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岩土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取得多项新成果

2019-12-15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岩土文物保护土体

2019年11月5—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主办的中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足举行。

有关专家于研讨会上表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岩土文物病害科学认知和预测、保护材料、加固技术等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

岩土文物包括石窟寺、土遗址、崖洞、摩崖造像、墓葬、壁画等类型,在全国约9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中,岩土文物建筑及遗址约占一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修复所所长李黎在研讨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机构在全国各地开展了30多处岩土文物的基础研究和保护实践工作,取得多项进展。

这些进展包括,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分析,找到了保持土体水气渗透特性、提高土体强度和水稳定性的重要结构;研发出兼容性高、耐候性强的加固材料,形成了成套加固技术、修复工艺和成熟的材料体系;将我国传统石灰材料经过科学改性后,用于我国岩土、砖陶文物修复、古建筑维修及空鼓壁画的灌浆加固,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和应用前景;为石灰岩石窟岩体的保护,尤其是渗水裂隙的加固、透气和透水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试验结论。

部分研究成果已在承德避暑山庄、泉州九日山摩崖石刻、大足石刻小佛湾等多处岩土文物保护项目中应用。尽管取得了一些研究突破,但我国岩土文物病害类型多样,成熟、系列的集成技术支撑还有所欠缺。目前亟待开展岩土文物保护中传统技术工艺的传承与利用,同时还需要继续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岩土文物保护土体
含空洞地层中双线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位移研究
考虑位移影响的有限土体基坑土压力研究 *
基于BIM的岩土工程设计优化及应用策略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软黏土中静压桩打桩过程对土体强度和刚度影响的理论分析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变形研究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岩土力学》2014年第9 期被EI 收录论文(40 篇,收录率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