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化土堡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
——以大兴堡、厚德堡为例

2019-12-15徐春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德堡德化古堡

徐春阳

(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 泉州 362000)

德化地处福建泉州西北部,“闽中屋脊”戴云山南麓,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其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瓷都,2015年被评为“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土堡建筑作为闽南山区先民生活方式、生存状态、观念意识等的承载物,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在德化土堡现实境遇下,从文化和艺术的视角探讨土堡建筑,并提出数字化保护构想,势必能为德化土堡建筑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提供有益的思路。

1 德化土堡:大兴堡、厚德堡概况

大兴堡,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单檐歇山式土木石结构。城墙东西长61.5 m,南北宽49.7 m,高10.2 m,建筑面积约3057 m2,占地面积4036 m2。现今整体建筑格局保存完整,外墙、大门、内部阁楼、厅堂、谯楼等都保持原有建筑风貌。

大兴堡城墙底部呈封闭式,由溪石垒砌而成,高4.5 m,厚3.6 m。城墙上部用三合土夯筑而成,高5.7 m,厚0.43 m。屋脊为灰瓦。东西各有一青石拱门,东门为正门,门楣上镌刻“大兴堡”3字,右上角有“康熙壬寅年”,左下角有“端月立”字样。两座城门均有内外2道厚达20 cm的木门,东北、西南隅有对称谯楼。堡内建筑布局轴线分明,主体建筑为两座相向的二层九开间单檐庑殿式阁楼,中间有横贯东西的鹅卵石街道。北楼为主楼,楼层略高,进深10.33 m,面阔38.42 m;南楼楼层略低,进深10.46 m,面阔38.12 m,两楼中部上下两层各有面积20多m2的厅堂,用于接待客人、祭祀、寿庆等大事,全堡共有240间房。环绕城垣四周有双层倚楼及宽度1 m多的跑马道。城墙下层全封闭,二层才开窗户。窗户左右各有一个枪眼,便于瞭望和抗击匪患等。堡内东西两侧拱门边上各有水井一口,现仅存一口。

厚德堡,由石埕、城墙、下厅、天井、厢房、走廊、排水通道、围墙等组成。古堡依山而建,呈“虎下山”状,前低后高,整体呈长方形布局,东西长47.65 m,南北长50.24 m,外墙高5 m,建筑面积约2784 m2,占地面积3000多m2。外墙高约5 m,下层用厚石砌成,十分坚固,上层外墙沿用古老的夯土板筑技术,就地选取生土、砂石、竹片夯筑的坚实土墙,一层厚2.61 m、二层厚0.59 m,壁垒森严,全堡呈封闭型。外墙上正面开一个大门,侧翼开一个小门。底层不开窗户,顶层设有栅栏窗棂,供瞭望四周之用。

古堡前有石拱门高3.27 m,门额左右各有一方浮雕。精致透雕刻有“云龙”“祥云”“日月”“瑞草”等石刻图案,门楣上铭文“清道光丁酉年(1873年)”。堡前还有旗杆石遗存。古堡为3进5开间全木结构、单檐硬山顶、穿斗式带厢房结构的3层楼房,后轩周边用木栅栏围护。古堡3进,互相连接且一进比一进高。堡的第一进进深3.38 m、面阔17.32 m;第二进进深10.16 m、面阔17.32 m;第三进进深3.66 m、17.32 m,三进共有房间360间。

古堡中间为天井,天井四周是巷道和曲径回廊的楼房。两厢是两层高的楼房,楼房前为5 m高的防火墙。楼上有一周长约300 m、宽2.5 m的“跑马道”,4个角楼上建有塔亭。其中东南面的塔亭为11 m高的八角攒尖顶式二层阁楼,一层开4个窗户,二层开6个窗户;西南面的塔亭为正方形的二层阁楼,木质窗户外皆钉上铁板,从该窗户可瞭望堡外四面八方,是重要的防御设施。

2 德化土堡的共性与特色

土堡,顾名思义就是用土修筑而成的建筑,其产生与当地的乡土气息、民俗风情有关。福建大多数传统民居采用的是土木结构,用夯土墙作为承重结构,建造直径近百米、高十余米的方、圆土楼,则是福建一绝。由此可见,福建省,尤其是闽北地区土木结构建筑的共性主要有两点:①规模宏大,设计巧妙;②夯土筑造,技术精湛。德化地处戴云山南麓,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德化土堡的特征更加突出[1]。

2.1 德化土堡的共性

(1)规模宏大,设计精巧,文化底蕴深厚。土堡依山而建,在充分利用山势的情况下,着重突出建筑的实用性,通过合理布局,使土堡兼具居住和防御功能。土堡蕴含特定的人文气息,大兴堡为郑氏族人所建,历来为郑氏族人家族聚集、生活的场所;厚德堡则为江氏族人安居乐业之场所,时至今日仍是江氏族人心上不可磨灭的乡愁。两堡承载着两个家族的文化,保证家族的繁衍生息[2]。

(2)夯土筑造、技艺精湛、墙体坚硬牢固。以当地生土为原料,土中再掺入砂石、竹片和红糖水和秫米浆,以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墙脚往往用鹅卵石干砌,以防洪水浸泡。夯筑过程中还将长竹片作为竹筋夹在夯土墙之中,以增强土墙整体的牢固性。从两堡的外墙能够看到,外墙底部以溪石垒砌而成,上部夯土层采用当地的河沙、水稻土及竹篾、草木灰构筑而成,这是德化土堡为适应当地资源条件而进行的创新[3]。

2.2 德化土堡的特色

德化土堡的建筑结构保持着闽南山区土堡典型特色,沿用闽南的建筑形制,房间一字排开,是讲究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的家族式建筑模式。其内部多为闽南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制,单檐庑殿式,穿斗拱,正面有红砖砌墙,水车堵彩绘、花卉纹瓜筒、雀替、窗楹等木雕、石雕精美,具有闽南传统建筑木结构特点。

土堡排水系统发达,由于土堡的建筑材料为夯土,长时间被水浸泡会影响其稳定性,甚至会引起坍塌。因而,在防水方面除了要用鹅卵石打墙角外,土堡内外还布置有专门疏散积水的排水沟槽。排水系统外部根据地形、水流设置散水通道,内部则沿大门走向设置主排水道及检修孔。依据风水理论,主排水道极少直线外泄,以防“泄”了主人的财运。

两堡无论是在建筑外观、内部建筑风格,还是从所选用的建筑材料、营造的建筑手法上看,都与客家土楼有不同之处。

3 大兴堡、厚德堡的历史作用

德化县地处泉州西北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经济落后,加之山高路远,丛林密深,一时土匪蜂起。由于当时的政府无力荡除,致使匪患频繁,当地百姓苦无应对良策,于是就采取一种消极的防御策略,建筑起一定的防御工事,土堡应运而生[4]。

3.1 防御功能

和所有土楼、碉堡的作用一样,土堡历来是一个地区保家御敌,创一方平安的重要壁垒。德化土堡建筑面积大,外墙厚实,建筑结构坚固,生活设施完善,以家族群居为主,并配备有跑马道、瞭望塔等,城墙下层全封闭,二楼开小窗户,设有枪孔、铁栅栏等防御措施。所有这些都能看出,土堡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新中国成立以前,德化地区盗匪纵横,乡人束手无策,只能在建筑防御上下功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

3.2 海外贸易

大兴堡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结构来看,大兴堡内的南北通透,左右两边楼阁一层为店面商铺,二层为商铺住宅,这种商业模式充分说明,大兴堡在当时是主要的商铺集市场所。

德化县三班镇自古便是著名的古外销瓷生产基地,此地生产的陶瓷经由海路销往海内外,是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大宗货品。大兴堡主要的商品贸易是以陶瓷为主,此外也有一部分茶叶、丝织品、铁器等从该地发往泉州。泉州沿海地区的海产品、食盐等也源源不断地从该地供往德化各县。大兴堡是当时德化县瓷器、海产品、盐贸易的集散地及德化往来泉州港口重要的仓储、住宿之所,见证了德化陶瓷的生产、运输、销售等过程,对于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具有重要意义[5]。

3.3 革命阵地

1927年9月,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德化支部在大兴堡等地集合,积极开展“抗租、减息”斗争。1932年,中共永春特支以大兴堡作为据点建立交通站,开辟了通往永春革命根据地的交通线。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兴堡成为德化农会的办公室。1958年在大兴堡办起了大食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兴堡曾是中共开展革命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办公场所,为德化解放作出了贡献,是闽南地区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重要实物见证[6]。

3.4 家族繁衍生息

德化土堡是各个族姓心血的存留物。在大兴堡建成后,曾保护郑氏族人免遭屠戮的危险,也曾促进了郑氏家族的发展,是郑氏族人海外贸易的发源地。厚德堡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袭,至今仍完好无损,为闽南地区罕见的体量较大的清代木石结构土堡建筑。厚德堡鼎盛时期,曾有几百人于此地聚族而居。在社会稳定的今日,江氏族人相继走出古堡,移出古堡另建新屋,或外出谋生发展,但每逢“七月半”中元节,无论路途多远,他们都会尽可能举家重返古堡团聚,这一传统已成为江氏族人心上不可磨灭的乡愁[7]。

4 结束语

大兴堡、厚德堡是现今德化为数不多的古堡建筑,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其建筑技艺、建筑风格均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德化地区建筑的典型风格与技术水平,能为研究清代闽南山区土堡建筑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珍贵的实物例证,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实物资料的空白。文物保护功在千秋,以德化土堡为先手,探究其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必然会对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德堡德化古堡
勇闯死神堡
古堡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德化白瓷,从地方民窑到“瓷界新星”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沃皮·戈德堡
“戈德堡今天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