变成了人世共鸣的存在。舞剧《红高粱》以“我奶奶”九儿的故事为主线,删减了一些于舞剧中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并将整部舞剧整合为颠轿、野合、祭酒、丰收、屠杀、出殡六大章节,并以“我”的叙述作为整部舞剧的序,因此舞剧《红高粱》并没有因为与文学作品题材的雷同,而降低了对舞剧的审美标准。在创作主体的引导和能动下,加深了对文本理解的广度与深度,经过舞蹈形式的细腻演绎,其价值尺度、审美标准、情感体验均已得到有效提升。

二、内容编织的相辅相成

舞台上,舞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现形式,必须要体现其故事性,但是舞剧又与一般概念式的戏剧样式是不同的,不善于流水账般的讲故事。正是由于这样的冲突与矛盾的存在,最大限度地突出了舞剧创作特色,而且大大增强了舞剧创作独特的艺术魅力。舞剧《红高粱》一直在寻求一种独特的,能表达中国文化审美的形式,力图建立具有中国艺术精神力量的视觉传达,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实验,创作者的执念与追寻在舞剧《红高粱》中找到了很好的归宿。

(一)舞蹈语汇对文字语言的转述

舞剧作品相较于文学原著更加抽象,它不可以直接用语言告诉观众这个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或这个这段情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完全靠演员的肢体,结合现场的音乐、布景、灯光等舞台所需综合形式去表达,让观众自发的去感受、融入其中。如舞剧《红高粱》中九儿牺牲的情节,舞剧并没有像原著那样用很大的篇幅描写多么宏大的场面,只是在九儿一段祭酒的独舞中,一声枪响,九儿手里的酒碗掉在了地上,九儿没有中枪后痛苦的表情和动作,她露出了一抹淡淡的微笑,用深邃的目光望着远方,之后就倒在了地上。虽没有宏大的场面铺叙,但她那一抹微笑足够震撼人们的心灵,同时也刻画出了九儿坚强、勇敢、不畏牺牲的美好形象。莫言先生曾评价舞剧《红高粱》:“完整地表现出原著昂扬向上的精神。”“彰显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①事实上,用舞蹈讲故事并非易事,舞剧相较于电影和文学作品少了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也模糊了时间、空间的架构,比如说祭酒在原著中是一段浓墨重彩的文字描写,而舞剧中祭酒完全是一段凸显男性阳刚气魄的祭祀舞蹈,完全靠男人们的肢体去呈现祭祀舞的威严。运用了山东特有的鼓子秧歌动作语汇,加入了具有山东典型特色的音乐旋律,将山东大汉的豪迈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欢快且有力的舞蹈动作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勤劳以及丰收的喜悦。相比于文学原著更加直接真实的将这种朴实的喜悦放大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这种震撼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同时,摆酒呼应了开头结尾,使整部舞剧更具故事的完整性。

(二)主题深化的内容阐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剧由于其天然缺失详细叙事的能力,也常常被人们定义为抽象的戏剧艺术。以舞剧《红高粱》为例,创作者有意识地将舞剧戏剧性与故事性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刻画出“我爷爷”、“我奶奶”、罗汉大叔等主要人物的情感纠葛,表达方式上采用情绪化的表现,替代了情节化的叙事方式,通过人物本身这个鲜活的符号来叙事情节,以浓烈的地域味道和全新的叙述语言,呈现出一种朴拙多姿的跨越时代现实风格样式,唤醒了大众的情感记忆。因此,舞剧《红高粱》并没有过多的对具体情节进行再现,而是通过一些简洁的动作、细微的表情,将故事和情绪传达给观众,以求得心灵上的共鸣。因此,舞剧《红高粱》中的人物形象也变成一个个情感符号,借原著表现了当下人的内心世界。在舞剧《红高粱》中观众不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还可以与剧中的人物实现心灵上的沟通,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以作品中墨水河牺牲的群舞为例,由灯光烘托出肃穆凝重的场景,舞台后区所有舞蹈演员由跪姿到站姿的反抗,从匍匐在地面上到艰难地爬起,每个人的身影渐行渐远;舞台前区“我爷爷”和“我爸爸”摆酒祭奠“我奶奶”酒碗铺成一条路,一条满是鲜血和牺牲的通向胜利的道路。舞台前区和后区模糊了空间的架构,同时摆酒祭奠呼应开头和“祭酒”表现出了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相较于原著详细的铺叙内容,在突出重点经典情节方面,舞剧创作的内容更加直接的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而整个故事所呈现出的大悲大义,让观众多次潸然泪下。

三、经典意蕴的源远流长

整个作品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既张扬了个性,又表现了创作主体的内在需求。编导将人物和情节的时空关系进行了虚化,用人物塑造的强度、情节发展的强度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度冲淡了时空的界限,在舞台上架构出了高粱地里无惧无畏的昂扬生命力。

舞剧《红高粱》用简洁干练的动作语言,塑造出一部感人至深的经典新作,动作中虽没有众多跳、转、翻、以及腰腿的炫技,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展示,但却让观众在这个简单、熟悉似乎又陌生的故事情境里,结合叙述角度的转换,看到了更加鲜活生动地人物形象、跌宕起伏情节铺叙,实现了浓浓的情感宣泄,并通过灵活自由的场面调度,完成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人文述说。整部作品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无疑就是情感的升华处理,从前半场的小情小趣,到后半场的民族大义,使作品有着浓烈的情感表达。然而不论是个人情感还是民族大义,无疑都需要表演者能够以强大的内在文化修养来支撑其表现。为此,舞台上每一位舞者,不仅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还要真实地将自己转化为剧中人物的体验者,跟随剧情的需要,用自己生动的表演展现作品情感上的起伏。整部舞剧的最后,高粱向两边打开,男演员们出现在舞台上,他们两人一组一个坐在另一个人的肩膀上,形象更加的高大,每一步走的更加铿锵有力,而“我爷爷”的肩膀上坐的是年幼的“我父亲”,他们面前是早已摆好的酒碗,呼应了开头,这表现了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不卑不亢、坚忍不拔、不畏牺牲的民族大义将会一代一代无限的流传下去。这也是舞剧《红高粱》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点睛之笔。

四、结语

面对文学经典作品,每一部舞剧创作者的理念都应该是努力创造、不断出新,而不是被动汲取、平铺直叙,通过各种各样的舞蹈形式,深入探讨经典文本与舞蹈解构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对文学经典的超越。因此,舞剧的创作是对创作者艺术诉求的一种直观体现,有必要对其进行价值分析,以更好地体现舞剧创作本体的内在审美特征。本文的写作是将文学作品如何在舞剧创作中进行转化,该怎样转化,转化的作用和意义何在等一系列问题作深入探讨,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使学习编导的同学们能够在此类题材创作中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帮助提升创作能力,并最终实现舞剧编导进行创作时的再度自我超越。■

注释:

① 张瑞智.舞剧《红高粱》的音乐与舞蹈艺术特色论析[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5,11.

猜你喜欢

红高粱舞剧编导
红高粱
遵义推进酒用红高粱生产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百科全书舞剧
红高粱
阿里文化的使者——访阿里地区象雄艺术团舞蹈作品《甲·宣》编导白芨、《果沃情》编导次旦达瓦
舞剧《瑞鹤图》剧照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论电视编导艺术的创新
走近红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