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

2019-12-15李佰友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19年48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摘 要: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的大势所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和旅游的重要结合体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势必成为重中之重。文章梳理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极其评价的相关文献归纳出当前研究的阶段和内容、研究方法,期待为后续的专家学者研究提供一份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近年来,国内旅游和出国旅游已经成了热潮。2004年前后国家旅游局便提出“文化市旅游局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用以指导旅游开发。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挂牌,更是标志着发展文化旅游大势所趋。国内旅游开发还存在较大不足亟须解决。文章从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各方面梳理文献,期待为将来历史文化街区学术研究梳理一些方向,为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份参考。

一、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开发

国外专家学者较早便已经着手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开发工作,在实践和理论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成果。早期官方和学者们主要集中第一阶段历史文化街区的单体建筑的修葺的静态保护,提出了一些国际上的政策。20世纪中,《威尼斯宪章》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20世纪60年代简·雅克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立足于居民的角度抨击了当时的正统规划理论,反对当时整齐划一的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以政府为主导立法,居民参与,专家学者的各种理论开始充分涌现。美国、英国、日本分别从政府、居民社区几个部分的参与程度进行街区的开发和保护,对当地的街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和规划。(赵丛钰,2019)。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理论也经过了不同阶段,(张锦东,2014)根据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时间段和内容将其划分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初始阶段,主要集中在历史街区概念的提出以及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被列为保护对象。1982~1994 年间政府连续三次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明确了保护的必要性并确定立法保护,引出了一系列的专家学者对于这方面的改造、更新和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街区开发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规划中。(阮仪三,2000)在《历史环境的理论保护和实践》一书中对旧城改造进行定位,指出了旧城区的改造,更新和保护关系着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规划。2004 年以后进入第三阶段的全面发展阶段,各种交叉学科的知识在这一领域出现。(王庆生,2017)所谓文化旅游目的地是从特有的文化价值角度进行度量并在一定条件下使旅游地文化价值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的旅游目的地。(郑锐洪,2018)年利用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学,借助统计学工具对五大道进行了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

二、 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理念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被提出来的,后经过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书中,界定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方式”。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必须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国外对旅游可持续概念涉及学科交叉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专家学者和协会提出了差异性的定义。官方提出了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标准性的概念,世界旅游组织(WTO)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能满足当前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需要,同时又能够满足未来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需要”。联合国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一种以一定方式和规模在一个地区发展和持续的旅游。官方的观点被不少专家认为过于笼统,所以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研究,提出了不一样的概念。(MILLER G,2001),(AHN B Y,LEE B K,2002)从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实现政府、企业、社区和景点协调发展实现各方目标的旅游方式。从旅游可持续性研究涉及的开发模式来总结,较早研究者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局限在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所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早先提出的根据可持续发展所评价的对象的状态—压力—响应指标与参照标准的对比模式。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研究,旅游景点如何如何都难以回避利益相关者的诉求。(Forsyth T,1997)探索了企业和景点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企业绩效和景点环境都大有裨益。(WRIGHT C,1997)主要关注了旅游目的地子系统系统在没有收到毁灭性破坏时,所能具备的水平和消费者数量。国外研究方法也是花样百出,切合实际,20世纪70年代,当时比较盛行的方法是解釋性描述为主的方法,旨在对于对当前旅游现状分析提出一定对策,其中代表性的是(Carter B,1997)的《Balance and Preserva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学科融合研究的方法称为热门,许多生态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进入旅游业的视野,进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0世纪90 年代以后最常用的多样化理论模型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对旅游景点涉及子系统构建模型,从而来指导旅游发展。(Frochot I,2000)运用了这一方法构建了历史街区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二)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

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政府官方和诸多专家和学者均有阐述,只是角度和范围有所差异。(卢晓龙,2015)梳理前人理论文献,将旅游可持续开发总结为以不破坏资源环境为前提,追求长期发展,将旅游和自然、文化和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实现人、文化和自然只见的协调关系。

根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来梳理国内文献,文章也从研究中梳理出不少特色研究。一些学者和专家将目光集中在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中,例如,(张位中,2014)年将“文化空间”概念运用于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在现代化发展和文化营造只见探索一种平衡,提出了“四态合一”发展模式和方向。(保继刚,2015)在研究中利用创造破坏模型对西递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进程中的应用进行检验,探索了商业化与城镇特色只见实现持续性发展的关系。随着文化旅游融合潮流的盛行,(吴良镛,1994)较早地对北京旧城和菊儿胡同的开发研究中,提出了“有机更新”的理论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和保护。(刘伯初,2014)考察分析了南京江宁区杨柳村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认为其遗产保护模式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呈现舞台化、多元主体互动“共赢”三个协同的做法值得借鉴。国内研究者因地制宜,不断借鉴国外成果也形成了不少研究技术。首先,国内形成了借助 3S 技术来获取数据的方法,改变了以往只进行实地调查来获取数据的局面。其次,交叉学科结合研究的方法,已经实现由单一学科研究到多学科交融的方法过渡。例如,(祝莹,2001)在研究中引进类型学,(张逸璇,2010)结合了生态学理论,(焦永利,2013)结合哲学对其进行思考。此外,中国也结合当前比较流行的各项信息技术对其研究。

三、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旅游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是现代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热点课题,准确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研究对于相应实践措施的执行起着基础性作用,体系可以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比较全面,操作容易。

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进入了多理论模型构建时代,许多专家学者较早的对于旅游可持续性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WTO(1993)在《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Tourism》一书中按照适用范围,按其适用范围分为复合指标、国家级指标、地方和目的地具体指标三类,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的地区和国家管理。Pamela (Wight, 1998)按照社会、环境和经济三大维度,设计了包含括生态的/物质的和设施 的/社会的承载力、环境影响评估、累积影响评估、可接受变化的限度、游客影响管理及游客经历和资源保护等指标在内评估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模型。(Ko, 2005)將旅游目的地分为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两个系统,共计8个指标形成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初步框架。

国内起初研究多为定性研究提供对策,缺乏定量旅游可持续性评估体系研究,不过迄今一批专家学者经过探索得到了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王良健,2001)最早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付向阳,2015)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选取了30个具体评价通过对草原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草原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如采取措施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王庆生,2017)在研究天津“五大道”时提出了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目的地政策与开发、目的地管理、核心资源、辅助资源和限制与放大性因素八大维度,4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模型。

四、 展望和启示

梳理当前CNKI的340多份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文献和核心期刊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文章,结合国外的相关街区复兴以后的研究的结果,文章发现国内的研究和开发虽然呈现出一些不足却也具备自己的特色。国内借助于官方政策和行政指令的颁布,历史文化街区能有效地保持其原有的风采,但是如果过度依赖于政策而忽视文化因素就会导致封闭式保护,很难实现其可持续性。后来的研究可以倾向于如何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化的原真性和传承性,采用定量化研究搭建评价指标体系为以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提供充分可靠的工具。

文章旨在梳理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依据研究内容和时间进行归纳,从而为街区开发和学术研究提供帮助,期望后续研究的学者能继续完善该领域的研究,为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Suzanne McDaniel,Vanmark.From Barge Canal to Heritage Corridor[J].LandscapeArchitecture,2005,95(1):24-33.

[2]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旅游学刊,2001,16(1).

[3]张位中.国内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研究:基于文化空间与场所 精神理论[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0):13-16.

作者简介:李佰友,天津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