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序

2019-12-14陆建非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上海师范大学读本遗传

陆建非

自20世纪末至今,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文化自觉”的概念在中国学界从出现到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从联合国提出到中国热烈响应。人们注意到这两个重大文化事件的历史相遇,学界倾心研究二者内在的关联,认为非遗传承和保护是践行中国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

从祖辈先哲留存的文化遗产中,我们能领悟“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们能借此复原出民族的历史图谱,探测出族裔的文化基因,找寻到与世界对话的结合点与切入点。因此,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是国家的“魂”,是我们穿越时空,保持独立与完整,走向未来的精神财富。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一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自发式传递无法应对当代传承危机的情况下,通过现代教育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培养非遗传承人,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指出,“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进行传承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每个学生自小就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理解、认同非遗,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持续的接触和研习来深化认识,增进了解。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课题组曾对上海10个区15所学校的15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向全社会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此次调查发现,本市目前只有16%的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在整体数量上并不能说明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已经普及。即便是开展非遗传承的学校,受限于各种因素,只能开展几个项目的传承活动,而且各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面临诸多问题。问卷调查还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度不高,部分学生虽对“非遗”这一概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但对于非遗的具体内容,他们的理解却参差不一。调查发现,学生对舞龙(狮)、皮影戏、沪剧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众非遗比较熟悉,而对于有着较强地域性的打莲湘、顾绣、徐行草编、崇明灶花等小众非遗的知晓率很低。非遗研习频次差异也较为凸显,如在进入校园的非遗项目中,名列前十位的都集中在传统美术类、传统戏剧和曲艺类,而民俗类、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等则因学习门槛较高和场地、经费等因素不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和学校开展,较少受到青睐和关注。就全面保护和传承非遗而言,这样的分布格局不尽合理,确有很多项目值得学校引进,以期提升它们的生命力,避免消亡的命运。

非遗保护和传承有着众多的现实意义,正如课题组给市政府的专题报告所述,首先,传统文化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内涵的一致性;其次,在全球化进程中弘扬母文化,如江南文化等,具有紧迫性,如同诸多生物物种濒临灭绝一般,为数不少的非遗面临消亡命运;再次,依托民族文化软实力促进整体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最后,“文教结合”的路径对提升学生文化鉴赏力具有明显的可行性。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进而上升为终身爱好,这是非遗进校园的理想目标。非遗进校园不能浮于表面,而应将非遗蕴含着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挖掘出来,引导学生从文化和历史层面上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非遗,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加以研习,以此影响生活,融为实用,培育情趣。非遗实践的关键受众是学生,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阵地是学校,只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非遗感兴趣,非遗才能与时俱进,永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间文化、草根文化、乡土文化,是一种影响当代生活生产的活态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源头和根基。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源头,同样也是上海非遗的根基。上海非遗与周边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脉络和历史渊源关联密切,认知认同并保护传承上海非遗,对年轻一代积极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有裨益。

《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发布后,《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青年报》《新民晚报》以及中国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澎湃新闻、上海教育新闻网、中青在线、第一教育等数十家媒体予以报道,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后形成专报呈报市领导,2016年8月20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翁铁慧同志专门作了重要批示。

为此,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受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委托,开始编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系列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此书为该系列的第一本。我们成立了由非遗学界专家、教授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教授任本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秘书长林银光特约研究员任副主编,同时招募了十多位志愿编撰者,他们来自各学科、各单位,对非遗传承与保护有意识、有担当,同时也具备文字撰写能力。

读本是一本融权威性、社会性、可读性于一体的非遗基础知识读物,意在创设“文教结合”的有效载体,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促进中小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受众为在校学生,主要为小学三年级至高中学生,以及部分不太了解非遗的高校学生。

读本分为知识篇、场域篇、项目篇、人物篇。

知识篇主要包含非遗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行法律、规则、政策等。

场域篇重点介绍8个具有较高社会及历史知名度的文化空间,如大世界、南京路、城隍庙(含豫园灯会)、朵云轩等。这些场域有的是某些非遗的原生地,有的是某些非遗的集中展示和传承的再生地。

项目篇精选了25个非遗项目,它们都是上海地区正式进入国家级、市级名录的,还有为上海中小学生广泛参与、上海地区公众知晓度和接受度较高的非遗项目。

人物篇中介绍了12位传承人,均为技艺高超、影响力大、具有励志价值且颇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或传承家族。

读本简洁通俗、图文并茂,适合学生自学,或在教师指导下,边阅读,边研习。

读本的正式出版,实属不易,其间就读本框架和选编内容等多次征求专家、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复推敲,历经打磨。

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和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的领导,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专业指导。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摄影俱乐部苏光禧先生无私奉献精美摄影作品,作为读本部分插图,使读本增色不少。

众多传承人年事已高,他们克服诸多不便,乐意接受采访,我们深受感动。

本读本的编撰人员多为年轻的志愿者,他们肩负重任,辛勤劳作,几易其稿,精益求精。

上海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姚欢远先生焚膏继晷,精心审校,确保质量。

在此,我们要向所有为读本编撰和出版作出贡献的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

猜你喜欢

上海师范大学读本遗传
雏燕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发展教育,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基于CSSCI的国内区域发展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Anglo—Saxon Women’s Life and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