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粹金玉以文化之魂
——国家级非遗项目“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袁耀访谈

2019-12-14采访人郭腾飞受访人袁耀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根脉海派玉雕

采访人:郭腾飞 受访人:袁耀

海派玉雕是上海玉雕的别称,创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和“北派”“扬派”“南派”一起成为中国玉雕四大流派。海派玉雕在全面继承中国玉雕工艺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新时期的情况,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海派玉雕体现着“海纳、精作”的特点,作品种类丰富、工艺精湛,有着不菲的艺术价值、纪念价值和收藏价值。匠心独运,玉汝于成。经由造化的手,天生的顽石化生灵性,为人为物,载覆山河。2011年,海派玉雕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中国玉雕艺术大师袁耀就在相关非遗传承人之列。袁耀在几十年间,创作出各种风格的人物、山水、花卉、动物等作品,这是大自然与他的故事,亦是中华文化在玉石上留下的印记。玉石生花,足显中华文化扎根愈深,其实愈丰,其播愈远,其传愈久。

一、初涉:食之又享

玉雕是一种对工艺要求很高的工艺美术门类,您现在已经成为行业翘楚,当初您是如何走上玉雕这条路的?

我家祖籍是浙江绍兴,父亲11岁到上海来做学徒,受了很多苦,最后做了老板。父亲天赋比较好,就我现在的雕刻而言,他给我唯一的财产,就是我遗传了他聪明的基因。我有个过房娘,她家有个儿子很聪明,画画非常漂亮。我见了就想:人家画得这么漂亮,我也应该学点东西。另一方面,时代跌宕,我深深体会到生活要靠自己的道理,技不压身,要多学点艺。所以上小学的时候,篆刻、书法、绘画方面我就想要在班级里做到最强,这个意志支撑我几十年。那时没有人教,就看人家画画。我想绘画、篆刻、书法都无需很大成本。当时有块粉石,是写方格字的时候用的,我把这块粉石磨成一块长方形,拿根很大的绣花针在上面刻名字,将凹下去的名字印出来,一看就很高兴。这就是一个起步点,一直发展到现在。

您对雕刻的兴趣是在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后来是怎么发展成主业的呢?

关键是为了养家糊口。我从小就开始雕印章,然后雕印章上面的印纽,旁边雕小字。我搞微刻,有一次在一个宽1.5厘米、长9厘米的象牙印章边框上刻一千个字,叫“千字文”。那个时候,我一天能刻三片。由于在几十年里经历了几百万字各种书体的微刻实践,因此我在玉雕上面刻字才能有扎实的功底。1978年,蔡国声老师在上海友谊商店负责印纽的制作,我那时也在那里。一个印纽雕好在当时能赚3块钱,一个月下来就超过我的基本工资了。我额外收入有40多块,那时40多块能养活一个家庭。

为什么我要重视经济呢?元稹在他妻子故世以后,写道:“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因此,我也觉得,我妻子嫁给我,我一定不要让她过贫困的生活,起码要过小康的生活。我刻了三十几遍唐诗,每次刻到元稹这首诗,我就发出感悟:“哎呀,我今天摆脱贫穷了没有?生活好过一点没有?”那时候没有人教我雕印章,也没有人教我雕翡翠,完全是自学。

生活经历对您的雕刻之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您将亲身经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从中吸取到了更多的精神养分。这种影响是怎样的?

“福缘善庆,祸因恶积”。做人要不断地做好事,很诚心地做事,福就会来了。这个福就是文化的积累。后天积累跟我父亲遗传的先天因素结合后,就是“知行合一”。做到动手能力跟知识积累合为一体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在我的作品里面,再高的难度,它也难不住我。因为我有自信,于厚积中我就轻轻地提取一点,这个难关就过去了。我在一篇文章里面写过:什么叫灵感?灵感不会凭空而来的,灵感是你知识的底蕴鼓鼓囊囊的时候,像一个麻袋,这时候来了一个很难逾越的困难,它就像一把匕首,就在你鼓鼓囊囊的袋子外面戳了一道,那里面的知识含量就都出来了。灵感就从这里出来的。

我在小时候,家庭受到过很大的损害。现在我在外面发言的时候说:我倒过来感谢这种苦难,因为这种苦难使我成才。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果我家里很优裕,可能这辈子我会惰怠而成为纨绔子弟。《唐诗三百首》,两万两千个字一遍,我雕过三十几遍。为什么呢?它能创造经济利益,但是真正的福德,它不仅是经济利益,脑子里的知识含量才是会陪伴一辈子的更深层的福德。钱物越用越少,文化却是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而且,我也把这些知识跟我学生讲,把它传承下去。领悟力加上创作实践,它会产生一个新的传承力量,会让我的学生听到一个全新的创作作品的理念,以及领悟到创作的灵感应该从哪里来,应该怎么样在创作中重视文化。作品的技艺层面不过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就像人体一样,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作品里面最高层次的是精神层面,就是常说的哲学。我认知的哲学,不是顿悟的,而是慢慢渐悟的。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源不断的活水加上你的顿悟能力,它一定会变成一种睿智,这种智慧才是指导作品物质层面的高屋建瓴的东西。

二、器成:文化自觉

您对雕刻充满了热情和智慧。在今天,您创作的动力来自哪些地方?

我在1982年的时候得到轻工部的科技奖,当初我只有初中文凭。我想:初中文凭就不能搞科研吗?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成功了。后来我做了一件俏色微雕作品《陆羽赏壶图》,高度只有5毫米,手上捧把茶壶只有半毫米。这个茶壶是空心的,盖子能打开,里面能倒水。1997年,这个作品拿了青岛第二届中国雕刻艺术大展赛唯一的大奖,2万奖金。当时有些观众认为这种技艺是不可思议的,但确实到现在还没人做得出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我一共有两个:一个是用右手刻的,一个是用左手雕的。1993年,用右手刻的《唐诗六千首》,是在象牙折扇上微刻唐诗最多的纪录,是平面微刻技艺。用左手雕的是在1995年,是最小的石壶,只有0.55毫米,那是立体微雕技艺。

立体的东西很难雕。我雕的时候是从显微镜上雕下去,只能以从上到下的角度看,多深我不知道。有时候要转刀,好像打了,好像没打,后来我知道,石头粉冒出来时这个孔才是打下去了。打得重一点,一转不在中心,豁口就出来,那把盖子没用了,再重做,这样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才成功。《金刚经》中说“得成于忍”。做事业,一定会碰到比拼的问题,比拼意志、感悟力、文化深度和勤奋,这些缺一不可。如果轻视这些积累,那失败的概率就比较高。我是已经70岁的人了,我想70岁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还要重新来过。我准备做更进一步的东西,感觉现在还没有达到我的人生目标。尽管我2004年在张铁军珠宝集团创造了第一个翡翠微雕《千手千眼观音》,但是这已经过去了,我要重新创造新的成绩。进步就是要不断创新。为使作品没有滞后感,我一直保持着不断创新的意念。

您是含着心气进行创作的,力求实现每一件作品自身的文化价值。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赋予作品灵魂的时候,您是如何做的呢?

我在做作品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根脉。我认为“一带一路”就体现了中华文化根脉上的智慧。“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得到了财富的惠泽,又怎么会跟中国相对立呢?这就是“一带一路”的智慧。“柔弱处上,刚强处下”。真正的强大在于柔弱。我的一个学生雕了这么小的一个弥勒,上面有5个小孩。我对他说:“你从正面看,这个手臂好像有个小孩趴在上面;从侧面看,那个手臂是这样的,没松掉,还是刚强。松下来的话,那口气就吐掉了。”当欣赏一件作品的时候,一定是用很松弛的状态在欣赏的,绷紧了不是享受,是在受罪。

我作品的文化根脉在中华文化里,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要阴阳平衡,最终达到“周行而不殆”。我做作品,从头到脚,作品里面的阴阳要平衡,要负阴而抱阳,在做阴的时候要考虑旁边哪是阳,要相互有运转。比如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气息要流畅,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就说:“草贵流而畅。”我玉雕的基本功就是书法的线条和武术,它们是贯通的。把书法的线条从阴走到阳,从阳又走到阴,然后不断地流畅,它就把整个书法都完成了。我在一栋洋房里做了一个代表海派文化的雕塑,2米高。因为楼梯是旋转上去的,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将她的身体顺应楼道的旋转方向,以贴合逐渐上行和1080度旋转这种观赏形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环境是这样的,就要以自然为老师来做,这是我创作遵循的最高法则。这个雕塑的线条就是负阴抱阳,不光有挺拔的线条,还须加上飘逸旋转的线。

阴阳之理在您的作品中多有体现,新《百虎图》就是其中之一,请结合这件作品谈一谈。

我这件新《百虎图》用的是一块宽9.8厘米、高4.7厘米、厚3.2厘米的高冰种的无形黄加绿翡翠独石。制作时,是呈横向摆放的,翡翠原料外形像粒米状。设计方案的总纲是要道法自然,依据料的形与色的具体分布,设计百只黄白老虎、山崖、树林、草丛、波浪、湖岸、云气等景物。在正面,我开辟出一个绿得透人心脾的湖面,留下湖中的黄色依厚薄而俏雕成各种游弋在清波中的黄虎。在开拓湖水清新效果的时候,我对应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摹的“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态,将玉雕当作文人书画去追求文学气息。左上角多层次深浮雕雕法,增加了三维透视度,强化了阴阳深浅变化的力度。背面从上至下依颜色变化做出5—6排黄白虎,为克服弧面带来的困难,采取了敦煌石窟的排列雕法以及陆俨少的云水画法。画面大开大合又有条不紊,跌宕起伏又云水飘渺,产生了光怪陆离的精细变异,用流韵般的亮黄色草书线条去左右整个画面,使整个画面的阴阳起伏产生有节奏的吐纳。俏色微雕技法大量借鉴诗外工夫的山水画与石窟别出机杼的技法应用,令画面的功效远胜于设计之初的预期。

底座的设计与作品相呼应。上面的作品富丽堂皇,那下面的底座则应当简约平展。我借鉴了宋代禇遂良书体“横担”的悠长气息。厚4毫米余的长方形平台上耸起变形的太极图,太极图双鱼左右旋转,鱼和鱼目分别以叠加的平板和碎石铺就,托起华彩四溢的翡翠百虎山子,双鱼随作品底部的高低而就,然后在左右雕出二孔,插上不锈钢梢子固定好,再将2根不锈钢梢子上插翡翠底部。平台下两端如敦实的桥桩,高6毫米的2个桥桩中间像赵州桥的拱形圆弧。千年赵州桥拱形的力度顶起这巍巍百虎山子的时候,也抬起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我在作品正面的绿色湖水里先用隶书横雕了“百虎图”3个字,然后在其下用乾隆书体竖雕了鲁迅先生七言诗:“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个“惊雷”就是我们要做出震撼寰宇的足以强国传世的作品。新《百虎图》追求险绝后复归平正,最后通会其中的理法和雕法,努力做到了“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三、传承:越过衰老

您的作品将海派玉雕提升到艺术和哲学的高度,传达了您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南京1937》这件作品以厚重的历史为题材,是否可以这么说,它体现了您作为工艺美术大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这是一个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作品,旨意是:期盼和平。这块原料高11.5厘米,上宽9.5厘米,厚6.5厘米,下宽6.5厘米,厚为3.3厘米,形似心脏,由红、绿、白三色翡翠组成。这个玉雕从正面、侧面和背面分别能看到一蒙眼满头流血的男性中年人,一裸露上身的、被蹂躏的、满头流血的低首少女和几十名神态各异的侵略者。背面一共雕了86个人物。底座是用一把利剑刺入状如心脏的翡翠中,剑刃下的马蹄踏在南京城箭垛上。剑与马蹄都是用铜料制作,破损的南京城墙用灰色翡翠制作。用翡翠这种不生不灭的材料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是我们的责任。这其中传达的是要让囯人永记历史,不忘国耻,中国要强大起来的文化内涵。我相信自己的民族,爱这个民族就要关心它,要用显示国家软实力的作品去表达出来。

2018年5月28日,我完成了新《百虎图》,之前在张铁军集团完成的《百虎图》比它要宽9毫米,雕的老虎是一百零几个,这个雕了一百十几个老虎。过了6年以后,我的能力比6年之前要好。我的身体是在衰老,但是我能力的增长超过了衰老的增长。老了什么都干不了,这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我现在还想做事,还要更好地把传承工作做好。

文化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会是世界的。文化的根脉在传承中才能扎深,关于海派玉雕的传承,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请您介绍下目前具体的传承工作。

国家对非遗的传承工作还是很关心的。每年文化部有2万元的津贴,市政府有6000元的补助,这些资金都要用到传承工作上去。国家对我们有要求,怎么样才能把传承工作做好,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准备开个专门的学校。目前已经在浙江有一个传承基地,在浦东的张铁军集团也是一个传承基地。另外,我已经收了几个徒弟,这些徒弟有的是推荐来的,有的是自己找过来的。苏州有个赵姓学生,到我这里来,他想在橄榄核上雕《苏东坡游赤壁》,但他不会雕,就要我先在橄榄核上雕出此图。我就按《核舟记》里面的描述,雕苏东坡、黄庭坚、佛印这3个人,苏东坡坐在船头,后面有两个船夫。我从早上雕到晚上,把5个人都雕好。这个家伙到苏州仿造了一个,仿造了以后又到我这里来一次,他说:“师父,这个核底的字我不会雕。”我就给他把《核舟记》全文全部雕上去了,400多个字。就这样一点点坚持下去进行传承工作。后来,这个作品在香港保利拍卖行拍掉了。

您对创作、对传承都抱着赤诚之心,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您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我是上海书法家协会的,一方面搞纯艺术,另一方面又是搞工艺美术。但是我发现社会上两者的地位不平等,所以2005年,我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开了个展,目的是想把两者平等起来。2004年,我的第一个作品就是《千手千眼观音》。2006年,我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个作品不能说后不见来者,但是50年之内,没有人超得过我这个技术。”百千年以后,袁耀的尸骨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作品一定在那里闪闪发光,这是我对它的预期。这件作品的历史价值很高,将来高科技都没法做出来。做作品要有前瞻性,要看到很多年以后这个作品会产生什么危机。科技发展得太快了,它不可抗拒。我们做的一种绝技只能说是相对时间内占一定优势,没有永久的。所以我今天要通过我的作品来传承中华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化,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我认为把它持续下去是我应该尽到的责任,我是通过艺术的形式:书法、印章,最终是翡翠雕刻。

我们要做出好作品,传世作品做出来是增加国家的软实力。中华文化的内核太强大了,我们要从根里面找我们的艺术。民族文化的灿烂在我心里扎得很深,我是骨子里爱这些,文化就是我们的宝贝。“我的作品一定要显示中华文化的根脉”,这个想法很强烈,一辈子就要做这件事。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庆幸,因为中国艺术可以从我手上传承下去,更令我自豪和光荣的是,我的艺术作品秉承了华夏文明的根脉,而且在创作实践中始终用它的智慧和自己独到的特技来形成独立而能遗世的作品。

我乐于创作,乐于传承,源于中华文化的根脉。

猜你喜欢

根脉海派玉雕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追迹上古三代,往探华夏根脉
“根脉”与“归属”:做好两岸文化交流报道的根本逻辑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董集镇:守住文化的根脉
参加中华辞赋高级研讨班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