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视阈下的心身问题
2019-12-14柳海涛郭贵春
柳海涛 郭贵春
心身问题是心灵哲学的中心问题。笛卡尔的二元论奠定了心身问题的基本传统,在这种传统下逐步形成了多种心身关系理论。总体上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两类:分离主义和反分离主义。分离主义以笛卡尔对意识和物质的严格区分为前提,在此之上讨论心灵与大脑的关系,如同一论、非还原论。反分离主义不赞同把意识与身体分开,主张心灵是在身体、社会和环境的互动中生成的,如当前的具身认知转向。而语义生物学(semantic biology)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它打破了习惯认为的心灵仅是大脑的自发产物,只有大脑有进化法则的看法。它以生物学的信息语义立场,声称心灵和大脑一样也有自己的进化规则,即规则(conventional)心灵论。因此,对生物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它的心灵观,能够丰富和推进对心身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一、心身问题中的分离主义和反分离主义
我们可以把心身问题看作是低层次的大脑神经过程如何引起高层次的心理现象的。因此,它要解释大脑的低层次活动与高层次特征之间的关系。分离主义对心身关系的诠释遵循理智主义原则,认为意识是大脑物理运作的必然结果,试图通过实验和技术手段研究大脑的计算推理过程来解决心身矛盾。长期以来,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理论和模型:第一,功能主义。把大脑和意识的关系比作电脑的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大脑的因果能力进行复制。功能主义在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中都有重要影响。它不关心大脑神经状态所产生的意识本身是什么,重视的是神经状态所产生的结果和功能。由于功能主义是对大脑因果功能的模拟,因而它实质上是把机器状态等同于心理状态。第二,计算主义。把大脑神经状态产生心理状态的过程看作是计算过程。假定心灵内部具有对世界的“表征”,并根据“符号计算规则”来操作这些表征,探究意识是怎样经过自然符号的操作而成为可能的。第三,联结主义。认为意识是从大脑神经元和突触的相互联结中产生的。因此仿照大脑神经元的解剖学特点和信息处理方式,通过电子元器件组建平行分布式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人脑的模拟。
反分离主义主要是当前的具身转向,包括了生成、嵌入、延展等认知理论。它把意识看作是具身活动,反对分离的思维模式,坚持实践优先。认为在世界中所做的重要于对世界所想的和世界被表征的,理解意识必须要理解生命体与环境的互动,因为心灵是具身性地嵌入环境的。因此,反分离主义对心身问题的处理横跨生物学与社会文化环境。[1]Daniel D.Hutto.Enactivism: From a Wittgensteinian Point of View[J]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Volume 50,Number 3,July 2013.它主张:(1)生命体是一个自治体,能动地保持它们的同一性。(2)神经系统是一个自治系统。在计算的意义上,它不是处理信息,而是创造意义。(3)复杂的认知过程产生于主体与世界和他人恰当的互动。(4)认知体的世界不是事先指定的通过大脑所表征的外在领域,而是生成的相关领域。(5)经验不是与主体无关的副现象,而是理解心灵的核心问题。[1]Evan Thompson.Sensorimotor Subjectivity and the Enactive Approach to Experience[J]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2005)4: 407—427.
分离主义和反分离主义在对待心身问题上有不同的世界观念和方法论,但它们有几个共同点:首先,意识的物质基础是大脑。其次,意识是大脑必然的自发产物。最后,它们的焦点都在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上。也就是说,只有大脑有生物法则,作为这种生物法则之自发产物的心灵自身是没有任何规则可言的。
二、语义生物学的心灵观
理论结构的语义分析是萨普斯(Suppes:1957,1967)、萨普(Suppe:1974,1976,1977,1978)和范弗拉森(1970,1972,1980)发展起来的一种作为模型或结构分类的表征理论。简单地说,理论结构的语义学方法是一种科学理论内容的形式化方法,它通过识别相关规则、参数和变量来建构特定的模型。[2]Elisabeth A.Lloyd.The Semantic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Evolutionary Theory[J] .PSA1988,Volume 2,pp.278—285.意大利生物学家芭比艾瑞(Marcello Barbieri)认为现代生物学从语义上看待生命就是在生命系统的起源与演化中,有机密码起着核心作用。主要有以下观点:[3]Marcello Barbieri.Semantic Biology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The Theory of the Conventional Mind[J] .Biological Theory 1(4)2006,352—353.
(1)强调有机密码(organic code)在生命起源和进化中的基础作用。基因和蛋白质不同于无机分子不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是缘于它们有完全不同的产生方式。所有无机分子是自我组合形成的,其结构由内部元素决定。基因和蛋白质则通过分子机制产生,即从外部模板按照一定物理顺序排列而构成,它们根据外部指令进行组装。这就使基因和蛋白质不同于普通分子。假若从结构的决定因素来界定天然物和加工物(artifacts):如果某物体的结构完全由其内部因素决定,那么,该事物就是天然的。若它的结构由外部决定,它就是加工的。根据这个区分,我们就能说基因和蛋白质是自然材料的加工物,因为它们是分子机器制造的物品。这意味着可以把所有生物对象都看作是加工物,生命也是加工的制作。
(2)基因和蛋白质有不同的生成机制。基因的产生是一个复制过程,而蛋白质是一个编码过程,通过转译工具对基因密码的加工而产生。复制确保了线性信息的传递,短期看是遗传,长期看便是自然选择。编码不仅要求外部模板的线性信息,也需要编码规则,规则创造了不同的对象。因此,编码就是自然法则。复制和编码即自然选择和自然法则,构成了生命的本质。但它们依据的规则和机制不同。编码包含着有机信息,它构筑了有机体的意义。
(3)基因密码不是生命系统中唯一的有机密码。还有其他密码,如拼接密码、凋亡密码等。通常认为,蛋白质合成是基因密码组合的典型例子,但研究发现,许多其他生物过程也具有密码组合的特征。例如,信号传导过程中创造的第一信使和第二信使,任何一个第一信使都与任何一个第二信使相耦合。这表明没有编码规则,就没有生物学的特异性,而这些特征也在其他诸多生物过程中存在。
因此,从生物学的立场看,在地球生物几十亿年的进化历史里,基因密码只是生命历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有机密码的一个,它们的出现引起了进化的关键事件,心灵的起源便包括其中。心灵就像一个细胞一样,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进化:复制和编码,即自然选择和自然法则。[1]Marcello Barbieri.Semantic Biology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The Theory of the Conventional Mind[J] .Biological Theory 1(4)2006,353.很多生物学家认为心灵的进化只能是自然选择,基因密码是生命世界唯一的有机密码。也就是说,在漫长的生命进化史中,当产生了第一个基因密码之后,就再没有其它有机密码了。
生物学中的心灵观是规则心灵论。它认为心理世界的基础是自然法则,正如生命起源有基因密码一样,心灵的起源也有心理密码。这两种密码所生成的产物之间是平行的,即蛋白质和心理之间是依据各自的规则平行运作的。但这种平行是如何可能的?因为蛋白质来自核苷酸基链的组合,是空间顺序的结果。而心理对象由神经激发产生,是时间顺序的结果。换言之,蛋白质是空间对象,心理是时间对象,它们怎么平行?生物学从语义的角度在两者的显著不同中挖掘到了共同的东西:一是它们都遵循线性顺序组合;二是它们组合机制的基础都是密码。所以,心灵不仅有来自蛋白质世界的密码,也有来自意义世界的密码。这样,生物学的心灵观就把心灵扩展到了有机体生命和意义世界中。心理对象是大脑成分根据约定规则组合而成的,不是习惯认为的心灵是大脑必然的自发产物。更不是突现的,也不是计算的结果,而是基于大脑分子机器真实制造过程的自主性意义体。
三、如何理解规则心灵论
规则心灵论的含义是心灵和生物大脑一样,也具有自己的进化规则。这个“规则”与基因编码的规则类似,是心理密码的意义编码规则。根据现代物理学和生物进化论,宇宙完全由被称之为力场中的粒子实体组成,粒子常被组成系统,而系统的界限由它的因果关系所确定。有些系统是碳基有机系统,有些种类的有机系统已进化为神经系统,那些神经系统又进化为我们称之为“心灵”的东西。心灵以许多形式和变种出现,它必然发生在一个机体或某个其它系统的内部。[1]宋凡金:《论实在世界中的心灵》[J],《齐鲁学刊》,2003年第5 期。我们可以把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理论划分为两大框架:一是关于生物遗传的框架。它解释生物的形态、功能、性状等特征是通过何种机制传给下一代的,以及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东西。另一个是关于生物发生的框架。它关注生物何以按照一定的形式发生并如何发生的问题。例如神经发育、细胞发育等。在这个框架中,它更多表现的是信息确定之后执行信息的过程,属于信息选择以及意义选择的问题。[2]郭贵春,赵斌:《生物学理论基础的语义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生物学从语义上在遗传和后天要素之间做了一个清晰的区分。后天被严格限制在基因表达后所发生的过程里。所有胚胎发育的结构是从基因表现开始的,蛋白质合成是典型的后天组合和密码组合例子。但证据表明,这也是其他许多生物过程具有的,如细胞粘合、细胞运动等。所有这些现象在胚胎发育中扮演关键角色,尤其是大脑发育。例如,突触和神经元激发与停止的运动机制,其基础是细胞粘合和基质粘合分子,就像真实的转接器一样实施它们的行为。这些规则具有密码规则的所有特征。[1]Marcello Barbieri.Semantic Biology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The Theory of the Conventional Mind[J] .Biological Theory 1(4)2006,354.
总之,大脑发育的实验研究发现,许多分子的行为像实际的转接器一样,具有自然法则的特征。这表明大脑发育和其他任何解剖学器官相似,是基于有机密码的规则。如果大脑发育的基础是有机密码,这很可能对心灵的发育来说也同样是真实的。这便是生物学在语义上提出规则心灵论的证据和原因。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心灵是大脑依据密码规则和密码的制造机制从神经激发中自主组合的意义体,而不是大脑随机自发产生的。
心灵是大脑加工物的说法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在这里,加工物的定义是:依据密码规则由元素所组装的对象。但这还不能使我们理解加工物的属性是什么,是否有关于它们的特殊的东西。为了更好地理解它,我们举两个例子。首先是数字。很少有人怀疑数是在计算中产生的,计算是自然选择的,因为它有实践优势。在后来的计算中,产生了自然数,又发现了素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实数和虚数以及丰富的数学定理。但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额外的实体经由计算产生。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数学家说自然数是发明的,其他数字规则是发现的,就像它们自己本身已经存在一样。这等于说数学世界是计算的“基因”规则产生的,后来逐步发展出了复杂的系统,具备了另外的后天属性。所以,加工物不能完全由产生它的密码规则来描述,它本身能产生全新的规则。这便是后天规则,因为它们在开始不存在,只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再看语言世界。乔姆斯基发现幼儿学习说话时,仅通过从环境中获得的极有限的输入,就能发展出无限多的语法。他认为这说明存在着普遍语法,一种在有限样本中获得无数特殊语言规则的机制。看起来就好像幼儿的大脑在探索语言世界,通过基本的普遍语法算法“基因”就能产生无限的新规则。[1]Marcello Barbieri.Semantic Biology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The Theory of the Conventional Mind[J] .Biological Theory 1(4)2006,354.
虽然数学和语言有不同的属性和不同的产生机制,但深层有共同的东西:一是都有一个基因算法,这个“基因”能够依据规则产生无限多的加工物。二是它们有一套探索程序,能够发现并形成在开始时所不具有的新颖属性。这就与心身问题密切相关,因为如果心灵仅是大脑自发产生,这意味着它永远不可能有自身的自主性,只是随附于大脑的产物或是副现象。但假若心灵是大脑元素根据规则制造的加工物的话,它就有自己的自治属性。规则心灵论的主旨便在于此,它有两个特点:第一,编码规则是约定的,不是物理化学元素指令的;第二,加工物有后天属性,它能够赋予编码规则以全新特征。一些人会认为心灵的自治性是个幻觉,但生物学认为它是真实的。如果像具身认知主张的那样,神经系统是个自治系统,那么心灵也有自主性,因为它事实上也有自己的意义构成规则。
四、进一步的思考
虽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坚持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但它确定了后来讨论心身问题的基本框架,该框架奠定了在身体与心灵绝对区分的前提下来回答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理智主义研究模式。这种模式使后来的心身问题向以下几种理路发展:(1)由于假定了心灵与身体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种解释这两种不同对象之间可能是何种关系的心身关系理论,如平行论、副现象论等。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些传统的心身关系理论实际上蕴含在这个前提假定中,除非它们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弥合了心灵与身体之间的鸿沟。(2)笛卡尔的二元论继承了西方的理智主义传统,理智主义拒斥超自然现象,拒绝任何迷信与神秘性因素,主张通过严密的科学推理方法获得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心与身绝对分离的前提下运用理智主义探寻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当前研究心身问题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说,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是当代心身问题的基本语境。以具身认知转向为代表的反分离反理智主义尝试从心身一体的进路来解读心灵,实际上也难以摆脱这个基本语境,原因在于它们仍然是运用科学话语和物质精神的二元范畴来建构心身关系,区别只是它把认知载体由大脑转向身体—文化结构,引入了心灵的社会文化背景。(3)如果坚持物质与意识的两大范畴分类,那么在笛卡尔的框架内实际上难以解决心身的因果机制,但又不能脱离这个模式,这就会以理智主义的方式产生不同形式的神秘主义,如内格尔、麦金的理论。内格尔把心身因果难题归结为物理主义的局限;麦金则认为物质性大脑如何产生非物质性意识超出了人的认知界限,即使心身之间存在一种简单的物理规律,人们也无从掌握这种知识。
物质一元论是当今看待世界的主要范式,似乎任何事物都可以按照物理主义来解释。我们也把有机体归为物理世界,不认为物质和生命之间存在二元对立,这即是心身问题在生物学中的表现。生物学提出的规则心灵论主要在于它运用实验推理方式主张心灵具有自身的心理密码,它类似于生命系统中的基因密码。因而,不仅生物大脑遵循基因编码的自然法则,心灵也同样有心理密码的编码法则。这样,心灵就不是大脑的自发产物,而是大脑分子机器按照意义规则构造的加工物。心灵因此而获得了自身的自治性以及在意义规则基础上生成无穷新属性的能力。这便是生物学对心身问题的基本分析,它揭示了心灵在生物限度的基础上如何产生独特的文化意义。
但它的问题在于两方面:一个是实证层面,另一个是哲学反思层面。首先在实证方面需要更多支持心理编码存在的证据。当代分子生物学虽然把神经过程推进到了细胞和分子水平,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制造基因缺损和突变来观察所引起的行为变化。但是,第一,对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行为变化缺乏有效的综合分析手段。由于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基因突变引起的行为变化不能简单的用基因表型和行为表型之间的机械对应来解释。它可能还存在更为复杂的因素,如基因突变引起的代偿性变化、基因不同的遗传背景等。第二,在分子水平上对脑的结构和功能有所认识,但无法解释神经系统内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基于分子事件的局部神经网络是如何组装起来构成庞大的脑来实现高级功能的。[1]杨雄里:《脑科学的现代进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第173—174 页。因此,由于现实手段的局限,生物学还有待加强其主张的实验证据。其次是在哲学层面上,生物学在语义上还需要回答大脑的基因密码和心灵的心理密码是何种联系。这是心身关系的核心问题。规则心灵论认为心灵的起源是心理密码,生命的起源是基因密码。心灵不是大脑的自发产物,是大脑分子机制根据意义规则而组装的加工物。那么更深层的问题依然是大脑和心灵它们各自的密码及法则是怎么关联的,同一的还是平行的?所以,即便生物学揭示了心灵自身具备心理密码的事实,也仍未解释心灵究竟与大脑是什么关系,它仅是转变了问题存在的形式。
结 语
生物学试图从语义角度在有机体的发育和意义世界的结合中来探索心灵的真实形态,把自然选择看作是对意义的选择,因而心身问题不能与进化机制和语义规则相分离。它把心灵看作是通过复制(自然选择)和编码(自然法则)的对偶机制所产生的事件,和生命的起源有基因密码一样,在心灵的起源上也存在心理密码。大脑和心灵都是自然选择与编码法则的双重结果,自然选择只能转换已存在的对象,它保持了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的同一性,而编码法则却能带来完全新颖的属性,创造出多样性,从而使得物质世界产生心灵属性成为可能。因此,生物学从语义的视角对心身问题的分析既保留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又赋予了心灵以自主性和丰富性。不过,正如芭比艾瑞自己所说,心灵的起源不仅是个系统发生的问题,也是个体发生的问题。由于心灵的起源类似于生命的起源,身体与心灵都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所以只有当我们发现在身体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心灵是如何产生的,才可能获得关于心身问题更深刻的认识。