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本和·礼主序·道文明
——儒学与音乐研究

2019-12-14姜源远

管子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乐记太和仁德

姜源远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文化理论研究所,广东 珠海 519041)

本文继熊十力新儒学所发扬之宇宙人生及知识论要旨,摄儒学之根本精神——“反己存仁、涵养性灵、彰和弘道”于音乐中,究明音乐存在于人类社会之真实价值与意义,而勉人自信自强,进进不息,奉献社会,上达天德,宣勤健人生,敷和乐真性耳。是以本文融至简恒健之贞和仁道于音乐中,以天道识音乐之真善美,以绵绵不断、相续无绝、似尽而实非尽、纯净深彻、贯通悠远之仁德令韵,善养推扩自身浩然正气,新己新人,泛爱众而亲仁,以天下为一家,视四海之内皆兄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辅相曲成万物而不遗,上下与天地同流,朝夕与日月共明,体认、昭著至诚和乐之健进人生,实现吾圣学“人能弘道”之诚愿真归,而登人类于大同康衢也。此亦是音乐常伴于人,而恒化于人类社会之终极价值与意义。

一、与生俱有之和乐真情——音乐起源之哲学思考

《乐记》言:“乐者,天地之和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天地之和即是乐。我们不禁会问:天地之和为何即是乐?不可否认,天运健行,时新不已,地承万物,衡时兴度,孔子所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之感叹,不亦准天率地顺之道和而示之以言教乎?由此则知,天地之和,亦是人类生命所由之以成,且赖以生存、发展、进步与不断完善之创造载体,人类尽享天地之和所赋予其一切活动所需之创新、利用、改革之不竭造化源泉,人类生命何为而毋敬不乐乎?所以说,天地之和,是人类生命所由之以成之创造载体,亦为人类生命得以利用厚生之肇初之乐,此“乐”,与人类生命所由之以成之时一齐俱有,真质直朴,是人类生命礼赞天地之和赋予造化载体之敬穆象征。后之行文则以歌唱这一情致直捷之表达为研究对象,就“与生俱有”之“和乐真情”这一音乐起源问题,作进一步之哲学思考。

歌唱乃吾人与生俱有之表达。此生者,蕴人类与天地万物所以生之真源义也。人类与天地万物所以生之真源,即生生之常道也。熊十力先生在《读经示要》中说:“老氏曰:‘不知常,妄作凶。’不见道者,徇私欲而灭天理,所作皆迷妄,故凶。斯笃论也。”[1]7常道者,真实而恒常,浑全而绝待,生生不息,纯明清净,以其生生之无量善德受成于繁殊万物之大用也。故人类与天地万物皆因生生之常道而成,然常道亦不离天地万物之大用而独存,此所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是也。易言之,万物元是常道生生与变动而已,其固具常道生生之无量善德耳。此乃“吾人与生俱有”之谓也。表者,表明,表明人自身本有生生之自力。此固有生生之自力者,乃乾坤或阴阳或翕辟或心物相反相成、变化发展无竭之大用,易言之,即本体或常道圆融清刚之盛德所昭著也。达者,达至。修养吾人自身无量善德,以推扩、尽显其固有之明健自力,己立必立人,己新当新人,爱物即爱己,昭天地万物一体之和美,达人类于诚真至善尽美之人极耳。

乾坤相反相成者,须深玩。乾坤有分而究不二,其乃克就大用流行之两方面而言也。乾者,具刚健、开发、升进、炤明、纯粹诸德性,故其恒守生生之常道也;坤者,具凝聚、锢蔽、下坠诸性,故其有不守常道之虞也。然乾恒斡运主领乎坤,使坤诚顺承而不忤于己,相得互济,一齐俱行,保合太和,昭著常道生生之仁德耳。故相反者,即言乾坤各以其开发与凝聚而相反,然其非为各各独立之两物,而实为开发中必含凝聚,否则何有开发可言?亦何以昭著乾道内在本有生生之元德也?复凝聚中亦必缊开发,否则凝聚即成一不动之死物,而失其顺乾之厚德,故何以呈现坤道本有之元、亨、利、牝马之贞德也?于此即明相成者,乃言乾坤以其相反互进,相勖互济,合一守新,成发展无屈之宇宙万有,而盛著内在本然之太和常道耳。“太者,赞词,和之至也。”[1]277此一者,乃浑全圆融之义,非算术之一也。

人类婴儿出生时之第一声长啼,是人类固有无穷自力之表现,是对蕃然万有、发展不竭之神伟宇宙之应和,是人类生命内在本有健动、升进、炤明、纯粹之精神呈露。出生者,其出也,出现、呈露之谓;其生也,即指目人类婴儿凝命于生生无绝之健明大生命也。此固有无穷自力者,乃因天道而成。“吾人皆固有其与天地万物所共有而各足之大宝藏。”[2]193此大宝藏者,即生生不竭、煜煜亨通之天道也。“天者,无待之称。道体本无待,故有时用一天字,有时合用天道为复词。”[1]9从此刻起,她即与人类须臾不离,迁流不已,在人类不断反省自我价值与生命意义、时时自新与新人之过程中,变化发展创进不屈,以流动、绵长、清越、空灵、明寂之声音,激发人类反己默识吾人性体之真,潜率人类以固有之生生自力开辟、创造、发展,健进不息,不断向上,显发自家本然之无尽宝藏,以涵养人类之灵性生活,而弘章全宇宙自然恒常之和乐也。

《乐记》曰:“乐,乐其所自生”。此“其”字,指代吾人也。吾人所自生者,即道是也。《大戴礼》曰:“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乐记》此言直指吾人以反己识得其所由生者,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之太和常道,而和乐不已,歌之于声, 唱之于音。易言之,吾人以得道而和乐之真性情发现于声音者,即乐和之声乐。

二、真实、健动、至善之仁德昭著——音乐之价值判断

《乐记》曰:“大乐与天地同和。”这句话是说,乐之所以为大者,在其与天地同和者故。我们不禁会问,乐何为则与天地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象》),由此则知,乐同天以自强不息,乐同地以厚德载物,乐同天地之道而与之和行,乐之所以为大者不亦是乎?故《乐记》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大乐为人类生命所由之以成之道者,以其与天地同和而固具真实、健动、至善之仁德者故。熊十力先生言:“夫真实、健动、至善三德者合,而名为仁,是乃吾人与天地万物同禀之本性也。”[3]267后之行文则就大乐仁德所昭著之音乐对人类生命之根本价值,作深入思考。

《乐记》曰:“乐者乐也。”前乐者,即音乐。后乐者,读勒。吾人诚以识得其真性,乃万物一体生生之常道而和乐不已。故乐和之“乐”,正中诚笃,渊深至微,乃前“乐”即音乐所承载发展、流行不息于人类之真实意义也。前后两“乐”,读音异,各有所指,然其究不二也。前“乐”以含受后“乐”之生生太和,而得成其为前“乐”亦即音乐;后“乐”亦资前“乐”,以昭著其正贞纯粹之真性情。于此即明,但举其中一之“乐”,即蓄含“乐”“乐”浑然一体之和“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礼记·乐记》)常道生生而有条理,刚健不息,寂然清净,纯明而恒动,创进而常昱,含入万物而不系,周遍万物而不遗,物物皆舍故求新,发展无竭,亨运太和,盛著浑然恒健之常道也。君子得道而乐,乃其识得自身固有生生、刚健、澄明、纯粹之大宝藏,即万物一体太和之天道也。故其得道之乐,深彻纯净,清明淡泊,中正无邪,何迷之有?欲者,乃小己迷妄、惑乱之私欲。以小人迷失其本有生生太和性真之体,而妄随躯壳起淫乱之私欲也。私欲一起,则障蔽吾人固有刚健、开发、炤明、纯粹之仁心,易言之,即小人自失其固有明健仁心之主位也。仁心不得作主,小人则陷入私欲之累,牵坠而不得拔,久之即恶乎成顽然一物耳。故小人以各种倒妄而成其迷乱无尽之私欲,是违泰和常道而逆行,然其断不自觉,反怙闇昧惑染之淫乐而不悛,此乃大逆不道之伪乐也,何以恒常?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礼记·乐记》)此情者,乃主乎吾人一身之仁心发现也。仁心发现之情,和乐无私,正中恒庸。仁心者,亦名本心或良知也。本心者,乃直指心以本然固有生生刚健、纯明至精、遍运至亨、正贞至诚之德者故,而所以得成其为心也。良知之良者,善也,至善无染,万德纯备,其明示知之自体乃炤明、刚健、亨通、纯粹之正体耳。其知也,非常途所云知识之知,是乃《乾》《彖》所言大明之义也。良知者,直指心之自体澄净彻清,圆融通达,明觉湛然,无迷暗障惑,动而恒寂,是乃至诚至善纯粹之明健实体耳。于此则明,言仁心或本心或良知者,名异而其实一,皆为明示主乎吾人一身之心所固缊明健太和之仁德也。

故君子反己存养、扩充本心生生之明健仁量,时克迷乱之己私,使好恶之情常和顺于大明良知之德性发用,而恒著其仁心生生太和之本然也。恒著仁心生生太和之本然,亦即心之所存主,此乃君子所志者是也。是故反情以和其志者,乃言君子于居敬、存仁、致良知工夫上,须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使心不浮散,而常监照于内,恒主于中和平正,寂然而生生创进,清净而健动常新也。即工夫即本体,君子于反情和志工夫愈深,其内在生生太和之仁德,则愈冲虚渊宏、敦笃至精、淡泊致远、妙化无穷、光大无疆也。己立当立人,己达必达人,君子以其得道自明明德之无私和乐,推扩广施于人,启导吾侪同识物我一体之常道乃其真性,而努力超拔于迷妄之私欲物系,以返人道之正,兹所以成和风乐化之教也。

“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礼记·乐记》)乡者,读音向,方向、趋向之谓也。观者,指示,显示。德者,即常道是也。以常道涵备无量德理者故,而为之目也。君子宣敷施布和乐之德风于天下,使吾人灵性生活资以涵养,使民众生活所求之方向、所行之道路,正直而无邪曲,大中而无偏迷,光明而无惑暗,其好恶之情则皆以中节之而无过,辅相比助,同升互进,休戚与共,是乃登其于康宁和懿之人生常道也。故推和乐之德风化行遍教于民众,使其各正性命而立人极,公一己于天地万物而盛昭常道,致常道仁德于天下而尽观也。

“德者,性之端也。”(同上)此德者,以常道涵备无量德理,而为之目也。无量德理者,即生生不息之仁健德理。“天道真常,在人曰性”[1]6,易言之,吾人禀天道而生者故,天道则为人之真性,是则生生不息之仁健德理,实为吾人真性之开端也。

“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此乐者,乃君子以反己识得其性真之端绪,乃万物一体之仁德常道,而见其本有和乐无私之真情也。此情深虚明彻,纯正厚笃,源源不壅,绵流不已,以致吾人本然固有之德光常赫耳。常道生生不息,统摄而遍贯于万物,使其亨通互利、辅相共进,故常道至明,无有迷暗也。是以君子得道之和乐,乃吾人性真之体纯粹懿德之光耀也。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礼记·乐记》)此乐者,即指目吾人内在本有生生之太和常道也。君子以反己自明其真性无私至善,而清静和乐,纯明不染,灵虚不昧。故此乐诚为太和常道于吾人一身之章显也。乐之器者,即明健太和常道之发现也,易言之,即君子诚笃和乐之真性情流露之资具也。常道至健恒明,含受于万物以著其仁德,故万物皆资常道以生,常道亦不离万物而独在,此所谓道器不离者是也。以金石丝竹者视器之备,固为赅词。其为君子诚笃和乐之真性情流露之资具,乃当然之理则,因其反己识得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即其真性者故也。是以君子资金石丝竹而流涌和乐之情,乃昭著引发人类固有明健太和之本性也。

“诗言其志也。”(《礼记·乐记》)此其者,指代君子乐得其道之真情耳。以下所言其者准知。志者,乃君子心之所存主。此主,乃人心本有之仁德者是也。君子常存恒扩其本有生生之无量仁德,使其太和无私之真性愈益弘显,是则裁成天地、辅相万物、同万物休戚与共之人极于此而立矣。故此诗所深蕴者,乃君子厚德载物彰和弘道之正志也。

“歌咏其声也。”(《礼记·乐记》)此声者,乃君子以得万物一体生生之仁道,而和乐不容已之真性情流露之休声令韵也。

“舞动其容也。”(《礼记·乐记》)此动者,寂然而不浮散,清静而无烦扰,以其含蕴太和常道生生明健之仁德者故。是以君子舞动其一身以庄貌雍态恭仪为礼则,而表达其以得道而发和顺崇敬之真性情耳。

“三者本于心。”(《礼记·乐记》)此三者,指诗、歌及舞者也。此心者,即主乎吾人一身之本心或仁心者是也。三者皆源顺吾人本心所固有至健恒明之无尽宝藏而流行呈现,然则君子以其固有生生之自力开发推扩,创进不息,使之充裕毋竭而广宣于天下,以育润光弘吾人本然之和乐真性也。

“然后乐器从之。”(《礼记·乐记》)从者,依从,顺从。之者,指代本心者也。乐器之发明、制作及发展,皆为吾人承順其本心固有生生明健之德理以努力发掘、创造之。君子以反己识得万物本吾一体之真性而和乐不已,故致其本心明健之德用于品类不齐之材质,依其差异殊特之性能而利用之,改良之,操作之,以成广传欣和之资具,而昭显吾人与天地万物共有之太和仁体。故君子资其与理和律谐之乐器相互搭配所发之德音嘉乐,引导吾人睹物而通和理,闻乐而知谐律,于无尽之未来,同担共荷体仁弘道之重责,而实现贞和诚乐之泰世也。

“是故情深而文明。”(《礼记·乐记》)此情者,即吾人以道得而乐天地万物一体之贞和性情也。此和乐之真情深奥至微,广辽无畛,皓邈渊厚,无在而无不在,无知而无不知;藏神无内,以无一顷可容暂住、创进不息之万化为其文焕;通情无门,以六合之大、古今之遥皆其所周流遍注为其至亨也。君子所以丕立此情为其符节而贞信之、存养之、弘扩之,以其识得此渊厚纯粹之情,乃吾人之真性即天地万物一体之太和常道于其一身所斡运不息之发现者故耳。是以吾人诚能虚怀蓄德,体达此万物一体和乐之贞情,则可致其盛德光明遍至,而兴仁风善化以成无私和乐之昊文也。

“气盛而化神。”(《礼记·乐记》)此气者,乃吾人固有生生明健之无穷自力也。易言之,即主乎吾人一身之仁心固有刚健、开发、炤明、纯粹之德用也。君子常恒存养推扩其与万物共有生生之仁心,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辅相曲成万物而不遗,广施欢悦博爱于天地之间,以连绵不绝、纯圆殷实、冲虚致远、足以动天地、格神明之正音,通达宏著万物与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健进不息之化为体之神妙耳。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礼记·乐记》)君子于日用践履之间时时执敬而慎其炯奥懋仁之独体,使其内部生活以常承本心生生之德理,而愈益渊微充盈、至简恳恻,故其生生和乐不容已之真性情自然流露,充塞于天地之间,内外浑然为一,无有间隔,亨畅遍运于万物与其新新同流,犹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乃内在生生不容已之明几流行通融之天然也。

“唯乐不可以为伪。”(《礼记·乐记》)君子道得之乐正中无邪,敦笃真常,伟健致远,乃其性真仁健之自体太和无私之盛著也。其何伪之有?

此段直彻乐得仁道之乐对人类生命生活之真实价值与深切意义。然则先圣孔子所以作而奉“乐”为《经》者,乃善教吾人平好恶以返人道之正,涵养其灵性生活,归本人生和乐之真境故。

三、恒存、充实本心仁德之音乐修养——音乐实践之秩序

以生生不息而歌,由清净炤哲而吟,因真实无妄而咏,为无私太和而颂。音乐将吾人心灵深处之一点微明显发,激省吾人反己默识,自明其真性乃天地万物一体至简恒健之太和常道,而诚乐不已,故时克小己迷妄之私欲,而决无须臾之懈怠,常“充养”[4]118其仁心固有寂静通感、照用无畛之盛大明几,使其恒照于内而无有一毫亏蔽,以盛著吾人内在本有之无量元德,庶归人类于正道而造福社会也。后之行文就如何在音乐实践中体认、存养、厚积其本心固有生生之仁德,使其潜率、陶冶、充实于音乐艺术,而显发吾人清刚、纯明、诚正无邪之和乐真性,作深入思考。

《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此心者,即吾人之本心也。本心者,直指心之本然或心之自体乃生生之仁德也,故本心即仁是也。“本心即是仁,而曰本心之仁,何耶?行文须有主词,先用本心二字作主词,次以之仁二字则指出本心即是仁也。”[5]243、244本心亦名仁心,以其本有生生、刚健、炤明、纯粹之仁德者故。本心之仁恒存,则吾人固有之明几常照察于内,时克迷妄之己私使其永伏,廓然与万物亨融,格物而不为物系,“无事时,不令杂念来扰;穷理或治事时,唯任此心健明以求通,不杂私意曲见。”[5]241然则吾人本心不为小己之私欲私意所障蔽,恒著天地万物一体本然之和乐也。是以存仁进德之事唯赖返己工夫真切,真切,自然不违背本心之仁。故“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记·礼记》),此音者,则吾人仁心之发现也。然吾人仁心为何而发之于声也?

《乐记》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此动者,有二义也。一者,吾人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反己默识,惕然悟得吾人之真性乃天地万物一体之和道也。道不离万物而独在,以其生生之仁德受成昭著于万物,万物元是道之生生与变动而已。此惕然而悟即为道生生之仁德于吾人本心之呈露也,易言之,乃吾人本心自知自证之诚动耳。诚动者,乃言吾人反己识得其与万物之真实自体即生生太和之仁道耳。故本心自明自证之动正贞无妄,真实恒常,实乃诚动也。二者,吾人识得其与天地万物诚为仁心固有之仁德所普遍含入,无有偏私,无有杂染,不为形气的个体所锢,不为小己之私欲所缠缚,明净而健动,寂然而生生,大正而无系,纯一而浑全,实乃无私太和之仁道所昭著也。故此动者,即吾人本心和乐无邪之动耳。此动之义虽分言有二,然其实究为一也。即本心炯然不昧,卓尔无倚,遍至而无系,恒静而常健,时行而诚寂,不迷无惑,不浮无染,乃万物一体之太和仁道本然者也。由此而知,吾人乐和之情乃其本心生生明健之仁德于吾人一身之呈现,是以此情所流露之声音,纯明清净,笃正厚实,圆连行健,起伏绵长,深澹寄远,常流不尽也。故弘此正大乐和之音于天下,以涵养人类灵性生活,而晋之于真诚令境也。

摄儒学大头脑即本体论之“体用不二”义于音乐中,使吾人反己识得,其真性乃天地万物一体之太和常道,而自明自信,以自力存养、开发自家固具生生炤晢之无尽宝藏。王阳明先生诗曰:“无声无嗅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此言深切极矣!直教吾人反己彻悟自家固有敻然绝待之明几,即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之太和常道是也。道者,万物之本体,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夫常道者,包天地,通古今,无时而不然也,无地而可易也。以其恒常,不可变改,故曰常道。”[1]9克就吾人言,天道即人道。“天者,无待之称。道体本无待,故有时用一天字,有时合用天道为复词。”[1]9以道识音乐之真,以音乐体天道元亨利贞之无量善德。此两者互徵,冀吾人自识自尊自信,善养推扩自身浩然之正气,即工夫即本体,以实现弘道之人生意义与生命之攸归耳。

故在声乐完善训练之音乐秩序方面,须使身之形(能)质恒顺炤明、刚健、亨通、纯粹之仁心而一齐俱行,具言之,即意在声先,以意领声,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声即为意之所现,意亦全融于声中,易言之,意声合一也。意声合一之声,则具流动、悠远、清圆之韵度,为吾人诚正和乐之真性情所自然流露也。然则吾人以自力开发其固有无穷宝藏,光大于外,而徵其所本有之明健道体性分之全耳。

四、教民反己正心惇行仁道康衢——音乐教育之宗旨

《论语·阳货篇》云:“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熊十力先生言:“据此,可见孔子深虑世人惟以习于玉帛等仪文、钟鼓等乐器,便谓礼乐在是,当进而探求礼乐之根本大义始得耳。”[2]68后之行文通过疏释《大学》开篇所示之三纲领,启人识得礼乐之根本大义,在反己默识、自明、充养、推扩其本心固具之无量仁德,资以成为音乐教育所遵循之实践准绳,昭著人生克己达仁之贞乐于人类社会,是则实现儒学公正仁和之康庄大道诚可至也。

《大学》首句开宗明义曰 “大学之道”,大学者,乃吾人反己自明与推弘其真常自体之正觉学问也。真者,至诚无妄也。常者,恒久不已之谓也。自体者,乃浑全绝待、生生刚健、炤明纯粹、含受而发现为宇宙万有之独体或常道也。正者,不偏无系,不染无碍,静而流行无滞,动而寂然不扰,太和至中,乃斥指常道生生之仁德而为之目也。觉即仁也,“生生之和畅而无所间曰仁”[3]195,是以觉者,诚为常道之仁德于吾人一身所呈露者也。道者,由义。故大学之道者,乃吾人修为正觉学问亦即反己求仁所由者之谓也。

“在明明德。”(《礼记·大学》)在明明德,即指示吾人修为正觉学问所由之路者即在于此耳。前明字,自明明之也。后明字,乃赞词,盛叹主乎吾人一身之本心所固有之常道仁德恒健至炤也。本心具自明自了之用,故亦谓之良知。良者,善也,至善无染,万德纯备,其明示知之自体炤明、刚健、亨通、纯粹也。“知者,自明自了义,非知识之知。”[1]60良知乃吾人本心明德之发用耳。由此而识,在明明德,乃直指吾人求仁之路须反求诸己,自明其本有之生生仁德耳。而反己自明明德之入手功夫处,即王阳明先生所言“致良知”者是也。此致字,乃言吾人于日用践履之间,常存养与推扩其本有良知之大明德用,恒任良知充沛流行而无以私意遏制之之存仁工夫。故致良知,即常充养吾人本心生生之无尽仁量,吾人本有之明德则以此而盛昭无限也。此所谓即功夫即本体。反己功夫愈深,本体之仁德愈光大昱耀耳。

“在新民”(《礼记·大学》),朱子注:“程子曰:‘亲当作新。’”[6]1新民者,即明明德中之一事耳。新者,即吾人反己自明明德,恒致其本有良知也。良知常明不衰,至健毋滞,清澄无扰,故恒致吾人本有之良知,乃反己自明自新存仁之必然也。按经之自释,引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2是即《论语·里仁》言“君子无终食间违仁,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所蕴之诚义。吾人与万物皆因常道而所以生成也,常道备万理涵万德起万化,新新而不守其故,生生不息,创进不已,发展无竭。故此新者于吾人而言,即自强不息,健而又健,使本心常主于内,而不为私欲私意私念所干犯,其良知之照用则得以通体呈露,亨运万物而不遗,遍至万物而无系,无在而无不在,昭著开发无限之生机也。然吾人自有生以来,形气限之,常易迷失其与万物同为一体之贞和本性,而妄执小己之一身为其自体也。故其日用云为之际,一切生心动念处,皆顺己私发作,而惑于是起,恶由此而生也。故吾人须时时体新于其一身,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力克己私,存仁致良知,以弘彰其本有生生太和盛大无疆之仁德耳。是则自新者,必新人而后无憾。以人我同此仁德,同此本心,同此良知者故也。《论语·雍也》曰:“子曰:‘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者,自明,自新也。立人达人者,新民也。可见自新其德者,必作新民,以教人之自新也。吾人自明明德,恒致良知,以尽其固有明健和乐性分之全,而成仁达善也。据此而知,新民,乃明明德之事也。

“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止于至善,亦为明明德中之一事也。朱熹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6]1至善,乃指目吾人本有之常道明德也。常道明德乃复辞,德者,得也,道之所以得成其为真恒常道,以其内在固具清刚纯粹、亨正和顺之贞德,而为万物之本体者是也。故常道本无迷暗、惑染、滞碍,诚乃新健至精之真实自体,而赞之曰大明盛德,亦省言为明德耳。明德无私仁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十章》)。

“生而不有”(同上)者,言常道生万物,然其非离万物独在而以万物为其所有,其实乃与万物浑然为一,健进无住,新新而不守其故也;“为而不恃”(《道德经·第十章》)者,言常道固含万德万理万化之无尽宝藏,乃常道之自然自为也,故其不期于成物而物成,乃无为而无不为也。然其不恃无为而无不为之本然,而退然受成于万物,使其各各皆蕴明德性分之全,以各畅其性,各尽其能,相辅互助,任其自致固有生生明健太和之无穷自力,而盛著常道自为而不居其功成之无私明德也;“长而不宰”(同上)者,长,读掌,主领义也。言常道生生以成万物,然非离万物而独在,其实潜率恒运于万物之内而为其各各之主也,易言之,万物品类纷繁殊特,然其各各内在之真主诚乃常道是也。故常道乃万物之真实自体,万物资之而成亦皆以固有明健仁德而为其主也。然万物之一切创造、发展、上进皆为其各各亨通互遍、相运互化以自发自创自新,常道决无所规划宰制于其间耳。是以常道归藏主领于万物,万物亦以此而各各富具生生不已之大宝藏也,然其创进无限之可能唯其自主自创而已。此即“长而不宰”(同上)之义也。

由是而知,明德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同上),而得称其为无私至善也。故吾人反己存仁必止于至善之极地而不迁者,亦为其明明德中事也。

因此,《大学》开端之言提纲挈领,乃吾人修为正觉学问或反己存仁之所必由之宗途也。其所言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实是一事,即明明德者是也。而析言以三者,则以义有独重,须于明明德中,别出言之。

吾人本有之明德,即本心之天机,亦即良知者也。然其有为迷妄之己私锢蔽之虞,而未能显发,故须有自明明之之功,即恒致良知是也。新民者,则以人我同体同性同此良知,我能自明自新,而人未能自明者,即是我本有之明德性分有所亏蔽,故新民固为自新之分内事也。止于至善者,言吾人自新新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必至于至善之仁德而不迁也。申言之,即恒致良知是也。吾人常存养推扩良知,使本心天然之明几恒照察于内,时克己私俾之永伏,清净积健,温静和中。无事时,心敛而敬穆,故私念私意不得憧扰吾人内部之和顺生活;有事时,心动而定凝,则感接物事皆任良知之明健胜用,充沛流行,亨通遍运,故吾人究物而不为物系,上下与天地同流,内外通和不滞无碍而浑然为一,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辅相万物以各尽其能,但期进人类于太平之世,亦绝无居功成而止之心,唯健而又健,上达天德之仁,以弘万物皆吾一体之太和常道也。故止于至善者,惟吾人反己自明其本有之明德,易言之,以自力存养开发推扩其良知固有之炤晢宝藏,使其止于生生不息、正亨贞和之极地而毋迁也。此亦即变易而不易,不易而变易所蕴之赅义也。义赅而渊微深奥,须吾人以坚韧不懈之功而体其不尽之常耳。

结语

研究融儒学与音乐相结合之教育宗趣,于大学音乐与思政教研中,旨在引导学生明得音乐于人类之真正价值和意义,乃上达天地万物皆吾一体之太和仁道,而正心诚意,修身立己,日夜孳孳,自强不息,格物而不为物系,辅相曲成万物以造福社会,登人类于互孚同助、相敬和乐之康庄大道。是则儒学仁教之做人与作学问为一、智慧与道德为一之鹄志,真正实现于大学教育中,使其培育之莘莘学子成为社会各领域万众所拥之旌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熠熠征程上,不断奏响人类文明之贞和乐章。

猜你喜欢

乐记太和仁德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为仁由己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新时代下的文物保护工作暨太和社会文物捐献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乐记》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孟子说仁德
值得肯定的《乐记》两版本比较研究
数学问题与解答
一条进过瓢城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