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华忠:坚守深山,培育“新苗”

2019-12-14朱本双

工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苗马场教学点

文_朱本双

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尽头掩映在连绵云雾之中。就在那云雾深处,一阵阵孩子们的读书声清脆悦耳。这所海拔1200多米的“学校”叫做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田坪村马场教学点,是16名学生和乡村教师吴华忠的“家”。作为唯一的“大家长”,吴华忠已经坚守了44年,为的只是把孩子们送出大山。

毛遂自荐“留守”深山

提起执教生涯,吴华忠一脸自豪。马场教学点距离中心集镇25公里,地处偏僻,1975年那会儿更是一个“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地方。当时村上调来的一些老师接二连三地都走了,考虑再三,吴华忠毛遂自荐要当一名乡村教师。“那时我可是小山村里唯一的‘秀才’。”吴华忠笑道,自己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就怎么也不想让孩子们面临失学的困境。

当时,马场教学点不通车、不通水、不通电。所谓的学校也就是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一间厨房和一间教师宿舍,还都是土胚房。白天,老鼠在教室里东奔西窜;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学生们只能在教室里搬来挪去。

吴华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省吃俭用攒钱,想方设法筹钱,终于买来了水泥、沙子、石灰、瓦片等。一个半月后,房子被检修好了,墙体也被粉刷一新,他还“顺手”修理了课桌椅和办公设备。吴华忠在教学札记中写到:“做教师发不了‘钱财’。”可当他面临可能的“钱财”机会时,却又选择了拒绝。他放弃了很多次招工、参军、外出务工,以及调出深山的机会;后来考取公办教师、有了教师资格证后,几位山外同事约他“雁南飞”,他也都婉言谢绝了。原因只有一个:“做教师发不了‘钱财’,但培养出了‘人才’。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当读着学生那一封封充满感激的来信、看着一张张寄托祝福的贺卡时,你不觉得教师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人吗?”

因地制宜创新教学

马场教学点目前共有16名学生,分为3个班,其中学前班11人、一年级3人、二年级2人。吴华忠把孩子们归在一个教室里,同时上课。他把黑板分成了三部分,中间写二年级的生词,左边是一年级的生字,右边的黑板空着给不同年级上课进行板书;一个备用的小黑板上画的是拼音格子。

上课了,吴华忠布置一年级的孩子复习学过的生字组词;二年级的孩子读书,找出相关词语;学前班的孩子做认识拼音游戏。二年级的朗读一结束,一年级的学生也在黑板上组好词回到座位……这是吴华忠在多级复式教学中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他总结叫“多级合作、以高导低”。有时是同年级的优困组合,有时是不同年级的高低组合。

教学点没有体育设施,吴华忠就带孩子们玩传统游戏,拔河、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掰手腕、老鹰捉小鸡、猫捉老鼠。教学点有7名留守儿童,他们家里离学校远,吴华忠中午就把他们接到家里吃饭。雨天,吴华忠会护送孩子们过河;河水涨了,他就一个个背过去。在他执教的44年里,教学点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退休不退岗

马场教学点有一副对联:“一根教鞭无穷乐,两袖清风夕阳红。”那是吴华忠写的,也是对自己的勉励:“山里的农民最朴实,山里的孩子最可爱,我一定要在这里工作到退休。”2013年10月,吴华忠到龄退休,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之后,他主动申请继续留任,以代课老师的身份依旧在马场教学点任教。在他看来,这是很自然的选择,因为有一份光就该发一份热,更何况这份热是马场老百姓确实需要的。有老师任教,孩子们就可以安心在本村上学,家长们觉得有保障,就不用离开村庄。

别看学校只有16名学生,复式班教学任务却极为繁重:每学期要备十多门课的教案;上完一年级的课,接着上二年级的课;讲完语文,又讲数学;忙家访、写家访日记……样样都不能马虎。学校四周都是大山,可山里人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渴望是迫切的。吴华忠明白,家长把孩子交给自己,就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的身上。

现在的学生们不再称吴华忠为“吴老师”,而是改称“吴爷爷”。“吴老师教过我们家三代,他工作不仅热心,而且很有爱心。我的小孙子只有5岁多,每次放学回家,总是不停地夸奖吴老师好。”幼儿班黄凤翔的爷爷黄刚满脸感激。

2015年,马场教学点拆旧建新,建成了新校舍,教室里配备了“班班通”。校园内花香四溢,菜园里种植的蔬菜品种多样化。吴华忠虚心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很快掌握了“班班通”的使用。“我在村子里教书教了这么多年,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太贫乏了,社会知识太少了。”作为老师,吴华忠最为担心的就是孩子们的未来,“希望大山的孩子们能够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家庭的命运。”

猜你喜欢

新苗马场教学点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毕清云
植树
马场(外一首)
马 场(外一首)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东乡区颁发第二届“杰出新苗奖”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仲乐出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