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现历史
——记“李树化钢琴作品讲学音乐会”

2019-12-15陈哲汇

钢琴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手稿音乐会钢琴

文/陈哲汇

2018年10月24日晚,一批穿越时空,从法国里昂图书馆里尘封多年的手稿中整理出的李树化钢琴作品终于重见天日,并在天津音乐学院举行的“李树化钢琴作品讲学音乐会”上与众多听众见面。本场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主讲,并由天津音乐学院副教授、青年钢琴演奏家陈蕾演奏了16首李树化的钢琴作品。

这场音乐会有一个特别的标题—“聆听一批‘新出土’的中国钢琴曲”。据梁茂春老师考证,这些作品均创作于1928至1937年之间,其中4首在创作完成后已经发表,即《湖上春梦》、《艺术运动》(后改名为《胜利进行曲》)、《林间》和《感旧》,但直至今日在中国音乐界仍然鲜为人知;另外12首则是由梁茂春老师在手稿中首次发现。在对这些尘封已久的音乐进行整理和分析后,他认为这是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早期钢琴作品,值得被音乐界知晓,便与演奏家陈蕾筹备并合作举办了这场讲学音乐会,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的介绍,以及现场演奏,让这些凝结在手稿上的历史得以在另一个时空重现。

音乐会上,梁茂春老师首先介绍了李树化的生平与创作经历,并展示了由李树化的亲属提供的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李树化早年生活求学时的点滴纪录,从李树化早年的影像纪录中可以看出,在这些作品创作期间,他与家人一同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杭州西湖附近,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他创作灵感的主要源泉。这使得他在此时期的作品中经常融入对自然界音响的模仿,如鸟鸣声、水波声,等等。通过对这类声音艺术性地升华处理,抒发自己内心对自然的爱。

之后,梁茂春老师介绍了他得到这批手稿的经历。这批珍贵的资料在历经多次迁移及多年战乱后,由李树化的亲属移交给了法国里昂图书馆保存,此后它们便长眠于里昂图书馆的中文特藏馆中,直到2017年,这些手稿才在李树化亲属和友人的帮助下,再次从法国回到中国。十分值得庆幸的是,这批手稿保存得十分完好,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当梁茂春老师有幸得到这批手稿之后,便开始潜心整理与研究,最终使它们重见天日。虽然李树化先生已在1991年逝世,但他的作品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与听众相逢,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作为此次音乐会听众中的一员,笔者也由衷地敬佩李树化亲属对手稿保存工作所作的贡献,面对迁居时的诸多不便,他们没有将手稿丢弃或随意存放,而是捐赠于图书馆,使手稿获得了良好的保存条件,虽然多年无人问津,但保留了它们最原始且最完好的形态,为后来的作品整理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对当今中国,这个有着“敬惜字纸”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这一举措极具借鉴意义。

在这位生于泰国,求学于法国,学成后又回到故土中国任教的作曲家李树化的音乐中,充分融合了法国音乐的精致华丽与中国音乐的流动婉转,钢琴织体的特征及音乐结构、和声进行、复调技法基本都源于法国音乐风格,时而出现的五声音阶旋律,以及对自然界音响的模仿,又表现出中国音乐的特点。从作品的标题和音乐形象来看,描绘自然风光并借景抒情的作品约占半数,且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例如《湖上春梦》《林间》等;部分作品的标题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创作理念的影响,例如《礼》《乐》等;在一些作品中,作曲家加入了对人为制造的声音的模仿,例如《劳动舞曲》中反复出现劳动号子的节奏,《紧张之夜》则将战争中的“警报声”“喇叭声”作为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这种创作手法似乎与他经常使用的对自然界音响的模拟有着某些联系;此外,还有一些作品则更像是特定情景下的情感流露,例如在圣诞节赠予其法国籍妻子的《如此温柔》,以及为配合“艺术运动社”开展新艺术活动而作的《胜利进行曲》,等等。

有关自然风光的音乐是李树化在这一时期创作数量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十分擅长运用钢琴上不同音区的音色差异塑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例如在《林间》《无题》等作品中,运用高音区的小二度音程模仿鸟鸣声;在《钱塘江幻想曲》中,用音域宽广的琶音和音阶在踏板的共鸣下营造出江面上水波荡漾的景象;以及在很多作品中经常用中音区表现优美而细腻的歌唱性旋律,将心中对自然界的爱抒发得淋漓尽致。从李树化的音乐语言中,可以看出法国钢琴学派对他的深厚影响,尤其是对音色精致细腻的变化,以及对和声色彩多样化的探索与追求。笔者在音乐会后采访陈蕾老师时,她表示这些对音色细致入微的控制是演奏中的难点,特别是《湖上春梦》一曲,她说道:“每次演奏之前,我总要酝酿很久,在脑海中想象西湖的风景,让自己沉浸在作者想表达的意境中,但每次演奏依然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这种抒情的、唯美的乐曲是最难演奏的,虽然没有过多复杂的技巧,但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来控制每一个音,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意境。”

在李树化表现自然风光的作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套组曲—《春》《夏》《秋》《冬》,它们在手稿中是连续写在一起的。据史料记载,这套组曲曾在1937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九周年纪念演奏会”上曾公演过,当时被称为《四景》。这套组曲仿佛是对不同季节的西湖风光凝练地描绘:春季湖面波光粼粼,夏季山间笛声悠扬,秋季丰收歌舞欢腾,冬季节日热闹非凡,各个季节最富个性的代表性场景一一呈现在音乐中。例如,《春》流动的旋律与伴奏音型,《夏》类似笛声的高音区平行三度旋律,《秋》欢快的舞曲节奏,《冬》延续着舞曲的性格并更加热情奔放。这套组曲的创作理念有可能曾受到西方音乐中类似的描绘季节的组曲的影响,如柴科夫斯基《四季》组曲、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四季》等,这也成为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中对此类题材的最初尝试。

在扎实掌握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同时,李树化也在部分作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礼》《乐》这两首相互关联的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礼》采用复调织体,速度缓慢,具有庄重高贵的性格,《乐》则展现了欢快激动的情绪,与《礼》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和“乐”是在仪式庆典与品行教化当中相辅相成的两个主要部分,将二者融入钢琴音乐的创作理念,可谓一种新颖的探索。此外,在1933至1934年,推行复兴古代文化与礼乐制度,以此教化国民,这一创作理念的产生很可能是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李树化的另一首作品《感旧》据记载是他在阅读李煜之词《虞美人》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左手的旋律具有明显的中国音乐风格,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回忆过往苦闷忧愁的情感。这种受到古典诗词启发而创作的音乐在中国早期钢琴作品中鲜有发现,也可视为一种新的尝试。

在创作中,李树化对外界音响的模仿有着独特的兴趣和专长。他的音乐中不仅有对自然界的音响的模仿,还有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声音的运用与表现。例如1932年创作的《劳动舞曲》中,将劳动号子的音高与节奏作为全曲的动机反复出现,整首作品充满激扬向上的活力,体现出了中国民间音乐对他创作的影响。陈蕾老师在采访中向笔者提及,梁茂春老师希望她在演奏中表现出劳动号子沉重、有力的特点,以及“类似铜管乐般的音色”,以体现这一民间音乐素材的风格特征。此次新发现的《劳动舞曲》已经成功地结合了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而且表现了劳动的形象,这也说明了这首钢琴作品的历史意义。

李树化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也加入了一些现代音乐风格,这与他在法国留学的经历密切相关,本场音乐会的最后一首作品《紧张之夜》即是其代表。在乐谱的手稿上,他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文字提示,例如“警报声”“喇叭声”“散兵号”“钟”等,在这里运用了各种特殊的、不协和的和声模仿出这些充满紧张感的音响,仿佛是对战争场景的描述。据梁茂春老师的推断,此曲可能作于1937年日军侵占杭州之时,经历了战乱的李树化用极其紧张不安的音乐描述了战争的残酷。

随着最后一曲演奏的结束,本场讲学音乐会已接近尾声。全场观众都被这些新发现的音乐所感动与折服,同时也以热烈的掌声对梁茂春与陈蕾两位老师在潜心研究这些作品时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地敬佩。通过他们的讲述和演奏,听众深切地体会到在整理、研究这批作品时的不易,也为这些音乐能够重新绽放活力而深感激动。在讲学音乐会结束之际,梁茂春老师表达了自己对发现新作品、新资料的希冀,他说道:“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产生过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仍然埋没在历史中,从未进入我们的视线。当今音乐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发掘出这些作品,研究它们的历史价值。中国现当代音乐史就是一个迷人的研究领域,不断会有新的史料、新的作品被发掘出来。我一直期待能够有更多的作品被重新发现,以此呈现出完整的、全方位的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并且,这些作品不能仅停留在谱面上,它们需要在演奏家、演唱家的演绎下以鲜活的音响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只有这样才能为音乐作品赋予生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重现历史,让音乐史活起来。”陈蕾老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对于演奏这些新作品的意义,她提到:“对演奏家来说,这些曲目并没有在技术方面有新的要求,篇幅不长,结构也比较简单,但它们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对历史的重现。通过演奏把这些作品呈现给听众,能够让大家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并让人们认识到这是中国近代钢琴音乐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对演奏家来说,这也是对新风格的体验。”

笔者对两位老师的观点也表示赞同,身为音乐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员,希望有更多优秀但却尘封在历史中的音乐能够被重新发现和研究,并且能够在演奏家的努力下将这些音乐重现于世。只有创作、表演、欣赏三者共同存在、相互依存时,这些音乐才能称为“活的历史”,才能构建起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相互关联的每个环节,同时为中国音乐创作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手稿音乐会钢琴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丢失的手稿
失败的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纸钢琴
手稿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