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鄚州不是毛州
——对卫河运河畔“毛州会”一文的解读

2019-12-15张广岳

陶山 2019年3期
关键词:馆陶姨太皮子

◎张广岳

近期看到一本有关馆陶民俗的书,阅读了其中涉及馆陶三月十五庙会一文(该书90页——112页),通篇看,文章写得很好,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但读到毛州会——南馆陶三月十五庙会的来历及变迁一节时,对那首民谣的解读就值得商榷了。为读者阅读分析方便,我摘录如下:馆陶三月十五庙会的最早时间已不可考,但是长期以来冀鲁豫交界处—带民间盛传着一个顺口溜:“走过京、串过卫,赶过三年毛州会”。意思是夸奖一个人见多识广。远的地方到过北京城、天津卫,近的地方到过毛州。这里的“毛州”就是隋唐永济渠畔的毛州治所——馆陶城。这里的毛州会就是今天馆陶三月十五庙会的前身(见92页至93页)。

咱家乡确实流传着“进过京,下过卫,赶过二年鄚州会”的民谣,但是,这里的“mao州”不是毛州而是鄚州。两城读音相同,却相距250公里路。

鄚州在冀中平原,天津西,相距天津100公里。在北京南,相距北京150公里。属于任丘市,是个千年古镇。也是因庙会而闻名。据传有座送子观音庙,像身和真人一般高大,是一棵独身桃木树身雕刻的。四肢安有机关,能站能坐,胳膊能扬能合。非常灵验,有求必应。有个小故事相传,原来的送子观音庙,是座土坯垒墙茅草盖顶的半间小屋。一尊布娃娃似的泥塑观音像,一个半瞎老太婆守护在那里。一年鄚州庙会,有位天津商人尚一来赶会,听说送子观音灵验,就来求子。尚一是开当铺的,有位清朝王亲贵族后裔存在他当铺一批珍宝字画,而存当人到期未取,后永无音信,他发了外财。美中不足的是,娶了三房妻妾,男娃女娃没生一个,就带着他三姨太前来求子。三姨太看见神前笸箩里几枚制钱和一二个铜子,甚是寒酸,就投了块银元。老太婆高兴地从怀里掏出个杨柳木雕刻的木头人,塞到三姨太怀里,嘟唸了几句咒语。说也奇怪,回天津后,三姨太真的怀上了,并生了个胖小子。尚一自然欢喜异常。就出资买了棵桃树身,请能工巧匠雕刻了一尊观音神像。并重修庙宇,从此香火更加兴旺。

有个小偷,看见菩萨身上披着一件好的丝绸霞披,在深夜里去偷。不料一慌张,触动了机关,神像突然站起,双臂搂住了小偷的脖子,小偷惨叫一声,当场吓死。从此,就有了鄚州菩萨是活的传说。总之,鄚州因庙会招商,因商而繁荣,致富一方百姓。每年收秋以后,农历十月里起会,有固定日期,会期一个月。庙会期间,客商云集,清末民初,非常红火。咱家乡馆陶县去赶鄚州庙会的人虽然不多,但都是精明的生意人。所以才有了进过京,下过卫,赶过二年鄚州会的民谣。这句下过卫,也有一定缘由。卫河贯穿馆陶全境,当时交通不便,去天津卫的纤夫、船老板或生意人,多是乘船顺流而下,顺风顺水,叫顺口了,就省去天津二字,简成下卫了。至于赶过二年鄚州会,这“二年”不指具体数字,而是习惯用语。比如说,这个人有两下子,有两手,而不说有三手。我村就有个“进过京,下过卫,赶过二年鄚州会”的人。他叫张希林。常年收购牛皮、马皮、狗皮、猫皮、羊皮,狐狸皮、黄鼠狼皮等各类皮子。他兄弟五人。他排名第五,人送外号“杂皮五”。他在地净场光农历十月里,鄚州庙会时,就雇辆铁轮牛车,拉着皮子提前几天去赶鄚州庙会。据他讲,赶庙会的有山南海北的人。有蒙古鞑子,赶着骆驼,在鄚州城外搭起蒙古包,经营各种皮子、牛羊肉。有俄国老毛子,开着汽车,带着枪刀,拉走皮袄、皮靴、皮帽。北京天津的客商有的租间门面,有的自己搭建布篷,挂起老字号招牌,经营带来的名牌物品。有东三省来的人,带来人参、貂皮、虎骨、虎皮、熊掌等山货。有打拳卖艺的、说书唱戏的,好不热火。有一年,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轮流登台演出。

张希林赶鄚州会时拉回的是日用品,有梳子、镜子、香粉、香皂、袜子、宫花、红头绳;还有学生用的铅笔、毛笔、块墨、笔记本。有一年还拉回杨柳青年画,很受欢迎,他的确是个见多识广的人。

新中国成立前后,老人们多数都知道鄚州古会,现在知道的人确实不多了,知道馆陶曾称毛州的更少,就是文化教育界知晓者也寥若晨星。民谣来自民间,他们不会联想千年前的毛州,而会联想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联想到鄚州古会才编成这首民谣。20世纪80年代,河北日报曾整版报道过鄚州古会。曾记得,有位历史工作者,对这首民谣有过同样的解读,到现在仍存有影响。我觉得这是牵强附会,不合事实,缺少地理常识的误读,希望以后能够正确流传为盼。

猜你喜欢

馆陶姨太皮子
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小足球大魅力
春天的省会是馆陶
我只想去馆陶吹吹风
在 馆 陶
馆陶四月
马车夫,他递给我一条鞭子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双料干姑爷
一粒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