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重症脑出血?
2019-12-15尹祥
尹祥
脑出血是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出血的概况非常之高,若不幸患上脑出血,将会对患者带来行动不便、语言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困扰,重症者还会遭受生命健康的威胁,风险与危害程度均较高。
1 什么是脑出血和重症脑出血
脑出血又名脑溢血,主要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但排出外伤原因。此疾病在脑卒中占据着20%-30%的比重,且急性发作期可达到30%-40%的致死率,危害性极大。多见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微血管瘤等原因,此外也同血液因素、气候变化、不良嗜好、用力过猛以及情绪波动、过渡劳累等息息相关。主要以冬春季的发病概率最高,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语言、運动障碍,意识障碍,头晕头痛,呕吐和眼部症状等。
而重症脑出血为脑出血最为严重的阶段,主指出血量多,脑内组成有血肿大块,脑部组织受到直接破坏者,或是出血部位位于小脑、脑干、脑室等关键部者。一般而言,重症脑出血患者以昏迷状态居多,病情十分危重,机体内的多个系统、脏器均面临着巨大考验,临床必需予以细致的检测和护理,以促进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2 如何治疗重症脑出血
就重症脑出血患者而言,首先必须考虑送入重症监护室(ICU),并予以开颅手术进行脑内淤血的排出。但具体的方案还应根据患者的实情进行对应调整。
2.1 高血压控制 重症脑出血患者首先必须检查是否合并高血压症状,若血压低于200/110mmHg,则无需进行降压处理;若有血压增高者,则必须予以降压治疗。降压程度必须以原有的高血压水平为基础,降至略高于平时水平则最佳,过快的血压骤降不益于脑血液循环的自动调节功能;若在平时血压状况未知的情况下,则下降幅度应控制在20%以内,最高不超过25%,以140-160/90-100mmHg范围为宜。同时,降压方法也应恰当选择,若使用降压效果过快的药物,甚至可能深化脑部缺血状况,增加脑部AIT频度,对患者的恢复不利。因此必须以缓慢、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血压稳降,临床一般以中成药(珍菊降压片)使用最多,每次2片,每日3次,可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
2.2 脑水肿、颅内压控制 临床对脑水肿和颅内压的控制一般选用2种药物,具体如下:
(1)甘油:以温水口服或静脉滴注。口服则选用甘油盐水(50%),首次剂量100ml/次,次后剂量则控制在60ml/次,每隔4小时服用1次,每日4次;静脉滴注则选用甘油静脉制剂(10%),每次滴注500ml,每日2次。
(2)甘露醇:选用浓度为20%的甘露醇静脉制剂,剂量为125ml,每间隔4-6小时滴注1次。与速尿(40mg)静推交替使用效果更佳,但使用4小时后,若患者尿量低于250ml,则应以及停用,查看肾脏是否异常。
2.3 止血药与凝血药的应用 脑内动脉出血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一般无法实现制止效果,但针对渗血、出血或是消化道出血现象,予以止血药和凝血药可实现药效作用的发挥,因而脑出血病人也具备一定适用效果。
2.4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临床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治疗方式。主要以颅骨钻孔、骨瓣形成等手段进行脑出血血肿的清除。 CT定位钻孔血肿抽吸尿激酶注入法则为典型的手术治疗方式之一,在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价值十分显著。对于该类脑出血患者,用CT进行引导定位,将血肿吸出,再与灌肠、鼻饲(方禹功七厘夺命汤)相配合,效果可观,可达到91%左右的有效度。以上方式的优势诸多,方法简便易操作,安全有效,对特殊设备的需求少,且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形式,麻醉风险低,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再加之尿激酶的作用,可帮助血肿的全面吸出,对老年人群和体质虚弱人群均具备适用性。
3 脑出血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3.1 预防措施 (1)稳定血压:若出现早期高血压现象,则应就医治疗,并按时服药,定期复查。(2)调节情志: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悲伤和过度喜悦,减少情绪波动。(3)合理饮食:饮食尽量以低盐、低脂、低糖为主,尽量减少内脏、油炸等食物的摄入,同时禁烟禁酒,多进食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保证营养的均衡。(4)保证每日饮水:注重每日饮水量的摄入,保证体内水分充分,促进血液稀释。生活中养成定时饮水习惯,尤其注意晨起空腹水的饮用。(5)减少劳累:减少体力支出和脑力消耗,以免出现超负荷所致的脑出血。
3.2 注意事项 (1)脑出血患者应以卧床休养为主,生活起居尽量在床上进行,强调护工和家人的帮助作用,同时必须2小时进行一次体位更换。 (2)脑出血患者应保持心情的舒畅,树立乐观心态,与医师积极配合,做好疾病的治疗和恢复。(3)若出现失语或瘫痪现象,应注意调整心态,此现象是可逆转的,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可进行恢复训练。(4)病情稳定后,应在医嘱下进行瘫痪肢体的运动护理,并与针灸等物理疗法配合,促进肢体康复速度。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重症脑出血的风险程度较高,但临床中通过一系列治疗手段可对脑部损伤进行降低,而血肿清除手术便为其中一种关键的治疗手段。但不论是哪一种治疗手段,治疗后均需注意卧床休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平时生活中也应注意预防,确保饮食合理、情志合宜、饮水得当,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