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传播的个案研究

2019-12-14童建军刘亦芳

现代哲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材内容

童建军 刘亦芳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特色,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小走向强大的宝贵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局出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世界秩序新格局和人类文明新趋势的宏大历史背景中,以意识形态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把握为前提,以因时顺势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手段和载体为重点,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的根本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虽然出现过失误,但是更取得了重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1999年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2015年版《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材为文本分析对象,借鉴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和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这三套教材在知识内容与书写形式上的变更,管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变迁的基本经验,前瞻性把握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力的主要规律。

一、思想品德教材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

为什么要研究教材?教材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在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涂尔干看来,教育就是使年轻人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承担着将个人同化于社会以及将社会内化于个人的双重使命。社会化的内容就有多维性,但是,其核心是意识形态的教化,使人由“所是”的自然状态完成向“应是”的社会状态的演变。关于教材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学理研究,国外学者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以阿普尔为代表的美国新马克思主义者们。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基础,结合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集中分析了课程和教材中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霸权现象。阿普尔以教材为研究切入点,经由历史分析法,在其标志性著作《意识形态与课程》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至少在学校生活的三个领域里提问这些问题:(1)学校基础的日常规范如何使学生学习这些意识形态;(2)这些特殊的课程知识形式在过去和现在是怎样来反映这些结构的;(3)这些意识形态怎样被反映为教育者自身的基本理念,并控制和指导他们的行动,给他们的行动赋予意义。”[注][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化版社,2001年,第14页。在阿普尔看来,教材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受社会意识形态的支配,学校基础的日常规范、课程知识及教师理念都必须围绕实现教材的意识形态功能而设置或者调整。阿普尔认为,“学校实际上满足许多个体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从经验来讲,学校同时充当了在分阶层社会中阶级关系的经济和文化再生产权力机构的角色。”[注][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化版社,2001年,第9页。“如今围绕教科书的热点是:教材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是什么?在决定我们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上究竟扮演怎样的核心角色?教材的真实效力和设计是怎样的?”[注][美]迈克尔·W·阿普尔,L·克里斯蒂安-史密斯主编:《教科书政治学》,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因此,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而选择和组织学校教材,使学校教材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古今中外普遍通行的规律。“教科书的目的在于按照年龄和发展水平,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内容。它们阐述那些被认为是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它们将一整套价值观和预设加以符号化地表现,这些价值和预设关系到某个民族及世界,也关系到个人在其中的角色和地位。”[注][瑞典]胡森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1卷,丛立新、赵静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页。这段引文的核心观点说明,教科书不能也不该“价值无涉”。恰巧相反,教科书事实上是且应该是承载特定的价值观。教材文本的选择以特定价值观为依据,“是统治者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文本体现,所选的文本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取向,以教科书为载体传达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通过对教科书中的价值取向的控制来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注]张三花:《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研究评述》,《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因此,教材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埃利奥特·W·艾斯纳把“课程的意识形态定义为关于学校应该教什么,为什么目的而教,及因什么原因而教的信念”[注][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的设计与评价》,李雁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7页。。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习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为什么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观察和理解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变迁的重要窗口。描摹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变迁存在着不同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民间化、社会化和实践化的集中表达,内容更具有系统性,受众更具有广泛性。我国学校直接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集中体现国家意志的教材,主要是各级国民教育系列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或者泛称德育教材。它在小学阶段被称为思想品德课教材,在中学被称为思想政治课教材,在大学被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尽管在名称上有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当代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课程教材,是当代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课程教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必然引发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工作重心的变革,从而要求思想品德教材因时顺势地改革和调整,以紧扣和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教育使命,以有效回应社会意识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变化。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各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总能适时地变革,以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新要求。

为什么要研究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就其教育客体而言,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之分。研究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的根本原因在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洛克认为,初到世界时,人的心灵如白纸一样,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类后天的经验性习得成为思想观念成长的根本性途径。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愿望和要求。它必须由年长一代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把人们积累的有关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有步骤地传授给年轻一代。”[注]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页。但是,不同的教育内容有着不同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注]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31日第2版。这句话可以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两个维度去解释。从个人成长来看,少年儿童是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具有易受影响性,可塑性强,容易经过教育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少年儿童接受的价值观念会深刻影响着他们成长后的社会生活,“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小到几乎察觉不出,都具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注]习美娟:《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从社会发展来看,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当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后,那么,他们幼时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就会成为社会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可见,少年儿童时期传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以及如何传导价值观念至关重要。换言之,从国家治理的层面上来说,价值观念的传播必须从少年儿童开始就精心设计。我们党充分认识到少年儿童价值成长的根基性意义,因此,始终高度重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建设。

为什么要研究本文选定版本的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与时俱进。1982年我国颁布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全国各地小学逐渐开设思想品德课。1986年我国正式颁布《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式确立的第一个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根据《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我国组织编写了1986年版《小学思想品德》12册教材。1992年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为适应新的时代背景,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试行)》,并据此编写了1999年版《小学思想品德》12册教材。在新课改的基础上,2002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版)》,将原来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划分为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和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经过十多年的实验与改革,2011年颁布了修订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版)》。它成为编写2015年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12册教材的指导性文件。因此,1986年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1999年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以及2015年版《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材,基本对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或者三段重要的历史进程,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早期探索、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21世纪全面深化改革时期。

二、思想品德教材知识内容日益生活化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内容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1986年版、1999年版及2015年版这三套教材都设置了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历史文化、规则纪律、科学技术、民主法治、健康安全、劳动、环境保护等知识内容。尽管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这些知识内容的篇幅和比例有差异,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它们始终未退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在这些知识内容中,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比较重视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的知识设置。它们构成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最主要的知识内容。1986年版教材中排在前三的知识内容依次为行为习惯占所有内容的25.3%;道德品质占所有内容的21.8%,爱国主义占所有内容的14.8%。1999年人教版教材中排在前三的知识内容依次为行为习惯占所有内容的27.6%,道德品质占所有内容的25.0%,爱国主义占所有内容的12.2%。2015年人教版教材排在前三的知识内容依次为文明习惯占所有内容的25.4%,爱国主义占所有内容的19.0%,道德品质占所有内容的11.7%。

1986年版、1999年版及2015年版这三套教材虽然体现出明显的知识内容上的承接性,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知识内容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性的主线就是知识内容变化的生活化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内容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和成人化价值倾向,严重忽略了对受教育者生活的认识和尊重。彼时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以小学生的生活作为题材的课文所占比重为46.8%,不足50%。即便这部分知识内容看似来自生活,但实质上其中很多知识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并没有必然的、独特的紧密关系,不是小学生所能感受到和观察到的生活,更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而是描写出来的关于生活的文字、符号或故事。当受教育者的生活与《思想品德》教材描写的生活严重脱离时,教材难读、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就是情理中的必然结论了。21世纪以来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出要回归儿童生活世界,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探究等实践能力,为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打下基础。2015年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学生生活题材占90.8%,教材取材于儿童生活,紧紧围绕儿童生活,从儿童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人物、事情来安排内容。其《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定位在小学1至2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围绕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这四个方面谋篇布局。其《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定位为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围绕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共同世界这六个方面,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国家、世界,按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教材框架来确定知识内容。

我国最早提出生活教育思想的是陶行知。“回归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编写理念是针对以往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无效提出来的重要理念变革,旨在从根本上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无效的困境,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推动学生的发展。这种理念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和重大理论的灌输,往往脱离了受教育者真实的生活世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学校德育课程就是以成人生活为背景,以成人文化为导向,并按照学科逻辑编制的知识系统来教授在儿童看来只是僵化死板的教条和抽象的规则”[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2页。。生活德育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裁剪或者增加知识内容,或者改变既有知识内容的诠释视角,使教材立足、尊重、回应和引领受教育者的生活,从而使教育是为了生活的教育,是在生活中教育,是有关生活的教育。

第一,小学生难以精确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概念逐步不再直接出现在教材,而是将其精神弥散性融合在教材的相关章节中。这在“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材使用中表现得更加明显。1982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共产主义”总共出现7次,1986年《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共产主义”总共出现6次,1993年《小学德育纲要》中“共产主义”只出现1次,1997年《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2002《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及201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不再出现“共产主义”的概念。与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相对应,小学教材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表述不断细化。根据1986年《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编写的小学《思想品德》(试用本)教材中,课文《时刻准备着》介绍了关于“共产主义”的知识,并在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回答“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的科学理论是谁创立的”以及“时刻准备着”这一句中国少年先锋队呼号的来历。此后,在1999年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和2015年版《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共产主义”的表述不再出现。有关集体主义的内容在1986年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为6.3%,在1999年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中中所占的比重为7.1%,在2015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为3.3%。1986年版和1999年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有多篇直接以“集体”作为标题的课文,但2015年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则不再出现直接以“集体”作为标题的课文,而是将集体主义的精神融合在《我升入了二年级》《我们班里故事多》《不一样的你我他》《分享快乐》以及《大家的事情大家做》等相关篇章中。

第二,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榜样人物逐渐由高大上向近平实演变。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与示的统一,而且同教相比,示的影响更直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83页。。因此,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性引领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选取什么样的榜样人物关系到教育成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选用作榜样的人物类型包括近代以来的政治家(政治领袖和革命家)、古代历史名人、现代行业楷模(科学家、作家、运动员及其他)和现代普通人物等。1986年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共计出现榜样人物112人;1999年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共计出现115人;2015年版《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共计出现76人。在榜样人物的类型上,1986年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近代以来的政治家计41人,占37.3%;1999年版教材为39人,占33.9%;2015年版教材为10人,占13.2%。1986年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普通人物计2人,占1.8%;1999年版教材为1人,占0.9%;2015年版教材为23人,占30.3%。1986年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行业楷模计44人,占40.0%:;1999年版教材为52人,占45.2%;2015年版教材为21人,占27.6%。可见,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重视政治家和行业楷模相反,2015年版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更重视贴近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物的榜样示范性。1986版和1999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材除了政治人物的广泛出场,利用政治人物的事迹教育小学生之外,即使是以普通人物作为教材榜样的课文,最后结尾也是要升华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政治高度。例如课文《要负责任》以学生日常生活故事为例,教育学生懂得责任,课文结尾的“点睛”之处在于,“从小培养负责任精神,长大后才可能负责地完成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使人民放心”。

第三,生命教育逐步进入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1997年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生命”一词出现3次,要求在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进行生命教育,但《思想品德》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比重仅为0.6%,直接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课文就是1999年版教材中的《珍惜生命》。该文的结尾是,“父母养育我们,国家培育我们,都希望我们能健康成长。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安全,珍惜自己的生命。”随着时间推移,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生命”的词频增加,2011年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中一共出现8次“生命”,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相应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比重上升到2.6%,同时,教材里不再出现要求小学生学习英雄人物自我牺牲的精神。如果将传统上健康安全方面的知识内容纳入生命教育的范畴,那么,在1986版教材中健康安全方面的知识内容所占的比重为1.4%,1999版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为3.8%,在2015版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为7.2%。20世纪80年代小学德育教材对小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内容不仅所占的比重低,而且知识不够丰富,主要教育小学生锻炼身体、防火触电等,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出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健康安全教育内容不仅涉及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还注重培养小学生牢记交通安全,防止上当受骗,不玩火触电等安全习惯。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受到关注,逐步弥补了学校德育以往这方面的空白。21世纪以后,健康安全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小学生注意卫生预防疾病的良好习惯,如保护牙齿、保护眼睛、夏天注意防蚊感冒,还注重培养小学生如何自我保护,如拒绝公共危险,当危险发生时懂得基本的自我保护措施,平时养成健康休闲的生活习惯等。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第四,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的知识内容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的趋势中守护民族精神的家园,去过一种有传统文化之根的现代生活;在享受物质文明丰硕成果的同时,去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生活,成为强劲的呼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因应新时代对新生活的期待,加大了传统文化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的比重。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在1986年版和1999年版教材中比重不大,但在2015年版教材中急剧增加。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在1986版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为0.7%,在1999版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为1.3%,在2015版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为7.8%。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内容在1986版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为4.2%,在1999版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为4.5%,在2015版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为10.5%。

三、思想品德教材书写形式逐渐童趣化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递进过程,具体表现为三水平六阶段。在不同水平和不同阶段,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推理体现出不同的倾向,道德动机有着不同的来源。尽管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受到了以吉利根为首的关怀伦理学的批评,但是,他在揭示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引导方式的差异性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他提醒人们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必须根据教育对象所处的道德认知水平而变化。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根据儿童的个别差异选择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他要求教育者把自己放在儿童的地位,并设身处地为儿童考虑,“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从最初就要把他们放在应处的地位上,而且要保持他在这个位置上”[注][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84页。,否则,“我们唯把承认的观念给予儿童,而且当我们循着自己理性的线索施教时,那只有把各种错误和荒诞的思想充塞儿童的头脑而已”[注][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84页。。

坚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内容改变了,形式就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服务新内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知识内容的生活化,必然要求教材的书写形式因之而变。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书写形式日益童趣化,努力贴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

第一,在图文编排上,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日益重视“图片+短句”的编排方式,降低直接理论说教的色彩,增加间接理论灌输的空间。1986年版、1999年版及2015年版这三套教材均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书写,但重视程度有差别。小学生为6-12岁的儿童,识字量不大,图片的恰当使用可促进儿童对知识的理解。1986年版教材中“图片+短句”的数量为520处,说理故事共有139篇。“短句+图片”和说理故事均使用叙事的形式,不同之处有在于:“短句+图片”纯属记叙、描述事件,不带有议论性质,且短句不构成文章的载体,通常随着图片而出现,用来解释图片内容。说理故事则构成文章载体,字数在200-1000之间,说理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带有明显的夹叙夹议的性质。因此,“短句+图片”的数量越多,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直接说理性质越弱;相反,说理故事越多,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直接说理性质就越强。与1999年及2015年两个本教材相比,1986年版教材中“短句+图片”的数量最少,但故事说理数量最多。虽然1986年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要求“课本图文并茂,故事性强”,但实际上,说理故事比重偏大,极少出现图片。1999年版教材中“短句+图片”的数量为589处,仍集中在低年级(1-4册),5-12册的课程正文全部是夹叙夹议的故事说理文,一共有131篇。2015年版教材的知识书写采取版块为主,课程正文不再是夹叙夹议的故事,全部以“简单句+图片”作为正文呈现知识,“短句+图片”的数量为2169处,同时增加了许多实拍的图片。实拍图片于来源生活,把知识内容还原到其真实的、相互关联的情境当中,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传授的知识内容之真实性,较之纯粹说理的故事,更具有可接受性。

第二,在书写语气上,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不断减少命令的语气而增加平实的语气,由强硬向柔和转换。1986版教材倾向于使用感叹句、祈使句和反问句等表达强烈情感色彩的语气。一段说理故事结束后,编写者往往会在文尾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升华故事的意境,希望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对!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现在起,就学着关心父母的生活,体贴他们的辛劳吧!”“准备着吧,祖国的更大腾飞,等待着你们去实现!”“啊!当我们与老一辈人的童年一比,就会感受到在今天是多么幸福,我们可要身在福中要知福啊!”除了出现这些情感色彩强烈的句子,文本用词上大量出现“要”、“不”、“为”、“我要”、“不要”、“应该”、“遵守”、“必须”、“反抗”、“斗争”等具有要求、命令语气的字词。1999年版教材中同样出现情感色彩强烈的句子,文本同样使用要求语气的字词,如“不”、“要”、“应该”等。但是,1999年版教材书写语气的强硬程度相比1986年版教材,已经显得柔和,例如,同样是传播保护环境和诚实的知识内容,1999年版教材相应的标题书写分别为“珍惜稀有动物”、“说谎话,害处大”,这比1986年版教材的标题“要保护环境”、“不说谎话”要更为柔和。1986年版教材和1999年版教材都有课文《刻苦学习》。1986年版教材选取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和孙康“囊萤映雪”的故事,借此向小学生直接灌输效仿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1999年版教材选取的是冼星海的例子,正文中插有一个问句“假如你在寒冷的屋子里学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做?”让儿童体验主人公的感受。2015年版教材采用主动语气进行书写,文本通常出现“我”、“我们”、“我爱”、“我和”、“大家”、“请”等字词,这样的书写使用的是儿童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用儿童语言,往往将学生置于情景之中,赋予事物生命力,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

第三,在书写角度上,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越来越重视从儿童的立场书写知识内容,增加第一人称“我”的使用,营造更加有利于学生将自己摆进教材的氛围。1986年版教材142篇课文中,仅有12篇以第一人称“我”进行书写;课后练习形式单一,全部是传统的问答题,总共340道,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想-怎么做”的逻辑形式,往往预先设定好“标准的”、“正确的”答案。1999年版教材156篇课文中,也仅有10篇以第一人称“我”进行书写。课后练习仍然以传统问答题为主,总共650道。但是,1999年版教材已经开始关注儿童的体验和感受,这表现在课后练习除了传统的问答题形式,还增加了5道调查题、6道资料收集题和3处留白。2015年版教材153篇课文中,有140篇以第一人称“我”进行书写,占91.5%。课后练习形式多样,不仅保留有传统的问答题270道,还增加了“资料卡”145道、资料收集30道、“瞭望台”37道、调查39道和留白123处。留白是为了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调查、采访、资料查找、画画等方式将空白填补。它实质上是尊重了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学习,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留出空间,使学生真正拥有对话的主动权,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第四,图文编排、书写语气和书写角度等知识书写方式的改变,暗含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的革命。因为知识的传授方式实际上是与知识的书写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书写方式影响着知识传授方式。1986年版和1999年版的教材以直接的理论灌输为主。1986年教材所有课文中,97.2%涉及直接的理论灌输;1999年教材所有的课文中,95.7%涉及直接理论灌输。教师通过德育课堂,向学生传授书本理论知识,强调学生记忆、背诵。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你讲我听”、“你说我做”,学生没有主动权,只能单向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这种方式侧重从外在知识体系而不是从学生真实需要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智力训练和应用题解答。2015年教材的所有课文中,只有33.3%涉及直接理论灌输,且主要是针对那些较难理解的知识,需要教师灌输讲解才能领会,例如儿童权利和义务、基本法律知识、地理常识、世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与直接理论灌输构成此消彼涨关系的是情感体验式教学。就如鲁洁所说,小学德育课程离开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可能成为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成为学生厌烦、逆反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德育课程传播的知识,要处理好“在场”与“不在场”的关系。[注]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9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由于比较重视直接的理论灌输,因此,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就相对比较少,而且从属于直接的理论灌输,是作为直接理论灌输的“副手”而出现。2015年版的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通过设置特定的场景,让儿童体验他人的心情和需要,培养同情、以及助人为乐的品德。与情感体验式教学相关的是活动探究式教学。因为情感体验往往是安排在活动探究中,因此,重视情感体验通常更重视活动探究。1986年教材中涉及活动探究的课程仅占0.6%,1999年版教材中涉及活动探究的课程仅有0.7%,但是,2015年教材中涉及探究的课程占32.5%。

四、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思考

个案研究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个案研究不等同于研究个案。正如格尔兹提出,研究地点不等于研究对象,在乡村里做研究不等于研究乡村。但是,如何走出个案,挖掘个案所蕴含的普遍性学术价值,是个案研究无法回避的难题。涂尔干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严格遵循着自然界客观的因果律,基于个案的研究结论合乎逻辑地具有普遍性,可以适用于其它类似的场合。涂尔干无疑忽视了人类自由意志和精神世界的复杂性而夸大了个案的普遍性价值。但是,如果因人类自由意志和精神世界的复杂性而完全否认个案的普遍性价值,同样不具有合理性。个案研究的特点是研究对象“只有一个或还不足以构成样本的少数几个‘典型’,研究者通过对典型全面的、历史的考察和分析,达到对事物性质的深入了解”[注]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13页。。以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为个案研究,其深层的学术目标是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经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固然不构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所有文本,但是,从编制机构、使用群体和知识内容等诸方面来看,它确实可以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典型文本,通过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的个案研究,就可以有效揭示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经验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难点。

第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价值目标不能变,但是,其具体内容应该随着党意识形态工作重心的转移而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注]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的根本价值目标和正确政治方向,是编写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普遍的规范性指导思想。“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海上航船失去了罗盘、失去了方向,就容易走错路、弯路和邪路。但是,众所周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鲜明特色。中国共产党在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问题上始终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注]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的原则和策略。“事”指的是当下具体的任务,“时”指的是宏大的时代背景,“势”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向。具体任务不同,时代背景有异,发展趋向改变,必然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是灌输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介质,其知识内容必须随着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的转变而转移,以体现其政治属性,实现其政治功能。面对新的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和要求,即使知识内容不需要改变,但是,其诠释视角也可能需要因应新变化而做出调整。教育不能孤立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改变了,知识内容必须做出新的调整或者必须具有新的诠释视角。

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既要尊重受众的生活世界,更要引领受众的生活世界。事实的生活和应该的生活,是理解生活的两个重要维度。事实的生活就是当下客观的生活实际,而应该的生活就是未来理想的生活追求。在事实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追求应该生活的理想才是真实的生活。因此,真实的生活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适应性与超越性之间的辩证统一。真实生活的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上的意义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要立足于受教育者事实的生活,引导受教育者应该的生活。只有以事实的生活为基础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才具有可接受性,其传导的价值观才能为受教育者所理解和认同;只有以应该的生活为目标为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才具有发展性,实现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优化。否则,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就容易沦为自说自话的说教,难以取得真正的教育效果。平衡事实的生活和应该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塑造受教育者真正的生活,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生活化趋向的实质。它意味着,即便生活化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重要特征,这也并不表明此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无关于生活或者脱离了生活,而是要反思即使“去生活化”的指控成立,究竟无关于何种生活或者脱离了谁之生活。改革开放初期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去生活化”的症候,不是教材简单地无关于生活或者脱离了生活,而是教材严重地以应该的生活替代了事实的生活,使得教材偏离了受教育者真实的生活。时代不同,学生生活的内容必然不同。因此,教材适应学生的生活,就是要求教材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把握学生生活的节奏,在正确认识和理解受教育者事实生活的基础上,前瞻性把握和引导受教育者应该的生活,在真实生活的框架内重新审视和细致安排知识内容,使教材在充分贴近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信可爱的文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要重视知识性,但是,更要强调人本性。改革开放虽始于经济领域,但却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带来深刻的改变。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社会流动在加快,身份体系慢慢弱化,社会主体的独立性在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权利观念、主体地位和主体需求在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就必然出现由知本化向人本化的转变。知本化以知识为中心,坚持以优先传导正确的思想政治知识为重点,受教育者被理解为知识的容纳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将正确的思想政治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坚信只要教育者传导的思想政治知识具有科学的真理性,那么,受教育者就必然会接受这些知识并且产生功利性的教育效果。人本化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从对现实的人的需要与现实的人的理解出发,尊重教育教学的双主体性即教育者“教”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学”的主体性,遵循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和认知规律,回应受教育者的思想疑难和精神成长,通过艺术的和智慧的教学再设计与教学再组织,使正确的思想政治知识转化成教育教学上合理的思想政治知识,传导给受教育者;否则,再正确的思想政治知识,如果脱离了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尊重,违背了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和认知规律,无法实现关爱学生的生命价值和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就必定是在教育教学的意义上不合理的知识,注定无法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能被片面地理解为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知识传递,而是儿童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来衡量他人所提供的各种知识并赋予意义。因此,建构主义主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复制式的学习。”[注]孙娟莹:《建构主义德育模式初探》,沈阳:白山出版社,2015 年,第11页。

第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要体现做人的统一性,但是,也要反映做人的阶段化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注]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做成一个人”[注]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最本质的指向。从外科手术上做人的工作,指向的主要是人的生理疾患;从心理咨询上做人的动作,指向的主要是人的心理卫生;从意识形态上做人的工作,指向的主要是人的境界操守,是有关人的精神世界的革命。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要将教育内容落在实处。预定的目标空洞无物,设计的方法大而无当,很难起到提升境界操守的功效。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往往不缺乏宏大叙事与豪迈气概,但精雕细琢细节同样重要,需要将宏伟的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要求,将美丽的口号落实为坚定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5页。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知特点不同,因此,这就要求编写教材时必须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将统一的根本性价值目标和普遍的规范性指导思想,落细、落小和落实为教书育人的具体要求。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价值观教育,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5页。。作为学生,“我”为什么要理解这些社会意识形态;“我”只是一个普通公民,这些社会意识形态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些社会意识形态即使是真实的,也是科学的,但是,如果它们不同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相联系,就难以唤醒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这种教育就是无效的教育,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说教。因此,为了避免社会意识形态传播沦为无效的说教,就必须将它们落实到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路径上。这就不能空泛地讨论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确,而是将它们化解成学生成长所必须的内在品德要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意识形态不是数字、图像或者文字,而是召唤着或者承载着一种美德承诺,而这种承诺也是人生成长的要素。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实现这一伟大使命,必须完成两项重大任务:一是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内容上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二是研究和改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瓶颈难题,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形式上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否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再好,如果缺乏有效的传播形式,那么,它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就不能有效发挥。习近平总书记论及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时,形象而生动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它逻辑上包括两层内在有机联系的部分。一是故事的内容很重要,必须是好故事;二是讲故事的技巧要到位,故事要讲好。因此,故事虽好,但是讲故事的技巧欠缺,那么,故事本该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得不到体现,难以充分发挥鼓舞人和激励人的作用;反之,讲故事的技巧虽然精湛,但是,故事不好,虽然短时期内也会产生让群众爱听爱看的效果,但于长远必定是有害的。因此,讲好故事一定是好的故事质量和高超的故事讲解水平的统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要有好故事,而且要有讲故事的技巧,要实现“内容为王”与“流量为王”的辩证统一。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选择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主要内容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