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时代公民法治意识培育路径

2019-12-14

法制博览 2019年19期
关键词:全民公民媒介

潘 虹

中共乌海市委党校,内蒙古 乌海 016000

媒介融合最早出自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近些年才传入我国,指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的现象。美国专家学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纸质、音频、视频、数字媒体之间的联盟,更强调合作和联盟。我国专家学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传媒技术的趋同,由数字技术获得了文字、音频、图像三种的融合,不同形式的媒介之间完成了互换与互联,更强调媒介的一体化。

一、媒介融合时代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

在媒介融合时代,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对于实现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汲取和借鉴国外历史经验,我国提出了关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西方发达国家在法治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努力,全民法治意识较强的国家,不但保持着良好的社会秩序,还促进了国家全民的互动。对于部分法治不强的国家来讲,却长期处于发展泥淖之中,致使国家停滞不前。基于此情况,我国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此来维护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是媒介融合培育方式的客观要求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等诸多影响所影响,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相对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在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地促进作用。新兴网络新媒体为公民提供了丰富的法治学习渠道,公民通过微博、微信等各类网络媒介,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社会热点关注的法治案件,在这一过程中,法治常识和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公民,自然填补公民法治意识的欠缺,种下法治的种子。新媒体对于法治的传播,成功的打破了我国传统公民法治意识培养模式,弥补了传统模式诸多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并且积极推广了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因此,公民法治意识培育就是要对媒介融合时代信息资源传播有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应用优势,通过新兴的新媒体积极探索出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新途径,进而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客观要求。

二、媒介融合时代公民法治意识培育路径分析

(一)构建完善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

当前,在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除了相关部门、学校等团体开展法治教育以外,我国要充分发挥媒介融合的优势,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培育,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在宣传教育工作的传播过程中,要将具有代表性的法治文章、案例写入教材中,从教育阶段抓起法治教育;同时,要着重提高法治网络传播的质量,严把法治文章和案例的真实性,以案说法、图解法律、公益广告等图文结合形式使公民容易接受,通过国家或地方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进行宣传和教育;将传统媒体中优质的法治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然后将整合后的资源发布在网络空间中,使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进而实现我国公民法治教育的普及。

(二)构建和优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习近平指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2]”我国要注重媒体法治传播人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法治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法治工作团队。从社会和高校中,择优选拔一批具有法治基础理论知识、媒体工作经验的人才,同时,要重视此类人才的后续培养和选拔,防止人才断层,不断充实法治工作团队的力量,提高团队的整体法治素质。此外,积极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者法律常识,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法治观念。通过开展以上工作,来提高法治工作团队的整体素质,使其为传播优质的公民法治意识培育作品而服务,进而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整体战略目标。

三、结语

在我国公民法治观念不强、法治意识薄弱的背景下,我国要想实现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就需要结合当前的形式,抓住媒介融合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新兴技术,加强对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宣传推广;同时,要努力构建完善的法治宣传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进而实现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

猜你喜欢

全民公民媒介
论公民美育
全民·爱·阅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可持续全民医保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